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杨万里、赵师秀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赏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一)新课导入
在小学,我们学过杨万里的诗《小池》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泉水、树荫、小荷、蜻蜓,杨万里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今天,我们再学习杨万里的一首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二)整体感知
1.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他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有《诚斋集》等著作传世。
2.背景资料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更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朗读指导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注释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错喜欢:空欢喜。
政:同“正”
译文: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三)赏析作品
1.诗词解析
莫言下岭便无难,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赚得行人空喜欢。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2.诗词解析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但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3.诗词解析
莫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常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本文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4.主题概括
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哲理: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顺境迷惑,要放远眼光,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二、赏读《约客》
(一)新诗导入
温州地处偏远,有史以来都是文化沙漠的代名词,而赵师秀却在大家辈出的南宋能够光耀一时,很值得我们思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赵师秀的《约客》,感受诗人的诗意人生。
(二)整体感知
1.赵师秀简介
赵师秀(1170~1219) 南宋诗人。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宁宗庆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推官。晚年宦游,逝于临安。有《赵师秀集》2卷,别本《天乐堂集》1卷,已佚。其《清苑斋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
2.朗读指导
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注释
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灯花: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到处是青蛙(的叫声)。约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棋盘,(等着客人,) 看到落下的灯花。
(三)赏析作品
1.内容解读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诗歌前两句写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
“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歌后两句于叙事中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百无聊奈、烦躁不安、茫然若失的复杂心情。窗外的雨,密密匝匝,池塘的蛙,聒聒噪噪,桌上的灯,摇摇曳曳。为了先前的约定、为了诺言、为了友谊,尽管夜已深,人已静,灯芯上的灯花拨了一次又一次,但是,诗人始终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等待着“客”的到来,而有约在先的客人却一直未能露面。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内心可谓“别是一番滋味”,那种焦虑与无奈之情更是“剪不断,理还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是情和景的契合。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2.主题概括
这首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细节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侯友人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闲逸、恬然自适的心境。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诗,杨万里通过山区行路告诫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赵师秀虽约客末至,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情趣悠然的生活画面,让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2. 总结你读过的诗中的哲理名句并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文体定位——哲理诗
明写——登山的感受
实谈——人生哲理
《约客》
时令: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点明时节)
心情: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点明诗题)
————失意怅惘,因客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