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江苏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江苏专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09:0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南通期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这样一份诏书,它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朝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这份诏书的颁布意味着( )
A. 专制帝制结束 B. 共和政体确立 C. 武昌起义爆发 D. 封建统治结束
2. [2023江苏南京检测]下图是英、法两国画报对辛亥革命的报道。英、法画报的标题分别是:“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这反映了二者的共同态度是( )
A. 对革命的基本肯定 B. 对革命前景的不乐观
C. 对清朝皇帝的同情 D. 对其在华利益的担忧
3. [2023江苏扬州检测]“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这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材料说明了( )
A. 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B. 立宪派领导了武昌起义
C. 立宪派推动了辛亥革命进程 D. 立宪派革命最彻底
4. [2023江苏泰州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这表明(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
B. 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的政体
C. 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D. 否定集权于一身的专制制度
5. [2023江苏淮安期末]下图中的内容节选自近代中国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某一重要诏书,由此判断此诏书颁布的背景是( )
A. 清末新政的失败 B.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提出
C. 辛亥革命不断发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6. [2023江苏无锡期末]辛亥革命的亲历者评价这场革命:人们要求废除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普遍呼声“就像野火一样,在南到广东、北到直隶的中国大地上蔓延”。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辛亥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B. 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C. 辛亥革命的根本任务是灭清 D. 民众普遍支持辛亥革命
7. [2023江苏苏州期末]中国同盟会以男女平权为政纲之一,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时,没有男女平等条文,妇女一度冲入南京临时参议院,打碎玻璃窗。后来经孙中山调停,答应向参议院提议增修,风波才平息下来。这表明( )
A. 家庭革命初见成效 B. 革命党人软弱妥协
C.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 妇女谋求自身解放
8.(2023·安徽宣城)据统计,1902 至 1911 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彼此呼应。当时兵变有 20 多次,学生也经常闹学潮。因此,有人说,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9.(2023·北京东城)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实践了三民主义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思想解放
10.(2023·四川德阳)武昌起义爆发后,苏州商会选择与当地封建官府互保,竭力消弭由革命引起的社会动荡。在得知江苏即将独立后,苏州商会下的各商店又率先挂出表示拥护的白旗,会中一些上层绅商俨然以光复元勋的姿态参与新政府的大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清王朝灭亡具有偶然性
B.革命进程由立宪派主导
C.辛亥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D.资产阶级各派达成妥协
11.(2021·浙江高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12.(2023·青海西宁)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再次与革命派论战。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 )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民主革命是当时中国大势所趋
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立宪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淮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是一以贯之的。随着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的,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因此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摘编自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仿行宪政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 [2023江苏南通期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这样一份诏书,它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朝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这份诏书的颁布意味着( )
A. 专制帝制结束 B. 共和政体确立 C. 武昌起义爆发 D. 封建统治结束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可知,清帝溥仪退位诏书的颁布,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标志着专制帝制结束,故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因此它是中国近代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排除B项;武昌起义爆发早于清帝溥仪退位诏书的颁布时间,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帝制,并未结束封建统治,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2. [2023江苏南京检测]下图是英、法两国画报对辛亥革命的报道。英、法画报的标题分别是:“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这反映了二者的共同态度是( )
A. 对革命的基本肯定 B. 对革命前景的不乐观
C. 对清朝皇帝的同情 D. 对其在华利益的担忧
[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可知,英法两国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前景不看好,故B项正确;对革命基本肯定与材料“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不符,排除A项;材料“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不体现对清朝皇帝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英法两国对其在华利益的态度,排除D项。
3. [2023江苏扬州检测]“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这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材料说明了( )
A. 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B. 立宪派领导了武昌起义
C. 立宪派推动了辛亥革命进程 D. 立宪派革命最彻底
[解析]根据材料“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可知,立宪派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故C项正确;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立宪派领导了武昌起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立宪派革命最彻底的信息,排除D项。
4. [2023江苏泰州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这表明(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
B. 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的政体
C. 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D. 否定集权于一身的专制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总统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参议院可以弹劾大总统,最高法院可以审判大总统,这些措施可以防止大总统专权,否定了专制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主义精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属于责任内阁制,排除B项;大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属于三权分立原则的一种表现,不能全面反映三权分立原则,排除C项。
5. [2023江苏淮安期末]下图中的内容节选自近代中国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某一重要诏书,由此判断此诏书颁布的背景是( )
A. 清末新政的失败 B.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提出
C. 辛亥革命不断发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解析]根据材料中诏书的时间和内容可知,此诏书为清帝退位诏书,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不断发展、南北议和的结果,故C项正确;清末新政失败的标志是皇族内阁建立,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排除A项;孙中山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上提出三民主义,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排除D项。
6. [2023江苏无锡期末]辛亥革命的亲历者评价这场革命:人们要求废除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普遍呼声“就像野火一样,在南到广东、北到直隶的中国大地上蔓延”。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辛亥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B. 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C. 辛亥革命的根本任务是灭清 D. 民众普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众广泛要求废除爱新觉罗家族统治,也就是要求推翻清政府,反映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严重,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并未“取得了完全胜利”,排除A项;辛亥革命根本任务是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灭清是任务之一,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广大民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
7. [2023江苏苏州期末]中国同盟会以男女平权为政纲之一,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时,没有男女平等条文,妇女一度冲入南京临时参议院,打碎玻璃窗。后来经孙中山调停,答应向参议院提议增修,风波才平息下来。这表明( )
A. 家庭革命初见成效 B. 革命党人软弱妥协
C.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 妇女谋求自身解放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没有男女平等的条文,引发妇女的不满,最后增修之后才平息了妇女的怒火,这说明当时的女性谋求自身解放,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家庭革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8.(2023·安徽宣城)据统计,1902 至 1911 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彼此呼应。当时兵变有 20 多次,学生也经常闹学潮。因此,有人说,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解析] 根据材料“1902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知,反映1902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次数较多,参与反清斗争的社会力量此起彼伏,说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部统治危机,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灭亡的步伐,D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B项表述有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9.(2023·北京东城)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实践了三民主义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思想解放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革命党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等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四川德阳)武昌起义爆发后,苏州商会选择与当地封建官府互保,竭力消弭由革命引起的社会动荡。在得知江苏即将独立后,苏州商会下的各商店又率先挂出表示拥护的白旗,会中一些上层绅商俨然以光复元勋的姿态参与新政府的大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清王朝灭亡具有偶然性
B.革命进程由立宪派主导
C.辛亥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D.资产阶级各派达成妥协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武昌起义后苏州商会为了自保先后投靠封建官府和革命党人,表明革命党人内部成分复杂,并不是真正的拥护革命,革命力量不坚固,为辛亥革命潜伏了失败危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朝灭亡的偶然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立宪党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各派,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1·浙江高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认为辛亥革命的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内涵,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D项错误。故选B项。
12.(2023·青海西宁)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再次与革命派论战。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 )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民主革命是当时中国大势所趋
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立宪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解析] 由材料“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可知,清末新政并未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反而让立宪派对其非常失望,转而投入革命阵营,这表明民主革命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故选B项;立宪派和革命派当时都已要革命,这说明的是革命性,而不是妥协性和软弱性,排除A项;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觉醒,C项颠倒了因果,排除;立宪派刚开始是不支持革命的,后来之所以转向革命派阵营,是因为对清政府失望透顶,而不是说它就支持建立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淮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是一以贯之的。随着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的,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因此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摘编自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仿行宪政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1) 特点: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是不同阶级、利益集团斗争妥协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较大;制宪过程艰难曲折,最终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和尝试。
(2)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