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五升六暑假讲义3 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五升六暑假讲义3 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1 22:05: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24-2025年新六年级暑假讲义3 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方法:
1.明确阅读文章的目的和任务。
首先,我们要了解阅读目的是什么,对阅读目的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阅读目的浏览文 章,整体感知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回顾阅读目的,真正明确阅读任务要做什么。
例:我先带着阅读目的简单浏览了一遍《 竹节人》,再回顾了我的阅 读目的,明白了那三个阅读任务分别要做什么:1.写竹节人如何制作, 教别人怎么玩竹节人;2.体会玩竹节人的乐趣;3.讲一讲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
2.大致浏览文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相应的阅读内容。
明确阅读目的后,我们再次通读文章,边读边思考:这部分内容与我要完成的阅读目的有 没有关系 如果没有,那么就不用特别关注了;如果有,下一步就要仔细阅读。这样一来,我们就找到了与阅读目的相对应的内容。
例:《竹节人》的第一个阅读目的是“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 这种玩具”。带着这样的目的,我快速阅读了全文,发现第3~7自然段主要描述了制作竹节人的过程,第8~9自然段写了怎么玩竹节人。
3.细读相关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为了更快速地达到阅读目的,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多种阅读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浏览、寻找中心句、圈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查找资料等。
例:在阅读《宇宙生命之谜》的第3自然段时,我通过圈画出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这几个关键词语,理清了生命存在的条件。
竹节人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儿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儿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人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我也凑过来,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样。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你是怎样读这篇文章的?
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任务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儿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任务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这篇文章
◇ 详细地写出风筝的制作指南。
◇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 讲一个文中有关放风筝的故事。
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经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 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niǎo) 袅娜(nuó) 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 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可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 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我们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yú), 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我们偷偷找来竹篾(miè), 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把竹 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gū lu)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细心用细绳子细线 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 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然后用大团大团的 线当放线, 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容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声下气、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嘴!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 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yǐlǐ) 的大道旁,潋滟(liàn yàn)的堤塘边冉冉升起— —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我们的心醉了!
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偷偷溜出 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上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 或一捻蘸(zhàn)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一样闪烁。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是,偶有成功的时候,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荡荡,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让人如醉如痴。
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有时候明明飞起来了,却偏偏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 时的小伙伴们绝不会一气之下一脚踏翻它。大家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 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新飘然升起。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虽说童年已悄然逝去,可风筝的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 为完成这三个不同的任务,同学们围绕“怎样读这篇文章”进行了交流。
1. 请你根据同学们提到的阅读方法,再读文章,完成这三个不同的任务。(9分)
(1) 获取信息 根据第一个同学提到的阅读方法,我快速阅读全文并找到了与第一个任务相关 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位于第 自然段,仔细阅读后,我完成了下面的“风筝制作指南”。 (4分)
(2) 评价鉴赏 根据第二个同学提到的阅读方法,我在阅读时特 别注意了相关描写,并在文章中用“ ”画出了一处,从 中我体会到了
。(2分)
(3)创意运用 根据第三个同学提到的阅读方法,我在阅读时主要关注了第5自然段的内容, 抓住了关键情节。现在,我可以根据文中的情节将这个故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了。(3分)
2. 形成解释 作者为什么说“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2分)
1.(1)3 烤竹篾,把竹篾弯成需要的几何形状,做风筝骨架 糊好桑皮纸,画上图案把一大团线的一头儿系在风筝上, 一头儿缠在线拐子上
(2)(示例)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 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荡荡,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让人如醉如痴风筝带给作者和小伙伴们的乐趣
(3)(示例)明月高悬的夜晚, 一群小伙伴 带着刚刚做好的风筝,猫着腰从各自的家里溜出门,直奔村头的田地边。因为是晚上,大家想了个新玩法——在风筝的尾巴 上系上一段蜡烛头,放飞的时候点燃。这 样等风筝飞上天,风筝尾巴上的蜡烛头就 会跟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一样一闪一闪 的。野外有风,火总是熄灭,但是大家都 不气馁, 一次次尝试。终于,风筝摇摇晃晃地飞上天了!
2.因为作者怀念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美好时光。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发现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恐龙化石,有的恐龙化石甚至出现 在一些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世界各地都有恐龙化石出现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有位同学找到了这篇文章。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 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 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洲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 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实际 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 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 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 在一起, 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移动。“板块 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40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 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 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 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洲和非洲构成 的,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地区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洲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洲也 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 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洋板块 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欧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洲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洲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 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 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1亿年,这个板块上的气候逐渐变冷, 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那里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 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公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O 找到这篇文章后,这位同学带着“为什么世界各地都有恐龙化石出现”这个疑问边读边思考, 并在文中通过旁批呈现了自己阅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 这位同学的思考给了你哪些启发 和同学们交流。
1.根据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再读文章,解决“为什么世界各地都有恐龙化石出现”这个问题(9分)
(1)整体感知 第一处旁批中说第1~4自然段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因此这一部分只需要 。(1分)
(2)获取信息 第二处旁批中说第6自然段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依据是 。(1分)
(3) 获取信息 第三处旁批中说第8~12自然段中提到的时间点很重要。我们可以采取绘制“时间轴”的方式来梳理文章中的相关信息。(5分)
(4)形成解释 通过对文中信息的梳理,我们可以知道世界各地都有恐龙化石出现的原因: 。(2分)
2.整体感知 当这位同学解决了问题,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时,他发现其他同学正在探究的一些问题也和这篇文章有一定关联。要探究这些问题,应该怎样阅读这篇文章 请结合学过的阅读方法再读文章,并填写下表。(3分)
3. 评价鉴赏 解决了所有疑问后,这位同学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并用横线画出了一部分内容。请你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大约”一词是否可以去掉 为什么 (3分)
○ 在本单元的前两个训练中,你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 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归纳一下吧。
1.(1)粗略地读(2)“板块构造”理论(3)①约2.25亿年前 ②约2亿年前③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④6500万年前 ⑤恐龙灭绝,大陆完全分开(4)恐龙随着大陆的漂移而遍布世界各地
2. ①首先用浏览的方法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然后重点阅读第6~12自然段②浏览③查找资料
3.不可以去掉。因为“大约”表示不 很准确的估计,假如去掉“大约”,意思就 变成了“刚好在5000万年前与亚欧大陆 板块相碰撞”,不仅改变了原意,而且与事 实不符。“大约”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