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B版必修二: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课件,教案,练习,教材分析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B版必修二: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课件,教案,练习,教材分析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B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12-22 14:33:47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分析:通过初中阶段对平行直线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的平行关系,具备了对空间中平行直线进行类比研究的知识基础。
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学生认识了一些几何体的结构,对点、线、面有了一定的直观感知;其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几何表达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对空间中平行直线进行类比研究的能力要求。
从学生的思维发展分析:高一学生思维能力正在由形象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转变。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这对立体几何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教学效果
从课堂上做的课堂检测、学生的作业、课后测评题、学生座谈反馈,可以发现这节课教学效果良好,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一、从教师角度看: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和激励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3、为了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本节课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运用多媒体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提高课堂效果。
4、注重对问题的探究。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并掌握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5、突出了重点、通过三棱柱模型有效的化解了难点。
二、从学生角度看:
1、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饱满,能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情感双向和谐交流。
2、学生的参与度广。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上台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表达交流。
3、通过发现式、探索式的认知活动,学生不仅达成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学生都能认识和理解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会证明和应用空间等角定理,初步了解了空间四边形及其画法。知道了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了类比思想。)还达成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问题性、参与性、体验性、实践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引导他们独立的、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线线平行)
授课人:利津一中 张金亭
一、课标导航:
1.认识和理解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
2.会证明和应用空间等角定理
3.初步了解空间四边形及其画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等角定理
难点:等角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请同学们观察我手中的三棱柱或教室的墙角线,思考一下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能否举例说明?
2、初中知识回顾:
(1)平行线的定义:
能否说空间中无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直线?
(2)平行公理:
3、形成新知:
【问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
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这一性质能推广到空间中吗?试举例说明
(1)基本性质4:
小试牛刀:
①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E、F 分别为B1D1
和D1B 的中点,长方体的各棱中与EF 平行的直线的条
数有_ _条。
②判断正误:空间四条直线,如果a∥b,c∥d,
且 a∥d,那么b∥c.
【问题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如何?你还记得如何证明吗?这一结论能推广到空间中吗?
已知:
求证:
证明:
【问题1、证明两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问题2、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通过这两个问题分解难度,突破难点。】
(2)等角定理:
思考与讨论:(借助同学们手中的笔或纸棒,小组讨论)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关系又
如何呢?
结论:
【问题3】空间中,如果∠ABC=∠A1B1C1,且AB∥A1B1,则BC∥B1C1对吗?
小试牛刀:
已知:AA1, BB1, CC1 不共面且 , 求证:△ABC ≌ △A1B1C1.
【问题4】依次首尾相接的四条线段必共面,对吗?
(3)空间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①空间四边形:
②空间四边形的顶点:
③空间四边形的边:
④空间四边形的对角线:
【问题5】空间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可以共面吗?空间四边形的对角线所在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 你能画出一个空间四边形吗?
4、典型例题:
例1:已知: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 若在例题中添加一个条件:对角线AC=BD,则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
变式2:空间四边形ABCD中,E,H分别是AB,AD的中点,F,G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 ,则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
5、反馈练习: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 B.空间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可以在一个平面内
C.空间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可以相交 D.空间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不相交
(2)下面三个命题,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三条相互平行的直线必共面; ②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 1个 B. 2个 C. 3个 D. 一个也不正确
(3)空间两个角α、β, α与β的两边对应平行, 且α=600, 则β等(  )
A. 60° B. 120° C. 30° D. 60°或120°
(4)如图,已知E,E1分别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D, A1D1的中点.求证:∠C1E1B1 = ∠CEB.
6、课堂小结:(谈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1)知识方面:
(2) 数学思想方面:
7、布置作业:
(1)已知正方体ABCD-A′B′C′D′中,M、N分别为CD、AD的中点.求证:四边形
MNA′C′是梯形.
(2)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AC的长为6,点 M、N分别是△DAB和△DBC的重心。则线段MN的长是________
(3)已知三棱柱ABC-A′B′C′中,M、N、P分别为AA′、BB′、C C′的中点.求证:∠M C′N=∠APB
【课外拓展】
平移: 若空间图形F的所有点都沿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到 的位置,则说图形在空间作了一次平移。如:等角定理可以看成∠BAC平移到∠B1A1C1;长方体可以看成矩形ABCD上各点沿铅垂线向上平移到矩形A′B′C′D′所形成的几何体。
问题:
①图形平移后与原图形是否全等?②对应角的大小和对应两点的距离是否保持不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B版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单元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借助模型,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线的平行关系,并了解作为推理依据的基本性质4和等角定理。
本节的内容,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巩固前面学习过的平面的基本性质,形成对平面完整的、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提供平移的理论依据,如求各种“空间角”与“距离”等,从而为学习好立体几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知识本身来讲,平行直线既是初中相关知识的延续与深化,又为空间向量学习奠定基础;从几何角度来讲,平行是立体几何中两大基本关系之一,“线线平行”又是“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知识基础,对它的研究为后续学习提供思路和方法;从学科角度来讲,平行直线不仅是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几何直观能力的重要素材。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师能熟练的驾驭教材、挖掘教材,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意了基本技能的养成和应用;突出了重点、通过三棱柱模型有效的化解了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渗透了类比等研究数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通过问题串引领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采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课堂教学中注重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梯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课外拓展引入了平移的性质,为后续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提供平移的理论依据。整节课师生交流充分、教学方法得当、启发点拨到位、问题暴露充分、解决透彻、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教师教态自然、有较深厚的学科素养、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运用熟练、得当,增大了课堂教学的思维容量,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教师的板书较少,应该板书一个例题的规范解法,以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规范的解答过程。
1、如果直线m和n没有公共点,那么直线m和n的位置关系是( )
A.异面 B.平行 C.相交 D.平行或异面
2、三条直线两两平行,它们可以确定 个平面
3、E、F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与BC的中点,G、H分别是CD与AD上靠近D的三等分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梯形。
4、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 AA1和 CC1的中点.
(1)求证:D1E∥BF (2)求证:∠B1BF=∠D1EA1
5、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中,O,F分别为 D1B和AB 的中点.求证:OF∥C1B
课件29张PPT。 课程名称: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1)学 科:高中数学年 级:高一年级版 本: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姓 名:张金亭工作单位:利津县第一中学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利津一中人教B版 数学必修2张金亭一、学习目标:
1.认识和理解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
2.会证明和应用空间等角定理
3.初步了解空间四边形及其画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等角定理
难点:等角定理的证明1、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公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性质: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
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问题1:这一性质能推广到空间中吗?试举例说明.基本性质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符号语言:若a// b,b// c,则a//c基本性质4是判断、证明空间中两直线平行的重要依据。abc(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 问题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
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
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如何?这一结论能推广到空间中吗?o


B
A C求证:??αβ.....证明:(1)在同一平面内(2)不在同一平面内(借助同学们手中的笔或纸棒,小组讨论)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对应边的方向都相反:αγβαβγ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一组对应边的方向相同,另一组对应边的方向相反: 问题3:空间中,如果∠ABC=∠A1B1C1,且AB∥A1B1,则BC∥B1C1对吗? 问题4:依次首尾相接的四条线段必共面,
对吗?B D
CA空间四边形:顺次连结不共面的四点A、B、C、D所构成的图形。各个点叫做空间四边形的顶点;连接相邻顶点间的线段叫做空间四边形的边;连接不相邻的顶点的线段叫做空间四边形的对角线。FGHEABDC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棱AB 、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变式1:
若在例题中添加一个
条件:对角线AC=BD,则
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变式2空间四边形ABCD中,E,H分别是AB,AD的中点,F,G分别是CB,CD上的点,

则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
B.空间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可以在一个平面内
C.空间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可以相交
D.空间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不相交D反馈练习: (2) 下面三个命题,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三条相互平行的直线必共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A. 1个 B. 2个
C. 3个 D. 一个也不正确D(3).空间两个角α、β, α与β的两边对应平行, 且α=600, 则β等(  )
A. 60° B. 120°
C. 30° D. 60°或120°D (4).如图,已知E、E1分别是
正方体ABCD-A1B1C1D1的
棱AD, A1D1的中点.
求证:∠C1E1B1 = ∠CEB.谈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注意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间的比较与联系)1.认识和理解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 3.初步了解空间四边形及其画法2.会证明和应用空间等角定理一、学习目标:
1.认识和理解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
2.会证明和应用空间等角定理
3.初步了解空间四边形及其画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等角定理
难点:等角定理的证明作业 1、已知正方体ABCD-A′B′C′D′中,
M、N分别为CD、AD的中点.求证:四边形
MNA′C′是梯形. M、N分别是△DAB和△DBC的重心。
则线段MN的长是________
2、如图,已知AC的长为6,D 面AB C ,点 EF 3、已知三棱柱ABC-A′B′C′中,M、N、
P分别为AA′、BB′、C C′的中点.
求证:∠M C′N=∠APB 平移: 若空间图形F的所有点都沿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到 的位置,则说图形在空间作了一次平移。如: 问题:图形平移后与原图形是否全等?对应
角的大小和对应两点的距离是否保持不变?再见 录制时间:2015年4月27日制作单位:利津县第一中学这节课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采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大了课堂教学的思维容量,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这节课我通过三棱柱模型及问题串有效的化解了难点、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渗透了类比等研究数学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注重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梯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另外我在课外拓展引入了平移的性质,为后续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提供平移的理论依据。
整节课师生交流充分,教学方法得当、启发点拨到位、问题暴露充分、解决透彻。通过发现式、探索式的认知活动,学生不仅达成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认识和理解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会证明和应用空间等角定理,初步了解了空间四边形及其画法。知道了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了类比思想。)还达成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了重点,有效的化解了难点。但我的板书较少,应该板书一个例题的规范解法,以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规范的解答过程。
鉴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基本性质4与等角定理,了解空间四边形概念。
②进一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推理论证能力和几何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让学生经历基本性质4和定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推理方法。
②体验直观感知、类比猜想等研究数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