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国民党一大
黄埔军校建立
北伐战争开始
蒋汪叛变革命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
古田会议
长征开始
遵义会议
会宁会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国共第一次合作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
吴起镇会师
中共三大
1924.1
1924.5
1926.7
1927.4-7
1927.8
1927.9
1928.4
1929.12
1930.
1931.
底
冬
秋
1933.
1934.10
1935.1
1936.10
1935.10
1923.6
1927.10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单元线索
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中共中央、中央红军
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中共三大
概念解析
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1927年,
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
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
运动。
国民革命
国民党一大
北伐战争
国民党内部
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东北易帜
黄埔军校
1923
1924.1
1926
1927
1928
1924.5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时期)
新课导入
童谣与国歌的时空转换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这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孤军作战,不能打败强大的敌人,要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在国内找到自己的同盟军,而在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是最革命的力量。
——王矞锋:《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议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中山
教训:必须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
需求:改造国民党,
给国民党注入新鲜血液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
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时间:
主要内容:
统一战线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联盟或联合。
革
命
同
盟
工人
农民
小资
民族
资产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2、政治准备
国共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国民党一大
时间:
地点:
中共代表:
内容:
意义:
1924年1月
广州
李大钊、林伯渠、
毛泽东、瞿秋白
阐释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孙中山等走出会场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2、政治准备
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民生
民权
联俄
联共
扶助
农工
对外反帝、
对内反民族压迫
国家政权为
“一般平民所共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民族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更广泛的民主
维护工农的利益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对比异同
中国革命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较,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你们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要知道枪向什么人放。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
开幕典礼上的讲话
黄埔军校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3、军事准备
时间:
地点:
全称:
领导:
1924年5月
广州黄埔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历史功绩:
孙中山(军校总理)
蒋介石(校长)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国)张灵甫
(国)薛岳
(国)白崇禧
(国)胡宗南
(共)陈赓
(共)徐向前
(共)叶剑英
(共)林彪
黄埔军校毕业的国共名将代表
据统计: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办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3年时间里,共招收了6期学生,1万余人。其中除了第5、第6期是在蒋介石公开叛变、大革命失败后毕业的外,其余1至4期共4 971人都是大革命时期毕业的。这些学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教育,特别是接受了革命理论的熏陶和战斗的考验,大都成为创建和壮大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的骨干。……其中徐向前、林彪、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刘志丹、罗瑞卿、宋时轮等将帅都毕业于黄埔军校。
——孙继业《伟人孙中山》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孙中山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北伐时间
北伐对象
北伐目的
总司令
1926年7月
蒋介石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二、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概况
吴佩孚
(20万兵力)
孙 传 芳
(20万兵力)
张 作 霖
(35万兵力)
国民党(10万兵力)
主要战场
著名战役
英雄部队
推进路线
战果
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基本消灭吴、孙主力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湖南、湖北
二、北伐胜利进军
叶挺独立团
广州
桂林
南昌
长沙
汉口
武昌
南京
湖南湖北
(主战场)
江西战场
闽浙战场
再打“孙”
先攻“吴”
福州
1、北伐概况
人物扫描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孙中山侍卫营营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先锋,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叶挺也因此成为北伐名将。
1927年1月,旅居武汉的粤籍团体特意在汉阳兵工厂铸造了一块铁质盾牌,以表达民众对叶挺独立团的敬慕之情。
二、北伐胜利进军
二、北伐胜利进军
(1)农民运动
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北伐影响
1926.11
1927.1
湖南农民协会会员
107
万
200
万
1926.7
1926.11
湖北农民协会会员
3万
20
万
疾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2)工人运动
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工人纠察队
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
材料一: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
材料二:根据敌我双方的军力情况,北伐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
材料三: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四:从军队数量说,北洋军阀大大超过了国民革命军。但他们反动腐朽,祸国殃民,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三大派之间矛盾重重,不可能协同作战。
材料五: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总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给吴佩孚以致命的打击;农会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
问题思考
结合本课内容,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⑤工农群众的支持
①国共两党团结合作
②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
③苏联的援助
④军阀之间各自为战
政变名称 时间 地点 罪魁祸首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分共会议”
1927.4.12
1927.7.15
上海
武汉
蒋介石
汪精卫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1)原因
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表现
知识拓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在蒋介石一手策划下,1927年4月12日,上海帮派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组织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随后,蒋介石军队以“工人内讧”为由,强行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枪支,并打死打伤工人300多人。4月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几万工人、学生、市民上街游行。游行队伍在宝山路遭到蒋介石军队的血腥屠杀,死亡100多人,受伤者无数。随后,蒋介石下令封闭上海总工会和一切革命团体,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几天之内,就有300多人遇难,500多人被捕,5 000多人失踪。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名词解释
国民党左派指的是以以廖仲恺、
宋庆龄等为代表。主张与共产党合作,打倒军阀列强,争取民族独立的组织。
国民党右派又名国民党反动派,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列强合作,以达到反革命目的、反共目的。
知识拓展
国民党左派
国民党右派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时间:
1927年4月18日
(2)地点:
南京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3、东北易帜
1928.6
1928.6
1928.6
皇姑屯事件
6月4日凌晨,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往关外途中,列车经过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本人炸死。
二次北伐
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
张学良东北易帜
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袁世凯
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1912.1.1
1928
1949
1912.4.1
1916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五色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北洋军阀,统一中国。但是蒋介石的上台,意味着北伐只不过是旧军阀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失败原因
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主观:共产党缺乏革命经验。
教训
使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问题思考
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
课堂小结
1. (2022·江苏扬州中考)国民党一大选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等10人当选,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反映出( )
A.共产党取得国民革命领导权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精神
C.共产党掌握独立的革命武装
D.北伐战争做好了军事准备
B
牛刀小试
2. (2023·山东滨州中考)孙中山指出:“我今天来分别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 )
A.提出三民主义 B.领导武昌起义
C.主张国共合作 D.创立黄埔军校
C
牛刀小试
3.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20世纪20年代,爆发了国共两党共同推动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给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带来了新希望。此时随北伐一起传遍全国的口号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打倒列强,除军阀
D
牛刀小试
4. (2022·山东菏泽中考)国民革命时期,革命军提出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口号,正是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直接传承,也切合民间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这说明二者的共同任务是( )
A.反帝反封建 B.建立民主政治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对封建主义
A
牛刀小试
5.蒋介石到上海于4月初约集李宗仁、白崇禧等10余人,举行反共秘密会议,决定立即以暴力手段“清党”,后又与汪精卫密谋,准备进行反革命政变。此后,蒋介石继续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仅三天,即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 000多人失踪。这次反革命政变是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的转折点。他发动这次政变的背景不包括( )A.北伐战争顺利发展
B.工农运动不断高涨
C.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
D.张学良“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D
牛刀小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