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五升六暑假讲义2 点面结合写场面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五升六暑假讲义2 点面结合写场面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1 22:0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年新六年级暑假讲义2 点面结合写场面
点面结合写场面
方法:
1.了解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特点。
在场面描写中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即在描写场面时,将整体面貌的勾勒和局部细节的刻画有机结合起来。
2.了解文章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
描摹群体形象时,要抓住其共同点;描摹个体形象时,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进行具体刻画,突出个体的特点。
例:《狼牙山五壮士》中第6自然段“英勇跳崖”就是这样写的,既描
摹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群像图,又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班长马宝玉的个体形象。
3.体会点面结合的好处。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能写出整体感受,又能突出个体特点。。
例:在阅读《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这一场面时,我关注到文章
先从总体上写了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的情景,再按入场顺序,具体描写了海军、步兵、炮兵等各兵种方队的特点。这样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和隆重,更突显了各个方队的特色,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这一天,阳光灿烂,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下午三点整,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洪亮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全场的人们欢声雷动。
接着,升国旗仪式开始。乐队奏起了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下缓缓升起。全场的人们一齐脱帽肃立,向着国旗行注目礼。
随后,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兵种队伍,以整齐的步伐、威武的阵容,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检阅。他们的英姿,展示了新中国强大的国防力量。
晚上九点整,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人们手持火把,载歌载舞,欢庆新中国的诞生。天安门广场上灯火通明,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就是开国大典,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着重描写群众入场情况、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场面,有详有略,但都蔚为壮观)
过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游行。
2.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对阅兵的场面描写层次清楚,先写领导人检阅部队,然后写受阅部队走过天安门,最后写看到阅兵的群众欢呼雀跃。
描写受阅部队时,课文按照“兵”出场的顺序依次描写,描写过程中注意点面结合,相互映衬,先“点”后“面”, 雄伟壮观。分别介绍“海军”、“炮兵”等各个方队,这是“点”;然后总写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是“面”。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的队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阅兵过程,既有对受阅部队的正面描写,又有讲述群众反响的侧面烘托,两者结合,写出了当时热烈的场景。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在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4)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5)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珍贵的教科书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章,思考:文中的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1947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顽强地坚持学习。
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 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只能抄一课学一课。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哇!
一天下午,我们的老师张指导员兴奋地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听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高兴得跳起来。
“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 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
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亮开嗓门喊起来:“走哇,领书去!”
“书还在印刷所呢!”指导员微笑着说,“因为情况紧急,印刷所准备转移,所以今天必须有一个人和我一块儿把书取回来。”
“我去!”“我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着。最后决定,我跟指导员去印刷所取书。
书领到了,我们俩每人背上一捆,高兴地往回走。我们恨不得一步赶回村子,把书发给同学们。
正在这个时候,三架敌机从东北方向飞来,在村子上空盘旋着,嘶叫着。突然一架敌机呼啸着向我们这边飞来, 一个俯冲,投下了一颗炸弹。
“快卧倒……”没等指导员喊完,轰隆一声,炸弹就在我们身边爆炸了。我只觉得两耳一阵 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头部受伤了。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地喊:“指导员,指导员……”好半天, 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念叨着:“书……书……”我扶着他坐起 来,激动地说:“指导员,书在这儿。走,我背你回村。”他轻轻地摇 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儿学习……将来….. ”
多少年来,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 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1.整体感知 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2分)
2.形成解释 文章标题说教科书是“珍贵的”,一是因为
,二是因为 。(2分)
3. 评价鉴赏 读到文中的画线句,你有什么感受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4. 联系课文《灯光》,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郝副营长的话:“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张指导员的话:“你们要……好好儿学习……将来…… ”
(1)创意运用 想一想张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并补充完整。(2分)
你们要好好儿学习,将来
(2)评价鉴赏 通过郝副营长和张指导员的话,分析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点。(3分)
5. 评价鉴赏 有人认为,现在的学习条件已经明显改善了,教科书没有什么稀奇,也不再珍贵。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说说理由。(3分)
1. 文章讲了“我”和张指导员去印刷所取教 科书,返回的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张指导员用自己的生命护住了教科书的事。
2.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教科书非常短缺教科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护住的
3.(示例)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让同学 们更好地学习,不惜牺牲自己,他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4.(1)(示例)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用自己的才学让我们的国家变好、变强(2)答案 ①他们都重视孩子们的学习。 ②他们都坚信革命会胜利,未来会更好。③他们都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5. 不同意。(示例)尽管现在的学习条件明 显改善了,教科书也不再短缺,但是这一 切都是革命先辈和几代劳动者用鲜血和 汗水为我们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手中的每一本书,明白它们的来之不易和珍贵。
十二烈士山
1938年春,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处境艰难。当时,第三师八团一连在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 路遗的率领下,担任警戒任务。3月16日,第三师师长命令八团于19日前将警戒部队撤回,向李炮营集中。Ⅱ
18日拂晓, 一连撤出警戒,与总指挥部交通副官张凤春等16人向李炮营转移,不久遭遇 400多个日伪军。敌人发觉了他们,正向他们包围过来!李海峰果断地对班路遗说:“我们和敌 人遇上了,不能再进山去了,不然,在雪地的脚印,会给敌人留下线索的!”他当机立断,下了命令:“立刻占领左前方小孤山,准备战斗!”
正说着,敌人已经开始向他们射击了。战士们迅速向小孤山攀登。日伪军一窝蜂地往山 坡上冲。突然,山顶上,战士们一起开火,冲在前面的日伪骑兵被打翻在地,后面收不住的战 马、敌人,互相践踏起来。 一连战士趁机投出手榴弹,炸死了十几名日伪军。小孤山上的16名战士巍然屹立在山头。
敌人吃了亏,不敢再贸然进攻,就在对面的山上架起一门炮,又架起好几挺机枪,向山头开 始了猛攻。炮火枪弹把山上的战士压得抬不起头来。敌人趁势舍马徒步冲到了山脚下。战士 王发高喊一声“敌人上来了”,紧接着投出一颗手榴弹。同时,敌人的炮弹也在他身边爆炸,王 发壮烈牺牲了。战士们凭借着山石,和敌人展开对射。号称“射手之王”的李海峰一连打死了 几个敌人。敌人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进攻又被打下去了。敌军指挥官见几百人的队伍竟
打不过十几个战士,气得狂叫起来:“活的抓不到,统统打死,打死!”
激战到下午4点多钟,战士已牺牲了好几名,李连长也多处负伤,但是大家还在顽强地坚 持战斗。机枪手李芳邻的子弹打光了,他含泪把机枪拆毁扔掉,又用手枪和敌人展开对射,不 幸中弹牺牲。指导员班路遗胸部负伤,仍与战士张全富坚守在东面。当十几个敌人冲上来时, 张全富拉响了两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班指导员打倒了两个敌人,自己也因流血过多牺牲了。Ⅱ
夜幕降临了,疲乏的敌人停止了进攻。一 连战士只剩下5个人了。两腿被炸断的李连长 命令那4个战士立刻突围。战士们要求留下来与连长同生共死,李海峰严厉地说:“我不能动 了,你们把手榴弹给我集中一下。敌人不会给我们多少时间的,赶快突围吧!这是命令!”果 然,敌人又悄悄来进攻了,李海峰先甩出一颗手榴弹,掩护着4名战士安全滑下山去,然后又扔 出几颗手榴弹,就静静地躺在阵地上。几个敌人胆战心惊地摸上山来,刚要抓住他,李海峰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 。
此战击毙、重伤敌军百余人。第二天,我军大部队来到小孤山上,掩埋了英勇牺牲的12名 烈士的遗体。这12名烈士是李海峰、班路遗、朱雨亭、魏希林、陈凤山、李芳邻、夏魁武、王仁 志、张全富、杨德才、王发、李才。为了永远纪念为国牺牲的战士,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将小
孤山改名为“十二烈士山”。
1.整体感知 本文是按照 的顺序记叙的。(1分)
2.整体感知 文章被“Ⅱ”划分成了五部分,请先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再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5分)
受命撤回→ ( )→ ( )→ ( )→烈士长眠
3. 形成解释 对文中的加点词“狂叫”“胆战心惊”的理解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2分) ( )
A.“狂叫”表现了日伪军因不敌一连战士而恼羞成怒。
B. “胆战心惊”表现了敌人恐惧于一连战士的威名,不敢上前。
C. 这两个词表现了敌人的脆弱和不堪一击,说明我军处境不再艰难。
D.这两个词表现了敌人的疯狂和胆怯,反衬了一连战士的英勇无畏。
4. 评价鉴常 按照第2题中对文章内容的划分,作者对第 部分描写得比较详细,这样安排的作用是 。(2分)
5.评价鉴赏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句话刻画了李海峰怎样的英雄形象。(2分)
他当机立断,下了命令:“立刻占领左前方小孤山,准备战斗!”
6. 第5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战士个人,结合相关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获取信息 请用“ ”画出描写人物群体的句子。(1分)
(2) 获取信息 战士个人是怎样“顽强地坚持战斗”的 照样子,写一写。(2分)
(3)评价鉴赏 这样写的好处是
。(2分)
1. 事情发展
2. 决 定 迎 敌 浴 血 奋 战 孤 胆 断 后八团一连的战士受命撤回,在转移途中被 敌人包围,为了不给敌人留下线索,他们 毅然决定迎敌,在小孤山上与日伪军浴血 奋战。 一连连长李海峰为了掩护其他战 士突围,孤胆断后,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 连同李海峰在内的12名战士长眠在了小孤山。
3.答案 D
4.三 通过对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面的详 细描写,突出了战士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
5. 这句话刻画了李海峰坚定、果断、勇敢、有判断力和指挥能力的英雄形象。
6. (1)激战到下午4点多钟,战士已牺牲了好几名,李连长也多处负伤,但是大家还在顽强地坚持战斗。
(2)胸部受伤,仍坚守阵地 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3)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读者既能感 受到战士群体的顽强,又能感受到战士个人的英勇无畏
沸腾了的北平①城
——记人民解放军的北平入城式
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了解放北平的入城仪式。装甲部队、炮兵、坦克部队、骑 兵、步兵,一路从南面永定门入城,另一路由西北面西直门入城,会合之后向南走,由西长安街 转和平门,向西出广安门。这浩浩荡荡的行列,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前头已经出了和平门,后头还在向永定门拥进。
这天,从早晨起,人民就一群群一队队地向前门广场拥去。9时半,罗荣桓将军、聂荣臻将 军、叶剑英将军,出现在前门箭楼上。这时候,前门广场上,人民的行列像海洋,各式各样、红的 绿的、猎猎飘动的旗帜,就像翻滚的海浪。工人、学生、职员、教授,各式各样的人都来了。结彩 的火车头开进了东车站,载着好几千名平汉铁路工人,从远远的长辛店赶来。丰台的铁路员工也拥进了欢迎的行列。 一个学生说:“我3点半天没亮就起来了。”
10时,四颗照明弹升上天空,庄严隆重的入城式开始了,远远地从北面,从前门那边,黑压 压的一片人迎上前来,前面一面欢迎大旗迎风飘舞;从南面,人民军队的头一辆带队的装甲车, 摇着一面红色指挥旗,朝着欢迎的人群开过来,随后是高悬毛主席、朱总司令肖像的四辆红色 胜利卡车,满载着乐队,铜管乐器金光闪闪,吹奏着雄壮的进行曲。装甲车部队一条线似的接 在后面。在珠市口一带,部队与欢迎的行列相遇了,欢迎的行列在左面,部队在右面,欢呼雷 动。招手啊!呼喊呀!多少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光荣呀!只有人民的军队才能得到这样的光荣!人群拥上来了,他们跑进了解放军行列里面, 一下拥抱在一起。
12时,人群里起了一片欢呼声,人民的英雄炮兵出现了,绿色卡车牵引着各式各样的炮, 一 辆接着一辆。巨型的加农炮上, 一个胸前挂了奖章的英雄炮手,和一个穿绿衣服的邮政工人抱 在一起。随后驶过的另一门大炮上站着五六个女学生。还有一个商人站在炮座上招手高呼“解放军万岁!”箭楼上,检阅着这一英雄行列的将军们,庄严而亲切地注视着每一辆炮车,注视着人民的狂欢。箭楼下,庆祝解放联合会的扩音车,领导着唱起:“我们的队伍来了!我们的队
伍来了!”数也数不尽的炮车,从欢呼的人们身边奔驰过去,两旁锣鼓喧天,人们扭起秧歌舞来。
1时10分,突然谁发现了前门牌楼那边冒起了青烟,喊了声:“我们的坦克来了!”一阵坦克 轰隆隆的声音传了过来。第一辆坦克从远而近, 一个青年学生挥着两只手,站在坦克的炮塔上 狂热地喊:“万岁!万岁!”每辆坦克上飘着一面红旗。人群里激起一片欢呼,有的欢喜得流出 泪来,也忘了擦了。戴着无沿皮帽子的坦克手,从坦克塔里露出上身,向人民招手、微笑、敬礼。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看得高兴,笑着喘了口气说:“这口气可喘过来了!”另外一位说:“我们老百姓有了这样强大的武装,任何人也不许再欺负我们了。”
这时, 一片“东方红,太阳升……”歌声响彻天际。远远好像一片麦浪波动,近来一看原来 是戴着皮帽子的人民骑兵来到了。人们叫呀、鼓掌呀,把旗子都抛上天空。马蹄踏着柏油马 路,那样整齐雄壮,骑兵们手上的马刀闪着寒光。骑兵后面就是英雄的步兵。这时,作为前导 的军乐队一出现,人民的欢腾达到顶点的时候到了。英雄的部队一支从永定门进城, 一支从西 直门进城。在1946年冬季,那天空似乎还黑暗的时代,他们在长白山下四保临江,并肩作战。 这两支英雄部队从艰难到胜利,在这里得到人民的热爱,战士们在千万双热爱的眼光下前进。 一个胸前挂着六个奖章的战斗英雄,被人们热烈地围着、拉着。 一个女学生跑上去摸摸那个光 荣的毛泽东奖章。这时,欢迎的人们已经整整站了一天,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依恋地舍不得这些英雄。他们与行进的队伍汇合起来,高唱“我永远跟着你们前进”,昂然通过东交民巷②。
将近下午5时的时候,夕阳照进了广安门,在高大的城门前,无数人群欢送钢铁机械部队。 在驶行一整日的战车上、坦克上,飘闪着无数的小红旗,战士们手上还捧着人民献给他们的一束束鲜花。这时虽然暮色苍茫,可是整个北平还到处充满愉快的欢声。北平真正沸腾了。(有删改)
注释:①北平:旧市名。在中国北部。1928年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以此地为首都,复称“北京”。② 东交民巷:旧时这里被划定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1. 整体感知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文章按照 顺序记叙了 。(2分)
(2)文章描写了多个场面,前两个场面可以依次概括为 (2分)
2.评价鉴赏“一个学生说:‘我3点半天没亮就起来了。’”想一想,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分)
3.评价鉴赏 文章是怎样描写炮兵入城的场面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4.评价鉴赏 文中多处写到了人们迎接解放军入城时的表现,找出一处相关描写,用“ ”画出来,并从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受两方面进行分析。(5分)
(1)内容:
(2)感受:
5.创意运用 小丁的爷爷有幸见证了这一历史事件,并在当天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日记。随 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日记本已经丢失,爷爷一直觉得很遗憾。小丁决定将自己代入当时的 情境,写一篇日记给爷爷看。根据文章内容,帮小丁完成日记中关于感受的部分。(90字左右)(3分)
1. (1)时间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的入城仪式(2)人民齐聚前门广场 军民相拥
2.这句话写出了以这个学生为代表的人民 群众对解放军入北平城的期盼,从侧面表 现了解放军是人民的选择,他们赢得了人民的拥戴。
3. 文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炮兵入 城的场面,先总体写卡车牵引各式各样的 炮入城的情景,再具体描写个别炮上的情 况。这样写不仅能让人感受到炮兵入城 的气势,也突显了人民群众对炮兵的热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拥戴。
4.答案 (示例)人们叫呀、鼓掌呀,把旗子都抛上天空。
(1)这句话写了人民骑兵入城时,人们激动的样子。
(2)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场面的热烈和人民群众对人民骑兵的热情。5. (示例)经过了多年的苦难,我们终于等来 了自己的军队,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迎接自 己的亲人。是的,解放军就是我们的亲人 啊!解放军入城了,我们解放了,再也不
用过被人欺压的日子了!这是多么令人喜悦又激动的一天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