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课一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课一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08:1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1987年邓小平在谈到农村改革时讲道:“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邓小平这一谈话意在(  )
A.把成功的改革经验加以理论化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肯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绩
D.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
2.1901年,清政府一道上谕指出,“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由此可推知(  )
A.“大衅”是指戊戌政变
B.戊戌变法未触及法律
C.清政府反对变法革新
D.上谕推动“新政”开展
3.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4.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救济广大流民B.增加政府收入
C.消弭战争威胁D.恢复募兵制度
5.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6.马克思曾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规律的是(  )
A.吴起变法B.李悝变法
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
7.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如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  )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遏制了新兴诸侯纷争
C.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
D.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
8.《商君书》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
A.发展农业B.奖励军功
C.中央集权D.取信于民
9.下面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10.宋仁宗时期,地方官员李参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据此可知,青苗钱(  )
A.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与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诠释这一时期的维新的真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这里的“维新”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段讲话揭示了(  )
A.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性 B.符合国情的道路的引领作用
C.科学的指导思想的巨大力量 D.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
1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政府和立宪派 革命派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广州起义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五大臣考察宪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与立宪派论战
1906年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与革命派论战 1906年萍浏醴起义,与立宪派论战
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与革命派论战 1907年镇南关起义,与立宪派论战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钦州起义、河口起义等
1909年清政府成立咨议局,立宪派继续国会请愿运动
1910年清政府成立资政院,立宪派继续国会请愿运动
1911年“皇族内阁”出笼,部分立宪派觉醒 1911年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政治派别主要活动简表。从表中提取各派政治活动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1987年邓小平在谈到农村改革时讲道:“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邓小平这一谈话意在(  )
A.把成功的改革经验加以理论化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肯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绩
D.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
解析:据材料“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可知,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民众的积极参与密切相关,故选D项;邓小平的谈话是对现象的阐述,不是理论化,排除A项;1992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中邓小平谈的是农村发展改革,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
2.1901年,清政府一道上谕指出,“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由此可推知(  )
A.“大衅”是指戊戌政变
B.戊戌变法未触及法律
C.清政府反对变法革新
D.上谕推动“新政”开展
解析:据材料“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可知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下,准备变法革新,根据时间“1901”得出上谕推动“新政”开展,故选D项;“大衅”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A项;材料“康逆之谈新法”指戊戌变法触及法律,排除B项;据材料“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可知,清政府主张变法革新,排除C项。
3.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赋税制度采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活跃了商品经济,因此赋税政策的变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赋税政策,而未涉及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赋税政策对商业的影响,而非强调农产品商品化对农民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赋税制度的变化促进商业的发展,而非强调南方的经济超过北方,排除D项。
4.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救济广大流民B.增加政府收入
C.消弭战争威胁D.恢复募兵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办,不得亏损官本”结合所学青苗法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可知青苗法借贷给有能力偿还的农民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是其主要目的,故选B项;根据材料“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可知,青苗法主要对象是有偿还能力的农民,使其免受高利贷盘剥而沦为流民,排除A项;青苗法是经济措施,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不能消弭战争威胁,排除C项;青苗法与兵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5.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取消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降低,从而引发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说明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化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是汉族文化本身不利于北魏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汉化改革这一项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非是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汉化改革带来的问题,与改革者的精神无关,排除D项。
6.马克思曾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规律的是(  )
A.吴起变法B.李悝变法
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
解析: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学习中原地区汉族先进文明,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改革,符合题干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故选D项;吴起变法是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并未体现“征服者”和“被……较高文明所征服”,排除A项;李悝变法是魏国内部的变法,不涉及“征服”和“被征服”,排除B项;商鞅变法是秦国内部的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并不是被“较高文明征服”,排除C项。
7.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如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  )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遏制了新兴诸侯纷争
C.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
D.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大多属于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迎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顺应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诸侯中争夺霸主,排除B项;华夏认同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排除C项;各诸侯的变法运动会加速奴隶制度的解体和崩溃,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创造条件,与周王室的盛衰无关,排除D项。
8.《商君书》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
A.发展农业B.奖励军功
C.中央集权D.取信于民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奖励耕织,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A项;材料中涉及商鞅发展农业,未涉及军事方面,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重视农业生产,而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重视农业生产,而未涉及商鞅为推行变法取信于民,排除D项。
9.下面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解析】商鞅变法时,建立起“县—乡—亭—里—什—伍”的系统严密的地方组织结构,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建立起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与君主专制无关,故A项错误;对社会基层的管理不会瓦解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加强基层管理,并不能扩大其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
10.宋仁宗时期,地方官员李参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据此可知,青苗钱(  )
A.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与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仁宗时期,为了解决兵士粮食不足问题,地方官员李参在青黄不接之际发放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粮食后偿还本息,这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可知,青苗法源自青苗钱,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李参推行青苗钱是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排除D项。
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诠释这一时期的维新的真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这里的“维新”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是在统治危机下被迫进行的改革,清政府并非真的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新政中的一些措施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与材料“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相符,故选C项。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段讲话揭示了(  )
A.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性 B.符合国情的道路的引领作用
C.科学的指导思想的巨大力量 D.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解析】材料“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导,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层组织建设,排除A项;符合国情的道路的引领作用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党的领导地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政府和立宪派 革命派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广州起义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五大臣考察宪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与立宪派论战
1906年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与革命派论战 1906年萍浏醴起义,与立宪派论战
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与革命派论战 1907年镇南关起义,与立宪派论战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钦州起义、河口起义等
1909年清政府成立咨议局,立宪派继续国会请愿运动
1910年清政府成立资政院,立宪派继续国会请愿运动
1911年“皇族内阁”出笼,部分立宪派觉醒 1911年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政治派别主要活动简表。从表中提取各派政治活动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改良和革命交替与并峙,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革命团体和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内忧外患之下的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着手推行新政,如设立商部,倡导和奖励实业,推行教育改革,编练新军等,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也为革命爆发培养了力量。在此背景下,立宪派再度活跃,在与革命派论战的同时,积极推动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但伴随着皇族内阁的产生,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推动更多的人转向革命,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深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总之,世纪之交的中国,改良与革命交替出现,它们既矛盾对立又相互促进,或缓或急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在曲折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