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2.公元前59年王褒到(四川)湔山时写下了《僮约》,描述了田庄经济的场景:“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绵亭卖席;贩于小市;往来市聚”。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生产模式专门性 B.田庄丰富的商业活动
C.自然经济封闭性 D.辞赋夸张无史料价值
3.如图为两种不同的养马方式,图1是散养、图2是厩养。两相比较,后者的优势主要在于( )
A.保护生态环境 B.确保牲畜安全
C.降低养殖成本 D.增加综合效益
4.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汉代(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B.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D.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
5.商周时期,锸、?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 )
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
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
6.《唐会要》中记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三月“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由这则材料可获取的信息是( )
A.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 B.政府对农户的控制严格
C.高转筒车已应用于生产 D.中原农业生产歉收严重
7.一些西周遗址曾出土了青铜器,如江苏仪征市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
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
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应用
8.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学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9.下表是根据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农具所做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10.庄园是构成中古时期西欧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的土地除了可耕地之外,还有林地和草地,土地分为庄园主的土地和村民的份地。这段话说明了( )
A.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B.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C.庄园里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
D.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1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这说明战国时期( )
A.成熟制铁技术促进生产工具进步
B.农业、手工业工具已自成体系
C.合理行业分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12.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土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出土的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陕西临潼 下刘村 秦始皇陵 西刑徒墓 秦始皇 陵园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江西遂川
铁戟2件 铁剑1把 铁匕首1件 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铁铤铜镞 80件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出土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 751件,其中兵器1 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
材料二 西汉早期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和铸铁脱碳钢。到了中期又相继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百炼成钢”“千锤百炼”等成语由此而来。
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解析: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仅根据材料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故排除A项;B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2.公元前59年王褒到(四川)湔山时写下了《僮约》,描述了田庄经济的场景:“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绵亭卖席;贩于小市;往来市聚”。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生产模式专门性 B.田庄丰富的商业活动
C.自然经济封闭性 D.辞赋夸张无史料价值
解析:材料“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绵亭卖席;贩于小市;往来市聚”体现的是田庄内部的商业交换活动频繁,B项正确;材料与生产模式的专业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活动丰富,非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排除C项;辞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3.如图为两种不同的养马方式,图1是散养、图2是厩养。两相比较,后者的优势主要在于( )
A.保护生态环境 B.确保牲畜安全
C.降低养殖成本 D.增加综合效益
解析:厩养可以为马匹挡风遮雨,减少自然界的影响;同时通过马匹之间的栅栏间隔,减少了互相之间的干扰;通过马槽喂养,降低了养殖成本;通过马肥的再利用,增加了经济效益,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4.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汉代(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B.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D.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
解析:中国边疆地区多处发掘出土了汉代铁农具,说明当时铁农具逐渐在全国范围普及,意味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汉代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铁农具范围的扩大,而非冶铁技术的普及,排除D项。
5.商周时期,锸、?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 )
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
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周时期的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战国晚期的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再结合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可得出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劳作方式主要是个体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排除C项。
6.《唐会要》中记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三月“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由这则材料可获取的信息是( )
A.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 B.政府对农户的控制严格
C.高转筒车已应用于生产 D.中原农业生产歉收严重
解析:依据材料“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来看,政府造出大量的水车供百姓使用,体现了政府对灌溉技术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政府对农户严格的控制,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政府制造水车,但不能得出这是高转筒车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与中原农业生产是否严重歉收无关,D项错误。
7.一些西周遗址曾出土了青铜器,如江苏仪征市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
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
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应用
【解析】材料中的“青铜镰”“双孔青铜铚”“青铜锸”都是青铜农具,由此可知在西周时期,青铜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故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周礼乐制度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及了几种青铜农具,但无法得出西周冶金水平不断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排除D项。
8.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学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解析】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D项正确。
9.下表是根据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农具所做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农具分工细致,种类多样,故B项正确;中国早在春秋时期之前就进入了农耕时代,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齐国的农具,并没有与他国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农具的种类,不能体现齐国大力提倡发展农业,故D项错误。
10.庄园是构成中古时期西欧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的土地除了可耕地之外,还有林地和草地,土地分为庄园主的土地和村民的份地。这段话说明了( )
A.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B.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C.庄园里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
D.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庄园里的生产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了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A项。
1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这说明战国时期( )
A.成熟制铁技术促进生产工具进步
B.农业、手工业工具已自成体系
C.合理行业分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可知,各类工具在战国时期广泛运用于纺织业、农业、手工业,且这些相关工具对生产至关重要,说明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具已自成体系,故选B项。
12.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支钉是一种瓷器烧制时使用的工具,出现于唐宋时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汝窑瓷器的底部有支钉的痕迹,这说明当时汝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支钉,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支钉开始使用是在明朝时期,因此依据正确,结论错误,故选C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土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出土的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陕西临潼 下刘村 秦始皇陵 西刑徒墓 秦始皇 陵园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江西遂川
铁戟2件 铁剑1把 铁匕首1件 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铁铤铜镞 80件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出土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 751件,其中兵器1 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
材料二 西汉早期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和铸铁脱碳钢。到了中期又相继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百炼成钢”“千锤百炼”等成语由此而来。
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示例二:
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出现得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发明的年代;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的比例不足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西汉中期相继出现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
总结:铁器开始使用的年代、冶铁术发明的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西汉中期,中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