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30 22: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马说》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短,文字也不艰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托物寓意的杂文。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不重用、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文言知识的积累。本文篇幅短,可读性强,文字运用并不艰深,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但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掌握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归类中进行,作者的情感也需要在背景资料的助读中深刻理解。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3.在借助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在借助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教法分析
1.朗读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2.问题探究法。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大部分事物一旦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他的《马说》就是这样一篇抒发不平之鸣的文章,文中说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那么,让我们仔细聆听,看看能否听懂这篇文章里的“不平之鸣”呢?
板书:不平之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不平之鸣”一词抓住文章主旨,设置后面的主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二、导学
(一)听“马”鸣
1.自由朗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 骈死(pián) 食马者(sì) 槽枥(cáo lì) 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课件显示(学生回答后明确):
(1)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②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③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一词多义词。
①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②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③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5.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1)这是一匹什么马 与普通的马相比有什么特性?(引导学生找出原文句子,翻译并分析)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食量大。
(2)千里马受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引导学生找到原句,翻译并分析)
原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屈辱而死。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待遇差,没有表现才能的机会。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主人不识千里马的特性。
“天下无马!”——食马者当面侮辱千里马。
(3)你从千里马的鸣声中听出了哪些情感?举例分析。(指导学生比较朗读下列三组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感情,进而体会“也”字的作用)
课件显示: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去掉“也”字朗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悲愤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去掉“也”字朗读: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不平
③“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愤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千里马的遭遇,初步感受字里行间的悲愤之情,为下一环节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做铺垫。
(二)通其意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节和第三节,说说这两节的大意,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这两节中能感受到千里马最痛恨谁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然后指导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感受添加字后读出的效果和感受的不同。
2.你觉得千里马最希望遇到谁呢?为什么?(学生回答,找出课文原句,说说大意。)
课件显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它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对它淌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你从千里马的“不平之鸣”里听出韩愈的“不平之鸣”了吗?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那么韩愈想借马来谈什么问题呢
课件显示:
资料一: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资料二:《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提问: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奴隶人有什么寓意?总结:本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设计意图】
前两个问题最痛恨和最希望的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问题探究,理解主旨情感。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在此环节介绍有助于学生对主旨情感的把握。
(三)对“马”说
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没有伯乐的赏识就不能成为千里马,那么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如果未被发现,你该怎么办?学生自由发言,师鼓励。预设
(1):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
(2):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3):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设计意图】
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总结
1.在韩愈生活的时代,伯乐可能对千里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现在的社会,我们成为千里马的机会非常多。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善于抓住机遇,大胆表现自我,施展自己的本领,要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也要自己发光。相信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有才能的千里马。
2.作业推荐。
(1)背诵课文,整理文言字词。
(2)请以“做好新时代的千里马”为题,完成一篇小练笔。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