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25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25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19:2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新课导入
松筠庵、仁寿殿、菜市口和东交民巷,乍看起来,这些分布在北京各处的地点似乎毫无联系,但在120年前,它们却被一起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一事件上演的重要舞台——戊戌变法,起于松筠庵中的“公车上书”,成于仁寿殿内的君臣召对,终于菜市口里的喋血刑场,而它的一线火种,又从东交民巷遁迹海外,重获新生。
——摘自《新京报书评周刊》,作者李夏恩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
(1)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件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回忆录》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入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
(2)时间:
1895年春
(3)领导人:
康有为、梁启超
(4)核心内容:
(5)影响: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拒和
迁都
变法
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上书没有
上达光绪帝
人物扫描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他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2、宣传变法
(1)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上海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三原
蜀学会 成都
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南学会
农学会
兴儒会
励学斋
蜀学会
国闻报
天津 严复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严复《国闻报》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人物扫描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4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人物扫描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二、百日维新
1、背景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3)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之侵,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光绪皇帝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二、百日维新
2、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除 旧 布 新 积极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废八股,
改试策论
裁减绿营
二、百日维新
3、主要内容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方先进技术和
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京师大学堂
裁撤冗官冗员
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开办新式学堂
训练新式军队
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旧读书人
八旗兵
旧官僚
二、百日维新
二、百日维新
4、戊戌政变
西方报刊绘制的《慈禧与光绪》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慈禧囚禁光绪的中南海瀛台
二、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林旭
刘光第
杨锐
杨深秀
康广仁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害。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被废止。
相关史事
康有为在政变前一天,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发生当天,梁启超躲入日本公使馆,后由日本人掩护,化装逃到日本。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他说:“不有行者, 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宣告失败
二、百日维新
维新派
顽固派
VS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无兵无权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大权在握
势力弱小
势力强大
没有社会基础
自然经济雄厚
缺乏理论指导
缺少政治经验
封建思想浓厚
长期把持朝政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二、百日维新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以往清朝律例一向禁止私人结社,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扑灭维新派,但是她没有全部取消光绪颁布的“新政”。…… 对有关洋务“如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次第举行”。
——李锦全《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
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思想启蒙)
二、百日维新
知识拓展
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准备设立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并附设有中小学,不过规模非常有限,学生总数仅200余人。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停办。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1905年又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知识拓展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侧重
时间
目的
代表人物
性质
领导派别
评价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898年
19世纪60—90年代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良)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对比异同
课堂小结
1. 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他在一次集会上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吾四万万之人,吾万千之士大夫,将何依何归何去何从乎?故今日当如大败之余,人自为成。救亡之法无他,只有发愤而己。”这说明康有为主张(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B
牛刀小试
2. 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
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C.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A
牛刀小试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戊戌变法(1898年)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戊戌变法(1898年)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调整为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3.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D
牛刀小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