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1 08:3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以其立意鲜明 、构思巧妙 、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 。本文作者自述其 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进而表达出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初步掌握了文言文阅读与学习的一般步骤 。 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易感受到这篇短文的文字内容易从朗读中体会文章情感,进而更能感受古文魅力,得到文学熏陶。
教学目标:
1. 朗诵 、赏读乃至成诵。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理解并感受作者高洁的品质 、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品析关键句子,寻找文中的君子风骨。(难点)
2、领悟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人格追求,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一改秋天萧条景象的诗歌?你们还记得是哪一首吗?作者是谁?(《秋词》刘禹锡)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刘禹锡诗歌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乐观豪迈)乐观豪迈的风格贯穿他的诗文当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来深入理解这一风格。
二、自读感悟,自主学习
(一)知识卡片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永贞年间,与柳宗元等人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和州(今安徽和州县)通判。被称为“诗豪”
2、写作背景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放在分析文章时讲)
3、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骈句:这种体裁的文章通篇用骈偶句,即讲究上下句对仗,偏重形式,多堆砌辞藻典故。
合作探究
(一)读出铭文之“韵”味
1.读准字音、节奏
师:铭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那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诵读来走入这篇文章。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明韵脚
师:读音和节奏已把握到位,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标红的字,看看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
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
明确:韵母相同,即为押韵,这些拥有相同韵母的字叫做韵脚。
师:我们不仅要读准读音和节奏,还要读出“铭文的韵味”。“韵味”首先体现在韵脚上,老师教大家一招,凡是押韵得字,你可以重读,凡是表示动作的词语(谓语)也可以重读,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读出韵味。
3. 知骈句
找出文中你觉得句式整齐的句子
骈句的特点:结构相似,字数相等,行文相邻
总结:
铭文两大特点,一是押韵,二是以骈句为主。
《陋室铭》几乎全文押ing韵,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有一种旋律的回环美。同时对偶句式工整,使得文章节奏更为鲜明,音韵和谐。
师:请再次齐读,读出铭文的韵味
4、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二)重点字词积累
1.一词多义(之)
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2.古今异义
①无案牍之劳形(形 古:身体 今:样子)
②惟吾德馨(馨 古:品德高尚 今:芳香)
③谈笑有鸿儒(鸿 古:大,渊博 今:鸿雁,书信)
④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古:琴瑟笛箫等管弦乐器 今:丝绸和竹子)
⑤可以调素琴 (调 古:调弄 今:调解)
3.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有龙则灵 灵,名词作动词,灵验。
③惟吾德馨 馨,名词作动词,德行美好。
④无丝竹之乱耳 乱,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⑤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⑥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长上。
⑧苔痕上阶绿 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德馨
陋室铭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陋室真的陋吗?分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
上:“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
入:“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景,突出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运用对偶、衬托的手法,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
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面)
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幽雅,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高亚从三方面写陋室不陋,呼应开头“惟吾德馨”,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2.陋室真的不陋吗?(点明第三次搬家的具体情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含义: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作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
3.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先说“山”“水”引出“室”;说“不在高”“不在深”已在说“陋”;写“仙”“龙”引出“德”;赞“名”“灵”意在赞“馨”。
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比兴:
“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
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四)写法探究
1.此文仅仅是在写陋室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
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陋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这种写法是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拟人的修辞)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运用衬托的手法)
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了反问的修辞)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及以上句子都使用了对偶的修辞。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积累刘禹锡的作品。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