绝密★启用前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作为唐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李白一直受到后代读者的喜爱。对李白诗歌的注释、评点、和韵、拟作等数
量很多,形成丰富的接受史。但也有一些读者发现李白诗歌存在不完美的地方,因此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删改。
对李白诗歌的删改有两种方式。第一,改动诗歌的字词。如《静夜思》宋刻本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但在明清时期的选本中,文字逐渐发生变动。“看月光”在李攀龙《唐诗
选》、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等选本中均为“明月光”,“望山月”在李攀龙《古
今诗删》、乾隆《唐宋诗醇》等选本中均为“望明月”。经过众多名家名选的接力,以及《唐诗三百首》等普
及性较大的蒙学著作的推动,《静夜思》今天通行的版本变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早
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啼不尽”,在高校《唐诗品汇》、王士祯《唐人
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乾隆《唐宋诗醇》、孙洙《唐诗三百首》等选本中,均改为“啼不住”。
这些对诗歌字词的改动,并没有版本依据,是后人从审美角度出发作出的主观判断,却得到诸多选本的赞同。
第二,删去部分诗句。这种删改的方式最为常见,有时删去部分诗句,会改变诗歌的体式。如《关山月》:“明
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是乐府诗,陆深删去此
诗后四句,刘大櫆《历朝诗约选》亦然,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也认为:“去后四句,竞似五言律矣。”而且,
大部分选本在删节诗句时,并未向读者说明删改的情况。读者在没有其他文本参考的情况下,容易受到误导,
从而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的创作风格等产生错误的理解。
李白的诗歌并不是唯一被删改的对象。苏轼曾删去柳宗元《渔翁》的结尾两句,将其改为七言绝句,引发
争论。明代的陆深受此启发,删去李白《关山月》的最后四句。苏轼也曾删改李白的诗歌。朱熹提到,苏轼在
抄写李白《行路难》(其三)时,“中间节去八句”,将“前四句与后四句合焉一首”,重新组成一首诗歌。
明代的朱谏认可苏轼的做法,认为“宜节而去之也”。对陆深和朱谏而言,苏轼对前人诗歌的删改行为具有表
率作用。
与天才、豪放的性格和“斗酒诗百篇”的创作方式相关,李白的诗歌“飘逸绝尘”,无愧于“诗仙”的称
号。但在一些批评家的眼中,李白的诗歌并非完美无瑕。如苏轼认为李诗有不少“临时率然之句”,严羽认为
李诗不免“捷笔失捡”,许学夷认为“太白多露语、率语”,存在一些瑕疵。删改者从自己的审美观念出发,
对李白诗中瑕疵进行删改。
那么,对李白诗歌的删改,具体针对哪些瑕疵?删改之后,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以题名严羽评点的《李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
语文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皆对其诗歌作品有所删改”过于绝对,在文中没有依据;B 项,“有版本依据”错误,根据
原文“这些对诗歌字词的改动,并没有版本依据,是后人从审美角度出发作出的主观判断,却得到诸多选本的
赞同”可知,这些修改并没有版本依据;D 项,“对此作者持肯定态度”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删改者将自己
的审美理念、诗学观念强加于李白诗歌之上,强行改变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削足适履之弊,不利于诗歌风格的
多样化”可知,作者反对强行对李白诗歌风格进行改变的删改。
2.D
【解析】“却无人否定李白”过于绝对,“严羽认为李白的诗歌有‘赘’‘尽’等缺点,删去这些诗句,不仅
不影响内容表达,反而使诗歌更加‘清净’、更为凝练”这句话包含否定成分。
3.B
【解析】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对李白诗歌的第二种删改方式为“删去部分诗句”,但观点为“这种删改的方式
最为常见,有时删去部分诗句,会改变诗歌的体式”。A、C、D三项皆属于删改内容,但是未改变诗歌的体式。
B项,“只截取《月下独酌》(其一)前四句”意味着将其变为绝句,改变了诗歌的体式。解答该题需要考生
明确观点并细心分析选项的表述。
4.(4分)
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后人删改李白诗歌相关情况的论述,开启下文关于后人删改李白诗歌针对的瑕疵及取
得的效果的论述;②连续发问,强调了作者的疑惑,也引起读者对删改李白诗歌所针对的瑕疵和取得的效果的
注意与思考,引出后文的例证,使读者明白删改李白诗歌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每点 2分,共 4分。言之有
理即可给分)
【解析】解答该题,可从文章结构和论述效果方面进行,注意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
5.(6分)
①一是删改观念,明代的陆深、朱谏以苏轼的删改为表率;②二是删改角度,删改者关注到李白诗歌缺乏韵味
的一面;③三是删改意见,不同删改者对《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关山月》等作品有相同的删改意见。(每
点 2分,共 6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因此只需要依据括号前后信息的提示,在文中找到体现“关联性”
的证据,例如根据原文“这些对诗歌字词的改动,并没有版本依据,是后人从审美角度出发作出的主观判断,
却得到诸多选本的赞同”“对陆深和朱谏而言,苏轼对前人诗歌的删改行为具有表率作用”“删改者认为李白
诗歌意思表露太尽,虽与李白性格相符,却导致诗歌缺少韵味”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6.C
【解析】“是指他们的屋子被压塌后,竟无一人愿救助他们”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然而三更半夜,无一点人
烟,半粒灯火,似一座荒村”可知,二人夜行时已是深夜,或许人们已睡下,不知二人的屋顶被雪压塌。“趋
利避害”是指“喜鹊奔房檐,麻雀奔枝头,行人君子上梁山”。
7.C
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6 页)
【解析】“是为表明该故事中的小儿和‘我’皆是作者本人”分析错误,小说具有虚构性,并非全部为作者。
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
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
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8.(4分)
①富有诗意:对话中有文学作品及诗词,富有文化气息及诗意;②极具趣味:如老人口中一句林教头风雪山神
庙,却失手打了狗,读文字便可想见有趣的画面;③跳跃性大:两人之间的对话并非围绕同一话题,而是随思
而变;④符合境况:如“须行即骑访名山”符合二人赶赴荒山的境况;⑤饶有哲理:文中的对话看似家常疑虑,
实则蕴含人生哲理;⑥简短凝练:对话多为短句,简洁明了。(每点 1分,任答 4点得 4分,意思相近即可;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对话内容,从文化、趣味、境况、哲理、句式等方面总结分析出特点即可。
9.(6分)
①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大雪压塌屋顶,老人和小儿才会在荒山夜行;由于大雪压垮草棚,林冲才会前往山神庙
遇到陆虞候。②烘托人物性格:老人和小儿夜行荒山,说笑谈人生哲理,表现人物的积极乐观;林冲不畏风雪,
赶赴草料场,表现其豁达乐观及委曲求全的性格。③便于渲染气氛:大雪过后,祖父去世,照应他曾言会在雪
夜离开的话语,增添悲伤感;林冲迎着风雪行走,踏着飞雪生活,通过雪,读者可以感受到林冲即将遇陆虞候
等人的紧张氛围。(每点 2分,共 6分,意思相近即可;从“渲染气氛”“线索”等角度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分析小说中“雪”的作用,可从叙事、传情、写人、显旨等方面进行分析。
10.CEG
【解析】“鞭辟近里”为成语,形容作学问切实,此处作“学”的谓语,主谓结构完整,C处断开。“故”表
示结果,一般位于因果关系句中后半句的句首,故 E处断开。“切问而近思”为并列结构,表述完整,其后断
开;“则”是复句中的关联词,一般位于句首,故 G处断开。
11.B
【解析】B项,《答司马谏议书》中“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盖”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C项,《陈
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的“笃”意为“加重”;D项,《屈原列传》中“楚诚能绝齐”的“诚”
为副词,原文加点的“诚”也是副词,都是副词做状语,用法相同,但是《屈原列传》中“楚诚能绝齐”的“诚”
意为“如果”,故含义不同。
12.B
【解析】“做事也不会出差错”理解错误,文中也没有依据。根据原文“学者要学得不错,须是学颜子”可知,
求学之人要想在学圣人之道中不出错得学习颜回,而非理解为颜回做事不会出差错。
13.(8分)
(1)有志于求道并且态度诚恳、心情真切,固然是生命真诚的表现。但如果过于迫切而不合乎常理,反而是不
真诚了。
(“恳切、固、中”各 1分,句意 1分,共 4分)
(2)(通过)广泛地学习来穷究事理,就像乘坐顺风前行的舟船,身体不受劳累就能到达很远的地方。
(“穷、犹、致”各 1分,句意 1分,共 4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恳切:态度诚恳、心情真切;固:固然;中:切合、符合、合乎。
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6 页)
(2)穷:深究、穷究;犹:就像;致:到达。
14.(3分)
①古人学习是为修养自身的品德;②今人学习是为得到他人的认可。(答对 1点得 1分,答对 2点得 3分)
【解析】根据原文“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之于人也”即可得出答案,注意高度
总结概括,而非直接翻译。
文言文翻译
材料一:
我们应把圣人之道听进耳朵里,记在心中。蕴含于自身的德行中,实践起来当作自己的事业。如果只把圣
人之道写成文章来表现,那实在太浅陋了。君子若遇到艰难险阻,一定会反省自身,是自己犯了什么过失而导
致的呢?如果有尚未完善之处就改正,如果没有可愧疚的地方就继续发扬,这就是君子自我修养德行的方法。
道理不明就行动,那么就会失去方向;若不行动,那么即使明白道理也没有用。古时候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自
身修养,希望自己有所收获。现在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给人看,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伊川先生说:“有志于求道并且态度诚恳、心情真切,固然是生命真诚的表现。但如果过于迫切而不合乎
常理,反而是不真诚了。因为理在事中的表现本来就有缓有急,不能像这样急迫。这个道理,从观察天地的变
化就可以明白。”
孟子天资超群,见识极高,想要学他,没有依循的办法。求学的人应该要学习颜回,这样进入圣人之道比
较近,求学的人当下就有用功的地方。又说:求学的人(若想)在学圣人之道中不出现差错,就必须学习颜回。
“父子君臣”之道是天下的定理,是天地间不可变更的规则。人们应该遵守这一天理,不存私心,那么即
使做一件不道义的事或杀一个无辜的人就能得到天下,他也不会做。内心有一丝一毫的私欲,便不是统治者应
该做的事。
学习是要明白道理,治理天下就必须识得大体。明道先生说:“做学问一定要切实透彻,贴近自身。所以
说‘恳切地求教并就当前问题认真思考,那么仁德就包含在其中了’。”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忠厚
严肃,即使是在蛮夷地区也能行得通。说话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即使是在家乡故里也是行不通的。我们
站立的时候,就好像看到‘忠信笃敬’这些原则展现在自己眼前,乘车时又好像在车前倚靠的横木上看到这些
原则,之后我们才能开始行动。”只有这样,那些德行好的人才能彻底做到“忠信笃敬”,内心私欲全都化尽,
廓然清爽,与天地合一。德行稍差一些的人只能庄重严肃地守持修养,等到私欲消尽,就能与德行好的人一样
了。
(节选自《近思录》)
材料二:
抱朴子说:“学习能让人明白万事万物的本性和道理,去除品德中的尘埃和污秽,就像雕琢璞玉、锻打矿
石那样,磨炼愚钝的人,启发引导聪明的人,好比是为质朴装饰,为素丝染色,观察过去、预知未来,广泛涉
猎以鼓励和劝诫人们。仰视天象、俯察地理的学问,都在于学习之中;人间事务和为君之道,都能从学习中获
得。进可以为国家效力,退可以保全自我。因此,圣贤们无不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从早到晚努力地学习,就
算中午就要死了也不放下手中的书,身处饥寒交迫、危难困苦的境地也不放弃学习。难道是他们对当时的时代
有所求吗?实在是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
不学习而想获得知识,就像想要鱼但没有网一样,心里再怎么迫切希望都不会有所收获;(通过)广泛地
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6 页)
学习来穷究事理,就像乘坐顺风前行的舟船,身体不受劳累就能到达很远的地方。有了粉黛这些化妆品,可以
让西施变得更美丽,也能够遮盖宿瘤的丑陋;深入研究经典,能让才智过人者更透彻地理解事物,也能让蠢笨
迟钝的人有所醒悟。带有纹理的梓木直冲云霄,却无法被称为台榭,是因为它没有经过公输班这样的能工巧匠
加工构建;一个人天生性格直爽开朗,却不能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不能识别基本的伦理道德的善恶。
(节选自《抱朴子外篇》)
15.D
【解析】“最后两句委婉表达诗人内心孤愤而无法言说”解读错误,应是直接抒情。
16.(6分)
①年老孤寂:已年过六十,无人可共娱,独处之时发现自己鬓发斑白;②理想荒废:少时的美酒、诗书成了寄
托,理想的生活无法实现;③忧国难摅:人微言轻,无法表达出心中担忧家国的愤懑。(每点 2分,共 6分,
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虽然“愤”字位于末句,但是需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愤”的原因何在,实际是借助“愤”来分析
诗人的思想情感,说明诗人缘何而“愤”。
17.(6分)
(1)非曰能之 愿学焉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每答对一空给 1分,共 6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 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
求,即可给分。)
18.C
【解析】文中加点的“讲究”指注重,动词。A项,研究,动词;B项,议论,动词;C 项,注重,动词;D
项,考究,谓力求精美完善,亦指精美完善,此处作形容词。
19.(6分)
①光有个感觉式的答案是不够的 ②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异点 ③有两个基本的要素
(每点 2分,共 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空,根据后文对“感觉”的相关描述可知,光靠感觉得到答案是不够的;第二空,根据前文“第
一种”和后文的“第三种”及内容可知,此处是第二种,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异点;第三空,根据冒号可知,该
处为总结句,根据原文对构成比喻的两种要素的描述可知,该空是在总结构成比喻的要素。
20.C
【解析】“粉黛”指宫女,故为借代。
21.(4分)
在旅途中,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有沿途的自然美景,还有人文风情,享受着优质的服务,这使得旅程本身也成了
一种别具趣味的体验。(每处 2分,共 4分)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二处语病:第一,语序不当,应先是“自然美景”,再是“人文风情”;第二,
语文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6 页)
搭配不当,应是“优质的服务”。
22.(4分)
“移动思政课”是指在旅途中利用可遇资源进行思政教育的课程(2分),与固定学习空间(教室)的课程相
对。(2分)
【解析】只需要依据文段内容阐述自我的理解,并且点出其与固定学习空间为教室的课程相对即可。
23.(60分)
【材料解读】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可知,“突围”用于战争是突破敌人包围,这条信息与当代的青年学生关联不
是很大,可以暂时忽略。“突围”用于某种约束的行为,则是指摆脱现状,寻求新的出路。再结合李密、归有
光、王羲之和陶渊明等人的突围行动,可以联想到人需要主动打破自身困境,为自己迎来新生。可从个人的行
动谈起,自身如何突围;也可从历史谈起,中国的发展史本就是一部突围史;更可展望未来,分析当下国家发
展的现状,立下青年之大志,帮助国家突围。
【参考立意】勇敢突围,重获新生;摆脱现状,努力突围;吾辈青年乘风起,国家方可突重围;青年的突围,
国家的未来。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等级 一等(20~16) 二等(15~11) 三等(10~6) 四等(5~0)
内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容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当
基 20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什么内容
础 分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等 表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级 达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病多
20 字迹工整 字迹较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分 符合文体要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细节或例子较好
等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40 分)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 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
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
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20 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
语文参考答案 第 5 页 (共 6 页)
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级评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评分,
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评分。
(二)发展等级(20 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以下 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1)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启发作用。
(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三)扣分项评定
缺标题的作文,扣 2 分;出现错别字的作文,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标点符号出
现 3 处以上错误的作文,酌情给分;不足字数的作文,每少 50 字扣 1 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
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四)残篇评定
(1)600~800字的作文,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 50字扣 1分。
(2)400~600字的作文,30~35分之间评分。
(3)200~400字的作文,10~30之间评分。
(4)200字以下的作文,0~10分之间评分。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5)只写一两句话的作文,给 1分或 2分,不给 0分。
(6)只写标题的作文,给 1分或 2分,不给 0分。
(7)完全空白的作文,评 0分。
语文参考答案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