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杜甫诗三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1 14:1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4张PPT。杜甫诗三首杜甫他是谁?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一、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于是北游齐鲁。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经过泰山时,遥望泰山而作的,因此题名《望岳》。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背景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有 关 作 品 杜甫《望岳》共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课文选诗是望泰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诗人“望”见了什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 句 赏 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助词,无义高兴惊人之笔{ { 远望近望描写山之秀美描写山之高大虚实终当、终要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 细望愿望内心激荡眼界开阔 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艺 术 特 色 自远至近,从朝至暮;
语言精警,情感饱满。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指泰山 春秋时齐、鲁二国
泰山的形象怎么样?齐鲁大地上苍郁青翠的山色延绵不断。 造化 钟 神秀, 阴 阳 割 昏 晓
大自然 聚集 神奇 山北 南 分割 黄昏 早晨

这里集中了大自然的一切神奇和秀美,山北像黄昏般黑暗,山南却像早晨一样明亮。
荡 胸 生层云, 决 眦zì入归鸟
激荡 心胸 睁大 眼眶
峰峦壑谷升起层层云气,令人心胸激荡开阔,极目远望,归林的鸟群收入眼底。
会当 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应当 登上 顶峰 远望
真应当登上顶峰,景色尽收眼中,四周的山峦都显得矮小了。
“齐鲁青末了”是写泰山的什么特点?描写的手法有什么妙处?
名句赏析: 这句诗描写出泰山的地理位置特点。
诗人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诗人巧妙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这两句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不仅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绝顶、饱览群山风光的心愿,更主要的是把登临绝顶作为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象征,生动地显示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及宏伟抱负。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力争上游的人们。
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赞美了泰山高而神奇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怀和远大抱负。主题   岱宗夫如何?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远望近望望岳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凝望神游泰山心情激荡
眼界空阔心底愿望:攀登人生顶峰《望岳》
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
2、托物言志,气魄非凡。
写作特色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如何学习诗歌? 多读 ●第一招●
——读出诗韵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jiàn溅落dǐ值得sāo用指甲挠zānshēng能够承受大哥哥,大姐姐,我戴上眼镜仔细看你读书啊,别读错了字呀!一种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ún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朗读节奏划分●第二招●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如何学习诗歌?多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虽然经历过战乱,国家动荡不安,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到了春天,长安城的草木是葱郁如昔,由于战争的缘故,人烟变得稀少,令人感到草木愈加地幽深,满目凄然。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花鸟皆有人情。
诗句表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之深,“恨别”之切。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小结:  前四句统在“望”字中,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再逐步转入低首沉思,过渡到后面的想念亲人,忧心忡忡。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春望译文
诗 句 赏 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望中所见{ 见中所感情景交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家书珍贵夸张写愁艺 术 特 色情景交融,深沉含蓄。融家愁国恨于一炉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解释: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合作探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动动脑,你就会成功!拓展: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动动脑,你就会成功!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石壕吏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想一想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总括全文事件 想一想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文章结构
《石壕史》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五、六句):写差使的凶横残暴和老妪的痛苦情状。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老妪致词。
第四部分(后四句):尾声,暗示老妪已被差使抓走。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修饰“捉”,含义就更丰富了。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呼 怒 啼 苦总领下文对话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防守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战死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
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小孙子在,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衣服。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跟从您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得上做早炊。” 想一想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诗人是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 “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如果不会,他会在哪些地方打断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讨论,表演。讨论探究: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
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想一想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百姓的深切同情。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出入无完裙 诗句撷英: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
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
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中心思想《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课后练习解答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史》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史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二、把《石壕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答:“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是要合理的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的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答: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用心发现 用心体味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讨论比较阅读关键:1.找出相同点不同点!
2.分析不同点的成因。相同点——作者、五言律诗、
写景抒情、有“望”字......不同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诗作风格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远大抱负忧国、伤时、思家雄伟深远深沉含蓄因果修辞对偶拟人夸张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反复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诗句赏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物交融虚实结合知识链接1.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③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
分类: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看,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从体裁上可以分为旧体诗和新诗。
2.律诗的结构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3.叙事诗
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来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