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08: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2023·湖南长沙高一测试]宋高宗与金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  )
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
B.南宋政权被契丹所灭
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D.夺取燕云十六州失败
2.《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农业税收剧增到五千二百多万石(贯、匹、斤等),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三倍以上。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使北宋的经济实力大幅增强
B.使北宋彻底摆脱了财政危机
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解决了北宋存在的内部危机
3.[2023·福建龙岩一中学业考试]宋仁宗说:“州郡设通判,本与知州同判一郡之事,知州有不法者,得举奏之。”知州总理一州兵民之政,却不专财政;通判同理州政和各种经济专职,却不专军务。朝廷设立通判制度(  )
A.完善了司法制度B.形成了“三衙”分权
C.分化了地方事权D.体现了重文轻武
4.北宋前期,中枢机构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这说明,当时北宋(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5.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人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A.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B.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6.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发展B.门阀政治消失
C.地方割据的结束D.中央集权加强
7.宋朝初期,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主管军事)等官职。这些变革旨在(  )
A.削弱相权威胁 B.防止地方割据
C.应对北方隐患 D.整顿地方吏治
8.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9.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  )
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
10.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为(  )
A.唐中叶至五代政局给宋太宗的启示
B.宋太宗夺取帝位的方式
C.安史之乱给宋太宗的经验教训
D.辽与西夏严重威胁北宋统治
11.下表显示了对宋朝王安石的不同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12.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 间 960 年 1005 年 1038 年 1044 年 1125 年 1127 年 1140 年 1141 年
史 实 北宋 建立 宋辽订 立澶渊 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 达成 和议 金灭 辽 金灭 北宋 南宋取 得郾城 大捷 南宋与 金签订 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二、非选择题
13.[2023·北京市丰台区期末考试]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14分)
材料
辽 西夏 金
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 人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据《辽史》《宋史·夏国传》《金史》制作
(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10分)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2023·湖南长沙高一测试]宋高宗与金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  )
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
B.南宋政权被契丹所灭
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D.夺取燕云十六州失败
解析: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故选A项;南宋政权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消灭,排除B项;C、D两项均出现在绍兴和议之前,排除。
2.《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农业税收剧增到五千二百多万石(贯、匹、斤等),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三倍以上。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使北宋的经济实力大幅增强
B.使北宋彻底摆脱了财政危机
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解决了北宋存在的内部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材料“国家农业税收剧增到五千二百多万石(贯、匹、斤等),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三倍以上”“可以支二十年之用”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北宋的财政收入,反映北宋经济实力大幅增强,故选A项;王安石变法并未使北宋彻底摆脱财政危机,排除B项;北宋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改善积贫局面,而不能直接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2023·福建龙岩一中学业考试]宋仁宗说:“州郡设通判,本与知州同判一郡之事,知州有不法者,得举奏之。”知州总理一州兵民之政,却不专财政;通判同理州政和各种经济专职,却不专军务。朝廷设立通判制度(  )
A.完善了司法制度B.形成了“三衙”分权
C.分化了地方事权D.体现了重文轻武
解析:通判与知州同治一郡之事,又监督地方知州行政,二者权限有明确划分,C项正确;通判主管地方监察,A项错误;B项指的是中央机构权力分化,与材料不符,排除;重文轻武在地方上主要表现为重用文官知州削弱武将的权力,材料内容未体现重文轻武,D项错误。
4.北宋前期,中枢机构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这说明,当时北宋(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解析:材料反映中枢机构细化分工,分化事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据“中枢机构形成了……”可知是中央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排除B项;据中枢机构可知其是中央官制,而非地方管理制度,无法削弱中央集权,排除C、D两项。
5.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人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A.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B.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太祖开宝年间到仁宗庆历年间,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不断增加,这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军队数量的增加与拓展对外贸易的范围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各阶层人才流动”的结论,排除B项;崇文抑武指尊崇文官,抑制武将,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C项。
6.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发展B.门阀政治消失
C.地方割据的结束D.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以科考的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不问学子的出身与家世,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得以进入政坛,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这一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7.宋朝初期,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主管军事)等官职。这些变革旨在(  )
A.削弱相权威胁 B.防止地方割据
C.应对北方隐患 D.整顿地方吏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初派文官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又从中央差遣官员管理地方的财政、监察、司法、军事等事务,进一步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其目的是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改变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故选B项。
8.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9.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  )
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
【解析】“靖康”是北宋宋钦宗的年号,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故选B项。
10.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为(  )
A.唐中叶至五代政局给宋太宗的启示
B.宋太宗夺取帝位的方式
C.安史之乱给宋太宗的经验教训
D.辽与西夏严重威胁北宋统治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内患”,理解其内涵;二是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其原因。唐中叶至五代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使宋太宗有此“用心”,故A项正确;B项中的宋太宗应为宋太祖,且不是主要原因;C项是以偏概全;D项与“内患”无关。
11.下表显示了对宋朝王安石的不同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解析】结合材料中司马光、梁启超和列宁对王安石的评价可知,材料中的人物因其所处的时代不同,对王安石的评价也不同,故A项正确;直观感受评价带有较多主观性,故B项错误;后人掌握的资料丰富,但认识仍有局限性,故C项错误;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其评价不一定客观准确,故D项错误。
12.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 间 960 年 1005 年 1038 年 1044 年 1125 年 1127 年 1140 年 1141 年
史 实 北宋 建立 宋辽订 立澶渊 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 达成 和议 金灭 辽 金灭 北宋 南宋取 得郾城 大捷 南宋与 金签订 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的力量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3·北京市丰台区期末考试]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14分)
材料
辽 西夏 金
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 人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据《辽史》《宋史·夏国传》《金史》制作
(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10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可见辽、西夏、金都有吸收汉人王朝的科举制等政治制度;据材料“辽代因俗而治”“西夏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可知辽、西夏、金又保留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由此得出三者制度的相同之处是吸收汉人王朝先进政治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崛起之后与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冲突,不利于全国统一;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又积极吸收汉人先进文化,并同宋朝通过议和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局面,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答案:(1)相同:吸收汉人王朝先进政治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4分)
(2)从民族政权并立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崛起之后与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冲突,不利于全国统一;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又积极吸收汉人先进文化,并同宋朝通过议和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局面,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