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习题--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习题--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08:2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单选题
1.646 年,日本政府宣布改革“当遵上古圣王之迹而治天下,复当有信可治天下”,孝德天皇与中大兄皇子召集群臣宣誓:“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这表明改革旨在( )
A.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 B.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
C.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 D.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
2.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而体现出来的,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统治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A.按人口多少设置政区下各级官员 B.对犹太教等异教徒实行歧视政策
C.对先进民族文化高度重视的政策 D.苏丹任命穆斯林来担任行省总督
3.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在位)曾派学者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并将其译成阿拉伯文。马门还在巴格达创立了一所规模宏伟的智慧馆,不仅有穆斯林,还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学者在此工作。马门的上述举措( )
A.开创了多种宗教并行的局面 B.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
C.改变了帝国对外扩张的方式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4.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期,为适应印度洋的多礁海域,帝国东部流行用木钉和绳索捆绑而成的别具一格的轻型平底船;西部则发明了三角帆,通过调整帆面以充分利用地中海的风力。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 )
A.适应了远航贸易的运输需求 B.代表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水平
C.诱发了欧洲的航海探险活动 D.为洲际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5.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货物主要靠船只运送 B.贸易范围几乎是当时已知世界的极限
C.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桥梁 D.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
6.15世纪后期,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国家常务决策交于“御前会议”,此会固定每周召开4次,每次7—8小时,参会大臣包括宰相在内共九人。苏丹若参会则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参考明朝内阁制的设计 B.遭遇权臣架空君权的危机
C.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 D.强化君主控制朝政的能力
7.阿拉伯帝国对古希腊的哲学、科学著作推崇备至。他们尤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感兴趣,并把他们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加以注释。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与古希腊文明有密切交流 B.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
C.延续了希腊化时代的进程 D.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8.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共生,为人类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列对文明和财富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是波斯帝国,城邦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
B.②是亚历山大帝国,耶莫遗址是其早期村落代表
C.③是古罗马帝国,编纂形成《罗马民法大全》
D.④是阿拉伯帝国,商人从事亚非拉三洲中介贸易
9.公元8世纪,日本在大化改新后,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及第者可以授予官阶。902年,太政官奏曰:“建法以降,殆向百岁,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10世纪以后,贡举制“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人之劳逸。”“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大化改新以失败而告终 B.传统政治势力影响犹存
C.贡举制是选官主要途径 D.人才选拔趋于公平公正
10.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时( )
A.学习并接受中华文明但并未全盘吸收
B.传播了中国的儒家经典以及辞章之学
C.建立一整套独特的幕府政治统治机制
D.以闭关锁国抵御中国之外国家的影响
11.公元5世纪以来,(阿拉伯)古莱氏人从游牧部落转化为专门从事经营商业的部落,他们从胡扎阿人手中夺取了麦加,其中的商人贵族操纵了麦加的管理机构“马拉”。麦加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氏族制度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这说明( )
A.商业发展推动阿拉伯的社会变革 B.麦加地区区国际商业界迅速发展
C.南北阿拉伯人进行了深度的融合 D.各部落更大规模联合的发展趋势
12.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以“智慧之城”自誉的巴格达拥有一大批翻译家,他们除了翻译、研究波斯和印度的科学论文外,还翻译、研究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这一定程度上说明阿拉伯帝国( )
A.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 B.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化
C.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3.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伊本·鲁世德(1126—1198年) 在《关于宗教和哲学之间的一致性》中提出,哲学与宗教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追求现实幸福靠的是现实的哲学科学知识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而不是靠宗教冥想或摈弃欲望。他的这一思想( )
A.加速了阿拉伯帝国民族交融 B.有利于近代人文主义的产生
C.缓和了帝国境内的宗教矛盾 D.有助于欧亚民族意识的觉醒
14.图下为郭沫若的诗,描绘了高僧鉴真于754年东渡日本并传播唐文化的状况。当时的日本( )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A.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开始出现 B.派遣大军进攻朝鲜
C.模仿中国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D.武士成为将军家臣
15.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16.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 )
A.保存了古希腊哲学 B.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
C.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D.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巴格达)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帝国的各省区,用驼队或船舶,把本省的物产运到首都,如从埃及运来大米、小麦和夏布;从叙利亚运来玻璃、五金和果品;从阿拉比亚运来锦缎、红宝石和武器……正由于商人来自各地,商品大宗成交,钱币兑换和汇兑成为必要,钱商叫做“塞拉夫”,这些人经营存款放债,已成为近代意义上的银行家。
——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归纳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哪些信息可以用来解释阿拉伯人商业活动为什么会呈现这些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粒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以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涉及的观点分别加以说明。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61—1258年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阿拉伯语言文学、伊斯兰宗教学以及哲学、医药学、化学、星占学、天文学逐渐兴起;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也百花齐放、日臻完美,建筑艺术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与幸福,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
——摘编自王根明《阿拉伯文化的分期和界定》
材料二:中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阿拉伯文化曾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但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绚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同时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开放进取、奋发创造的文化精神。阿拉伯帝国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为帝国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了繁荣。
——摘编自张桂荣、诸海燕《略论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政权机构完善,在哈里发以下设各部大臣,辅佐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地方行政方面,全国分为9省(后来改为5省),行省总督称艾米尔,由哈里发任命,掌全省军政大权,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另有税务官掌全省的税收,直接对哈里发负责。行省的宗教首领由总督或地方法官兼任。大法官通常从宗教学者中选拔,除办理案件外,还负责管理宗教基金及孤寡的财产等工作。
——摘编自赵永伦《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统治初探》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呼罗珊总督在中亚扶持自己的傀儡政权,实行顺之则抚逆之则灭的政策。布哈拉女王哈吐思就是阿拉伯人武力扶持的一个政治傀儡。阿拉伯人在征服过程中,每征服一地,就以原有的城市作为统治据点,然后以部落为单位将阿拉伯人分别安置在各个城区内,这些阿拉伯人既占有土地,还可领取丰厚的年金。屈底波征服中亚地区以后,以武力为后盾,命令河中地区居民让出一半房屋给迁入中亚的阿拉伯人定居。他把布哈拉城划分为阿拉伯区和布哈拉居民区。阿拉伯人极力维护中亚地主贵族德赫干的利益,拉拢这些地主贵族为阿拉伯人服务。阿拔斯王朝为了巩固在中亚的统治,又鉴于中亚当地贵族是推翻倭马亚王朝的同盟者,决定让这些贵族参政。从曼苏尔到哈伦·拉斯德时期,河中各地区基本上由当地封建贵族,主要是出身于中亚古老文化中心巴里黑的巴尔马克家族和萨曼家族出任宰相(瓦齐)进行管理、
——摘编自[英]穆尔《阿拉伯帝国》
(1)根据材料一分析阿拉伯帝国的国家机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对中亚的统治措施。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化改新时期的日本。材料“646年”“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是对日本大化改新的描述,确立了天皇集权的地位,因此材料所述日本改革目的是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地位及其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天皇地位的提升,非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阿拉伯帝国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排除;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先进民族文化实行高度重视的政策,C正确;
D.德里苏丹地方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穆斯林担任,与材料阿拉伯帝国不相符,排除。
故选:C。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门作为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积极吸收希腊古典文化,采取宗教包容政策,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域内长期存在多种宗教,马门并非该局面的开创者,排除A项;7世纪时,阿拉伯文明崛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马门的科学文化举措与帝国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为适应印度洋的多礁海域,帝国东部流行用木钉和绳索捆绑而成的别具一格的轻型平底船;西部则发明了三角帆,通过调整帆面以充分利用地中海的风力。”可见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适应了远航贸易的运输需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其他国家造船技术如何,无法得出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诱发了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对欧洲航海探险活动的影响,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故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并非为洲际航行提供安全保障,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国的贸易范围涉及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马来群岛、中亚和突厥、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东欧的俄罗斯以及非洲东部,在美洲新大陆发现之前,这几乎是当时已知世界的极限,故B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材料说的是经济交流,而不是文化交流,故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人贸易范围广,而不是垄断,故排除D。故选:B。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苏丹不现身御前会议,但在隔间中监视大臣议政,这是一种秘密执政的做法,使得臣在明处,君在暗处,是强化君权的做法,D项正确;奥斯曼帝国没有学习明朝内阁制度,排除A项;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依然执掌权力,排除B项;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是实权君主,材料也未体提供现借鉴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借助叙利亚基督教学者大量翻译古希腊著作,目的在于借鉴吸收,为已所用,这说明阿拉伯帝国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D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阿拉伯帝国与古希腊文明的交流,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阿拉伯人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阿拉伯帝国并未延续希腊化时代的进程,表述错误,排除C项。
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以及图例可知,④是阿拉伯帝国,由于其地处欧亚中部,因此阿拉伯商人从事亚非拉三洲中介贸易,D项正确;①是亚历山大帝国,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疆域最东边抵达印度,与图②不符,排除B项;③是古罗马帝国,但是编纂形成《罗马民法大全》是在东罗马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和“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可知,日本贡举制虽然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后期基本被贵族势力垄断,体现了传统贵族势力对人才选拔的影响,说明传统政治势力影响犹存,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并未失败,排除A项;据材料“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可知,日本模仿中国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不能表明贡举制是选官主要途径,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日本贡举制下人才选拔被贵族势力影响,没有涉及贡举的选拔流程,不能得知贡举选拔流程是否趋于公平公正,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模仿盛唐制度”“抄袭我国典章”“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表明,日本学习并接受中华文明,“不取道教”“不用宦官”“不学缠足”表明,日本并没有全盘接受中华文明,而是有所舍弃,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儒家经典在日本的传播状况,B项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日本建立的幕府政治统治机制,C项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日本以闭关锁国抵御其他国家影响的相关内容,D项排除。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阿拉伯)古莱氏人从游牧部落转化为专门从事经营商业的部落,……麦加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氏族制度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可知商业发展推动阿拉伯半岛日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社会变革,A项正确;
商业发展不能概括材料中“贫富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氏族制度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等信息,排除B项;
材料主要讲古莱氏人,未提及南北阿拉伯人融合和部落大规模联合,7世纪以前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相互混战,排除C项、D项。
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他们除了翻译、研究波斯和印度的科学论文外,还翻译、研究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可知,阿拉伯帝国时期既研究保留东方国家的文化,也研究保留西方国家的文化,这就使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并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排除A项;“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涉及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伊本 鲁世德认为,哲学与宗教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追求现实幸福靠的是现实的哲学科学知识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体现了人的价值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于近代人文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近代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没有描述民族融合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宗教矛盾,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近代人文主义产生,而非欧亚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C
解析: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街,教俗,制度、币样,重用东 马贵族等,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奥斯曼帝国统治,故选C项;这些做法意图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排除 A项:穆罕默德二世以罗马皇帝自居是为了缓和与当地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以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穆罕默德二世以罗马皇帝自居只能说明罗马皇帝在部分欧洲地区,尤其是东罗马帝国地区的影响力比较大,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A.保存了古希腊哲学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B.材料不能说明阿拉伯文明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排除B项;C.阿拉伯文明并非欧洲文明的源头,排除C项;D.黑格尔认为,阿拉伯人将其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理解和整理传播到西方,使之成为后世西方各国哲学的源泉等,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故选:D。
17.答案:(1)特点:商品种类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商业贸易兴盛;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银行家。
(2)信息:材料二中阿拉伯主要商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说明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涉及国家多,因此商品种类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材料二中巴格达说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较大城市,因此商业贸易兴盛,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银行家。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阿拉伯。特点: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巴格达)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可知商品种类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根据材料“正由于商人来自各地,商品大宗成交,钱币兑换和汇兑成为必要,钱商叫做‘塞拉夫’,这些人经营存款放债,已成为近代意义上的银行家”可知商业贸易兴盛;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银行家。
(2)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二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从“主要商路”来分析可知材料二中阿拉伯主要商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说明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涉及国家多,因此商品种类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根据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中大城市的分布可知材料二中巴格达说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较大城市,因此商业贸易兴盛,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银行家。
18.答案:(1)主要特点:统治方式多元(与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区,位置优越;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正确处理了民族之间关系。
(2)观点:古代中国和阿拉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说明:交流推动进步:中国先进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中国的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地区;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使者、商人多次进入长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广州、泉水州等港口城市,并带来伊斯兰教。这些文明的交流推动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丰富和欧洲文化的发展。
解析:(1)主要特点:据材料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
得出统治方式多元,包括与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得出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据材料“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得出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具体而言包括: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区,位置优越;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正确处理了民族之间关系。
(2)观点:据材料“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得出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帝国是亚洲两大异质文明;据材料“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以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得出两者的交流融通,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说明:结合所学,从“异质文明”和“交流推动进步”两方面分析阐述。异质文明方面,主要分析古代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之间的差异。阿拉伯帝国为伊斯兰教文明,哈里发是最高统治者,政教合一;中国属中华文明(儒家文明),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哲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政教分离。交流推动进步方面,主要列举两者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比如①中国的先进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②中国的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地区。③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④阿拉伯使者、商人多次进入长安;⑤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并带来伊斯兰教。
19.答案:(1)特点:多元融合;学术繁盛,思想活跃;艺术形式多样化。
(2)原因: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社会经济的发展;宽松与开放的文化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其他文化的交流以及吸收。
(3)影响:作为欧亚非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欧亚非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形成开放进取、奋发创造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保证欧亚贸易路线的畅通,促进了亚欧地区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推动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和成熟,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特点:由材料“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可得出兼容并包,交相辉映;由材料“阿拉伯语言文学、伊斯兰宗教学以及哲学、医药学、化学、星占学、天文学逐渐兴起: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也百花齐放、日臻完美,建筑艺术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可得出领域广博,宗教、艺术、科学多元发展;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由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与幸福,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可得出文化生活丰富。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积极影响:由材料“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中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及所学可知,政治方面,政教合一的政治模式对后来的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材料“阿拉伯帝国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为帝国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了繁荣。”及所学可知,经济方面,加强了地区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阿拉伯语言文学、伊斯兰宗教学以及哲学医药学、化学、星占学、天文学逐渐兴起;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也百花济放、日臻完美,建筑艺术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阿拉伯文化曾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但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绚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同时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开放进取、奋发创造的文化精神。"及所学可知,文化方面,保存和传承了许多古代学术成果,推动了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结合所学可得出伊斯兰教广泛传播,对许多地区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20.答案:(1)特点:中央集权;官僚体系庞大;政教合一;地方行省相对独立;财政体系地位突出。(答出三点即可)
(2)措施:实行政治控制和压迫;大量移民中亚;与中亚地主贵族进行联合统治。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亚洲。根据材料一“阿拉伯帝国政权机构完善,在哈里发以下设各部大臣,辅佐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可知,官僚体系庞大;根据材料一“其中以掌管财政、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可知,财政体系地位突出;根据材料一“地方行政方面,全国分为9省(后来改为5省),行省总督称艾米尔,由哈里发任命,掌全省军政大权,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知,中央集权与地方行省相对独立;根据材料一“行省的宗教首领由总督或地方法官兼任。大法官通常从宗教学者中选拔”可知,政教合一。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亚洲。根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呼罗珊总督在中亚扶持自己的傀儡政权,实行顺之则抚逆之则灭的政策。”可知,实行政治控制和压迫;根据材料二“屈底波征服中亚地区以后,以武力为后盾,命令河中地区居民让出一半房屋给迁入中亚的阿拉伯人定居”可知,大量移民中亚;根据材料二“阿拔斯王朝为了巩固在中亚的统治,又鉴于中亚当地贵族是推翻倭马亚王朝的同盟者,决定让这些贵族参政。”可知,与中亚地主贵族进行联合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