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资治通鉴》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这反映出唐中期( )
A.赋役制度亟需改革 B.藩镇割据日益加重
C.玄宗施政走向腐朽 D.户籍制度趋于消亡
2.[2023·江苏苏州高一联考]《容斋随笔·四笔》卷5之《韩文公荐士》载: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 )
A.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B.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
C.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
D.体现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
3.[2023·湖南长沙高一期末]尚书作为秘书官吏出现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后,成为皇宫秘书官。汉朝时,尚书职权增大,初步建立官衙,东汉时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最终取代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职高位重到渐被分权。隋唐时期,尚书所属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有执行政令之责。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尚书权力由小到大的变化
D.宰相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4.[2023·辽宁辽阳高一期末]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职责明确、组织完整,三省六部既分别有独立的官署,又有明确的统隶关系,这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三公”“九卿”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这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
A.规范了国家行政
B.促进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形成
C.保障了吏治清明
D.否定了三公九卿制的合理性
5.[2023·重庆高一期末]780年,唐朝政府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规定:地方官府量出制入,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税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征收,地税按田亩缴纳,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由此可知,两税法( )
A.利于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彻底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6.[2023·江苏徐州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新制度(两税法)的用意在于造成中央与各州之间的协议……在定额税制下,中央放弃了控制地方经济细节的权利,以换取一项定额缴纳税金的承诺。这表明两税法实施的意图是( )
A.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
B.调和中央与地方关系
C.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7.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废除北周实行的仿照《周礼》的六官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及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之职,“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这一改革,意在(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减少国事决策失误
C.扩大宰相的管理权限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8.唐代门下省审查诏令时,如认为有不合礼法、习惯等处,可以封还另议。所有诏令必须经过中书门下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才能颁行。这反映了当时( )
A.中书门下掌握最高决策权力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行政体制对皇权的调节机能
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9.“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0.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反映出三省体制( )
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B.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分工明确且彼此制约 D.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11.西晋时,有大臣向皇帝上陈当时的选官制度,指出:“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这反映了( )
A.官员行政能力提升 B.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
C.官员素质普遍下降 D.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
12.在唐朝,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 )
A.皇权受一定制约 B.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
二、综合题
13.[2023·安徽合肥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唐朝开启和改进的政治体制不仅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对唐以后的各朝的政治制度也有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请根据材料,选择唐代的一项政治制度,自拟论题并结合其运行机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资治通鉴》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这反映出唐中期( )
A.赋役制度亟需改革 B.藩镇割据日益加重
C.玄宗施政走向腐朽 D.户籍制度趋于消亡
解析:根据材料“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可知,唐初推行的租庸调制,到唐玄宗末期时遭到破坏,无法正常推行,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困难,亟需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A项正确;藩镇割据日益加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藩镇割据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玄宗施政走向腐朽的问题,排除C项;户籍制度趋于消亡,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江苏苏州高一联考]《容斋随笔·四笔》卷5之《韩文公荐士》载: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 )
A.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B.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
C.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
D.体现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世科举的权柄,专门交托给科举主试官,仍旧不把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又有那些交情深厚的人帮助他们选拔人才,叫做通榜,因此他们选拔人才,害怕公众嘲笑议论,大多公平而审慎。也有被权势胁迫,有的被亲朋好友阻挠,有的被子弟所连累,都是人所不能免的常情罢了,这反映了唐朝的科举制不够成熟完善,B项正确;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逐渐转变成家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考试程序,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湖南长沙高一期末]尚书作为秘书官吏出现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后,成为皇宫秘书官。汉朝时,尚书职权增大,初步建立官衙,东汉时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最终取代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职高位重到渐被分权。隋唐时期,尚书所属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有执行政令之责。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尚书权力由小到大的变化
D.宰相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统一后,成为皇宫秘书官。汉朝时,尚书职权增大,初步建立官衙,东汉时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最终取代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职高位重到渐被分权。隋唐时期,尚书所属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有执行政令之责”及所学知识可知,从秦至魏晋南北朝,尚书作为内朝官,牵制并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隋唐以来,尚书演变为外朝官,是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但受到来自中书省和尚书省的牵制。因此,尚书职责的演变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B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考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尚书权力由小到大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相的行政级别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辽宁辽阳高一期末]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职责明确、组织完整,三省六部既分别有独立的官署,又有明确的统隶关系,这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三公”“九卿”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这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
A.规范了国家行政
B.促进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形成
C.保障了吏治清明
D.否定了三公九卿制的合理性
解析: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各个机构的职责,改变了之前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所以三省六部制的实行规范了国家行政,A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促进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形成,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不一定能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并不是否定三公九卿制的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重庆高一期末]780年,唐朝政府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规定:地方官府量出制入,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税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征收,地税按田亩缴纳,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由此可知,两税法( )
A.利于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彻底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征收,地税按田亩缴纳,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府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两税法实行不到30年,即被迫多次下令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排除B项;宋代不抑土地兼并下,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的较快发展,两税法与租佃关系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彻底解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江苏徐州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新制度(两税法)的用意在于造成中央与各州之间的协议……在定额税制下,中央放弃了控制地方经济细节的权利,以换取一项定额缴纳税金的承诺。这表明两税法实施的意图是( )
A.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
B.调和中央与地方关系
C.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根据材料“在定额的税制下,中央放弃了控制地方经济细节的权力,以换取一项定额纳税金额的承诺”可知,此学者认为,两税法的用意在于协调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税制平衡,以保障中央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调和中央和地方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废除北周实行的仿照《周礼》的六官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及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之职,“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这一改革,意在(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减少国事决策失误
C.扩大宰相的管理权限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隋文帝改革措施是把宰相之职分成三部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表现,A项正确;减少国事决策失误是客观作用,不是主观意图,排除B项;扩大宰相的管理权限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属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8.唐代门下省审查诏令时,如认为有不合礼法、习惯等处,可以封还另议。所有诏令必须经过中书门下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才能颁行。这反映了当时( )
A.中书门下掌握最高决策权力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行政体制对皇权的调节机能
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解析:据题意可知,唐代门下省可以驳回它认为不合礼法和习惯的诏令,所有的诏令必须经过中书省的通过,由此可知,当时的行政机构对诏令的施行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说明行政体制对皇权具有调节机能,C项正确;最高决策权力是皇帝掌握的,排除A项;这些机构是对皇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严重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调节政令,并不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排除D项。故选C项。
9.“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中正官依据家世出身对人才的品第进行评定,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内容,C项正确;军功爵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推行,它以军功论赏,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反映出三省体制( )
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B.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分工明确且彼此制约 D.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解析】根据材料“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与皇帝共议国事,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
11.西晋时,有大臣向皇帝上陈当时的选官制度,指出:“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这反映了( )
A.官员行政能力提升 B.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
C.官员素质普遍下降 D.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晋大臣认为中正官在选拔人才时,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好恶,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故选D项。
12.在唐朝,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 )
A.皇权受一定制约 B.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没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这说明当时的中书、门下两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3.[2023·安徽合肥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唐朝开启和改进的政治体制不仅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对唐以后的各朝的政治制度也有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请根据材料,选择唐代的一项政治制度,自拟论题并结合其运行机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唐代施行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影响深远。
阐释:唐代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相互牵制,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既对宰相做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可以避免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三省六部制确立的权利的相互制约与高效运行机制,被后世所沿用,对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唐朝开启和改进的政治体制不仅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及题干限制“唐代的一项政治制度”可拟定论点为唐代施行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影响深远。关于阐释可从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流程、特点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