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新课导入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浪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1、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1、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旧思想逆流
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新思想
激烈碰撞
(2)新旧思想激烈碰撞
《青年杂志》封面
2、概况
(1)时间:
1915年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兴起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插图人物:安德鲁·卡耐基,苏格兰裔美国实业家,被誉为“钢铁大王”,宣扬励志实干。
法语书写的“青年”,表明对法国启蒙思想的推崇。
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第二卷起改名
从上海迁往北京
2、概况
(3)代表人物: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蔡元培
(1868—1940)
浙江绍兴人
北大校长
陈独秀
(1879—1942)
安徽怀宁人
北大文学科长
胡适
(1891—19620)
安徽绩溪人
北大教授
李大钊
(1889—1927)
河北乐亭人
北大图书馆主任
鲁迅
(1881—1936)
浙江绍兴人
北大教授
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4)主要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2、概况
北京大学红楼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油画《北大钟声》
人物扫描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
胡适
蔡元培
李大钊
鲁迅
传统国学大师辜鸿铭
佛教哲学家
梁漱溟
相关史事
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核心内容:三纲五常。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
1、内容
三纲:
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安排。
夫为妇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五常:仁·义·礼·智·信。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新道德:
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自由的西方资产阶级道德思想。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2)提倡民主与科学
1、内容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指民主思想和
民主政治
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
科学精神
Democracy
(德先生)
Science
(赛先生)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提倡文学革命
1、内容
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知识拓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白话文
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比较难懂,阅读与书写成了少数读书人的专利。近代以来,要求简化文体、使用口语化的白话文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一些宣传白话文的报纸,如《无锡白话报》等。官方告示也有采用白话文的,但总的来说,白话文不是很普及。
新文化运动时,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1920年, 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李欣淑幼年时,父亲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2、意义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化学实验室和排球活动
1919年12月4日日记云:“看《新青年》杂志。”
1919年12月5日日记云:“上午,看《新青年》。往访林士及执信。下午,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7日日记云:“看《新青年》,定课程表。”
1920年4月9日日记云:“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
1926年4月21日日记云:“上午看《新青年》杂志。”
——蒋介石
(2)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2、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之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我完全同意《新青年》的论点”。
——毛泽东
000
《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一些青年……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五四运动回忆录》
(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更迫切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3)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局限性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改造、创新。
拓展延伸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技术
制度
思想文化
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近代化探索呈现趋势:
课堂小结
1.梁启超说:“(辛亥)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辛亥革命毫无建树 B.发起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C.北洋政府统治黑暗 D.唤醒无产阶级的重要性
B
牛刀小试
2.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指出:青年应“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材料旨在说明( )
A.《新青年》得到广大青年的认可
B.李大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C.李大钊希冀新青年勇担重任
D.青年学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
C
牛刀小试
3.“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认定民主与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最早提出该主张的是( )
A.陈独秀 B.蔡元培 C.鲁迅 D.胡适
A
牛刀小试
4.脱离世界潮流几百年的中国,终于再次回到了世界潮流之中。虽然未来的路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学器物,失败;学制度,也失败;最终我们明白了要学思想。材料中的“学思想”( )
A.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使中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
B
牛刀小试
5.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探索。这些探索的共同作用是(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D
牛刀小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