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后训练--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后训练--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08:0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
1.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主要是由于(  )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B.要求有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C.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D.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
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B.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生产
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诸侯王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原始社会时期,氏族贵族、首领接受氏族成员的献纳或利用特权霸占耕地、产品、战利品等;有的氏族成员贫困破产后,便向氏族里的富有者以土地和人身为担保进行抵押借贷,负债到期如果还不起,便成为债主的债务奴隶;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日益增多,战俘奴隶大量增加。这些现象表明 (  )
A.奴隶地位极其低下
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D.贫富分化愈加明显
5.宋朝时,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麦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6.古代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发源地。这四大文明发源地具有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
A.以高原为主
B.以沙漠为主
C.山地多,平原少
D.都位于大河流域
7.古代埃及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了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关系是 (  )
A.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带来了天然的肥料,有利于埃及农业的发展
B.尼罗河的泛滥毁灭了古埃及文明
C.尼罗河在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D.尼罗河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
8.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中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9.佛山出土的汉代水田模型显示,田埂将水田分为六块,水田里分别有犁田、插秧、收割、脱粒等劳作场景,与史籍对汉代区田法的记载契合。这反映汉代(  )
A.小农经济模式已经成型
B.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C.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
D.农业发展成为撰史主题
108.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  )
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
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项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私有制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12.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  )
A.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
B.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
C.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
D.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
时期 饮食文化特色
先秦 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 时期 外来食物如胡瓜、胡萝卜、胡葱等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人们的欢迎
隋唐 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 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元明 清时 期 忽必烈喜爱的“涮羊肉”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人们充饥的主食;清朝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
1.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主要是由于(  )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B.要求有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C.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D.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部分人便从食物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故选B项。
2.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
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B.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生产
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答案B
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诸侯王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制工具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故选C项。
4.原始社会时期,氏族贵族、首领接受氏族成员的献纳或利用特权霸占耕地、产品、战利品等;有的氏族成员贫困破产后,便向氏族里的富有者以土地和人身为担保进行抵押借贷,负债到期如果还不起,便成为债主的债务奴隶;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日益增多,战俘奴隶大量增加。这些现象表明 (  )
A.奴隶地位极其低下
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D.贫富分化愈加明显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私有制的发展,氏族内部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分化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A项仅反映了题干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题干材料未涉及国家产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分化前提下的阶级分化,排除D项。
5.宋朝时,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麦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麦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可知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故选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作物的种植情况,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信息,排除C项。
6.古代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发源地。这四大文明发源地具有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
A.以高原为主
B.以沙漠为主
C.山地多,平原少
D.都位于大河流域
解析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这四大文明发源地具有的相同地理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故选D项。
7.古代埃及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了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关系是 (  )
A.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带来了天然的肥料,有利于埃及农业的发展
B.尼罗河的泛滥毁灭了古埃及文明
C.尼罗河在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D.尼罗河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
解析古埃及地处非洲东北角,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为古埃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故选A项。
8.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中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解析题干材料所述富人与穷人房屋和随葬品的区别,反映了私有制的产生,故选B项。
9.佛山出土的汉代水田模型显示,田埂将水田分为六块,水田里分别有犁田、插秧、收割、脱粒等劳作场景,与史籍对汉代区田法的记载契合。这反映汉代(  )
A.小农经济模式已经成型
B.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C.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
D.农业发展成为撰史主题
【解析】材料表明汉代有严格且科学的农业生产安排,将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这些措施正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形成后就基本成型,并非在汉代才成型,排除A项;当时的农业仍旧是小农经济,农业生产关系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佛山出土的汉代水田模型,不能得出农业发展成为撰史主题的结论,排除D项。
108.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  )
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
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
【解析】材料“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表明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故选C项。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项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私有制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说明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产生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故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故D项错误。
12.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  )
A.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
B.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
C.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
D.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的神话中都有关于农业生产的信息,这说明早期社会中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
时期 饮食文化特色
先秦 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 时期 外来食物如胡瓜、胡萝卜、胡葱等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人们的欢迎
隋唐 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 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元明 清时 期 忽必烈喜爱的“涮羊肉”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人们充饥的主食;清朝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阐述: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西域食物和烹饪技术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隋唐实行科举制,饮食文化反映出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体现出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元明清时期,中原饮食文化吸收了少数民族饮食特色,并打上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烙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凝聚了时代气息,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