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五升六暑假讲义5 小说阅读的妙招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五升六暑假讲义5 小说阅读的妙招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1 21:51: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24-2025年新六年级暑假讲义5 小说阅读的妙招
小说阅读的妙招
小说里, 一般都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那我们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1.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构成了一个个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因此,关注它们,就能很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 染色》中,着重对外祖母的动作、语言等进行了刻画。留意和体会这些描写,就可以感受到外祖母当时的着急,以及她心疼孩子的人物形象。
2.抓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围绕着人物进行。因此,抓住小说的情节,也能很好地感受人物形象。
例:如《渡河》中,有一个铁头安慰雨来的情节。细细阅读这个情节,我们就能体会到铁头团结他人、聪明机智的人物形象。
3.关注小说的环境。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故事的气氛,还能烘托人物的 心理,突显人物的形象。因此,在阅读小说时,也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渡河》中,当写到“铁头和二黑摇橹,雨来撑篙”,船向芦 苇深处荡去时,有几段环境描写。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体会到当时孩子们兴奋激动的心情,理解特殊背景下的孩子们的形象。
玉米的馨香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馨香。黄昏了。夕阳从西 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站在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帐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未成熟,它的生
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老汉。三儿一说明来意, 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滚落下来。“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头。
三儿的心里酸酸的,他也是一个农民,理解老汉的不容易。但他也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 ”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那片玉米,搞掉没有 ”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 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有点儿结巴起来。乡长狐疑地盯了他 一会儿,忽然就笑了,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 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 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 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啊!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刀切’的形式主 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帐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 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 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3分)
三儿接到任务→ ( )→ ( )→ ( )→三儿辞职
2.“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联系上下文,想想三儿在望着那片玉米时会想些什么,试着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3分)
3.小说中多次写到那片玉米葱郁、馨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4.读了小说,你认为三儿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3分)
1 .三儿上门面谈乡长催促县长称赞
2.(示例)我不能把还未成熟的玉米就这样刨了,不然多可惜呀!那老汉多可怜呀!哪怕不要工作,也绝对不能糟蹋了粮食,我明天就辞职。
3.①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烘托三儿4.三儿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人。在乡长用丢工作警告三儿,而三儿又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的前提下,三儿宁可舍弃自己的工作,也要帮助老汉保住玉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优秀品质。的美好心灵。
母亲的心
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憔悴了,瘦弱的样子让 我差点儿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很好,仿佛捡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我。
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我很想吃螃蟹,这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儿肥大的螃蟹,它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 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母亲思忖(cǔn)了很久,又把螃蟹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 的,赶紧再次捞起了螃蟹,就这样反复了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 一向坚强能干 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自我交战与折磨。
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的床头,抚摸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 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 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歇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了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shān) 然泪下!
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 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 擦着眼睛说,她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
1.文中母亲为“我”找螃蟹的故事发生在(2分) ( )
A. 春天 B.夏天 C. 秋天 D.冬天
2.下列不是母亲找螃蟹的原因的一项是(2分) ( )
A. 母亲爱子心切,想满足“我”的愿望。
B.“我”久病初愈,想吃螃蟹。
C. 春天的溪流里有很多的螃蟹。
D.“我”的家在偏远山村,买不到螃蟹。
3.文中画线的部分中的动作描写的作用是(2分) ( )
A. 说明螃蟹非常难抓。
B.为下文写母亲抓回母蟹做铺垫。
C. 表现母亲矛盾的心理,突出母亲的善良。
D. 表现母亲是一个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人。
4.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阅读文章,请用小标题
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3分)
“我”想吃螃蟹→ ( )→ ( ) → 母亲捞起螃蟹
→( )
1.A
2.C
3.C
4 . 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放走螃蟹
5.(示例)今天能找到这只肥大的螃蟹真不容易,可这是一只母蟹,它还有一大群需要它来
照顾的小螃蟹,我如果把它抓了,小螃蟹们怎么办 我也是母亲,正是因为爱子心切而
来,又怎么忍心去夺走一群小螃蟹的母亲呢
6.文中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天气的寒冷,烘托出母亲对“我”的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7.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文中的母亲爱子心切,为满足“我”想吃螃蟹的愿望,不顾春寒料
峭,到小溪里翻找螃蟹;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文中的母
亲能设身处地为母蟹着想,为了一大群小螃蟹,放走了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大螃蟹
战斗在上甘岭
我们刚刚学过英雄邱少云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孙占元同样是一位抗美援朝英 雄。默读文章,找出描写孙占元的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他是一位怎样的英雄。文章描写了敌人的机枪、炮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1952年10月14日开始,美国侵略者中断了长达一年多的停战谈判,动用了三个师的兵 力,数百门大炮,以597.9和537.7两个高地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年以来的最大的攻势,企图取得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志愿军英勇反击,上甘岭战役开始了。
战斗开始后的第一天,敌人以伤亡一千余人的代价,占领了三个表面阵地。
夜幕降临了,四天前刚从“二号”阵地上撤下休整的二排接到命令,要他们夺回“二号”阵 地。但是,阵地上分布着四个敌人的火力点,吐着条条火舌,封锁着前进的道路。不把它们消灭掉,就不能占领有利地形,彻底打垮敌人的反扑。
孙占元命令战士李克先炸掉第一个火力点。李克先挟起两根爆破筒向敌人冲去,在炸毁 了敌人工事 后,他也牺牲了。另一个战士易才学又机智地冲上去,用手雷消灭了残存的敌人,占领了第一个火力点。
这时,敌人的机枪叫得更疯狂了,炮火也更猛烈了。整个阵地被炮火和硝烟笼罩着,战士 们的伤亡在逐步增加。后续部队又被敌人的炮火阻隔了。消灭敌人的火力点和攻占“二号”阵地的任务都落在了二排战士身上。
为了搞清阵地上的情况,孙占元不顾随时都会牺牲的危险,匍匐前进,去巡视阵地。这时, 敌人的一发炮弹打来,“轰”的一声在孙占元的身边爆炸。孙占元负了重伤,双腿被炸断,站不 起来了,只能靠两只胳膊支着上身爬行。但他咬着牙,拖着残腿,硬是爬着巡视了一遍阵地。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条血路。
他发现左面山势较陡,决定在那里少放一些兵力;右面坡度不大,山下挤满了敌人,而守卫 那里的战士都牺牲了。他忍着伤痛爬回来,召集仅有的几个人,分配了任务:易才学带一组人 去炸掉剩下的三个火力点;方振文带另一组去阻击敌人的进攻。他又吩咐轻伤伤员去捡敌人的弹药。他坚决地对大家说:“我们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把‘二号’阵地攻下来!”
战士们要给他包扎,他故作轻松地安慰他们说:
“擦破点儿皮,没有关系。别管我,快去执行任务!”
易才学强忍着眼泪去炸敌人的工事。孙占元伏在机枪后面用火力掩护他。易才学一鼓作气炸掉了两个火力点,自己也被震昏过去了。
孙占元拖着机枪,爬到易才学身边。由于失血过多,他的脸色苍白,头无力地垂着,伤口上沾着焦土、石碴和血块,身后又留下了一条血路。
孙占元叫醒了易才学,对他说:
“你快去爆破最后一个火力点,山下进攻的敌人我来打!”
说完,他就狠狠地向敌人火力点射击,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易才学跳上石崖,把手雷扔到敌人工事里,把敌人消灭了。
这时,山下的大群敌人向山上扑来,孙占元调转枪口,狠狠射击。但是,敌人太多了,已经 冲到身边了。眼看冲在前头的敌人快要跳进工事了,孙占元甩掉机枪,用胳膊支起上身,扑到冲上来的敌群中间,拉响了手雷。
“轰!”手雷爆炸了。英雄孙占元与敌人同归于尽了!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后续部队上来了,终于打退了敌人,重新夺回了597.9高地。孙占元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鼓舞着战士们奋勇前进。(有删改)
注释:①火力点:轻重机枪、火箭筒、直接瞄准火炮等配置和发射的地点。② 李克先: 一作李忠先。③工事:保障军队发扬火力和隐蔽安全的建筑物。
1.整体感知 文章以孙占元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他的行动为主线。接到命令后,孙占元先后有哪些行动 概括并完成下图。(3分)
2.形成解释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2分) ( )
A. 不把敌人的火力点消灭掉,就不能彻底打垮敌人的反扑,所以战士们不惜牺牲也要炸掉火力点。
B. 由于后续部队的消息被阻隔,消灭敌人的火力点和攻占“二号”阵地的任务都落在了二排战士身上。
C. 易才学“强忍着眼泪去炸敌人的工事”是因为他不想让孙占元担心他的伤势。
D. 孙占元狠狠地向敌人的火力点射击,吸引敌人的火力,是为了直接把敌人消灭。
3. 形成解释 文中的画线句是孙占元说的话,他这样说的原因是
。(2分)
4. 评价鉴赏“这时,敌人的机枪叫得更疯狂了,炮火也更猛烈了。”这句话描写了敌人的机枪、炮火,有什么作用 (2分)
5.创意运用 1953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遗骸运 抵沈阳。2021年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对这些在异国多年,终于回家的英雄,你想说些什么 (3分)
1.①巡视阵地 ②用火力掩护战友 ③ 与敌人同归于尽
2.A
3.答案 不想战士们因他的伤而分心,耽误任务的执行
4. 这句话写出了敌人攻击的猛烈和战士们处境的危险,从侧面表现出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
5.(示例)英雄们,感谢你们在异国他乡的付 出,你们的牺牲守住了祖国的防线,守住 了祖国人民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 从未忘记过你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欢迎你们回家。
少年书架
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 整地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地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偶然去老师家, 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 书, 一本本直立着,似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待我把在老师家 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 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什么够了 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 “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 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选,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 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终于,小小的书架成了!放满书的架子,似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 慢慢换了容颜。如今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 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1.第2自然段中的加点词“意气风发”可以用下列哪个词语替换 (2分) ( )
A.喜气洋洋 B.兴高采烈 C. 神采飞扬 D.手舞足蹈
2.文章围绕“书架”写了四部分内容,请依据提示填空。(2分)
( )→ “我”自己动手做“书架”→ ( )→书架伴“我”成长
3.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把“我”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2分)
4.下列对文中的“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 )
A. 这面书架已经陈旧了,它就像一个老人,是“我”精神上的长者。
B.这面书架虽陈旧苍老,但它陪伴“我”成长,给予“我”知识。
C.“撑起我的腰身”指这面书架使“我”挺直了身子。
D. 这面书架在“我”成长道路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我”心里很重要。
5.“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请你想象一下这个“美丽的家伙”的样子,写下来。(3分)
1.C
2.“我”在老师家看见书架 爸爸为“我”制作书架
3.(示例)这个书架也太好看了,如果我能有一个这样的书架,那该有多好啊!
4.C
5.(示例)它大概半米高,被两块板子隔成了上下三层,刚好能放下我那本最大的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