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共33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共33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19:5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新课导入
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也是中国之一人。我生长到20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大家的大义。
——陈独秀《说国家》(1904年)
(1)战前中国:
清政府腐败无能,军备废弛,国力衰退
1、战争背景
一、甲午中日战争
光绪大婚庆典(1889年),耗费银子500多万两,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1894年),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
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李鸿章
洋务运动中国建造的“定远号”“镇远号”军舰号称“亚洲第一”,“北洋水师”被称为“亚洲最强海军”,但实际上连真正的海军都算不上……
(2)战前日本:
一、甲午中日战争
朕与百官诸侯相誓,意欲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亲营四方,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1868年明治天皇《天皇御笔信》
日本
朝鲜


亚洲乃至全世界
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对外扩张
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
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大陆政策﹂
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美国
支持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准备尚未就绪
支持
不干涉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支持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加紧殖民和侵略(资本)
(3)国际环境:
列强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
一、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
朝鲜东学党起义
一、甲午中日战争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
2、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又称“东学道起义”。东学道是朝鲜以农民为主体的秘密宗教团体。
1894年春,其首领全瑞准领导数千人起义,口号是“逐倭灭洋”“尽灭权贵”。
朝鲜
日本
大清国
一、甲午中日战争
3、战争过程
(1)爆发:
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一、甲午中日战争
(2)平壤战役:
1894年9月
①时间:
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
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②作战情况:
人物扫描
左宝贵(1837—1894),
山东费县人,回族,甲午中日
战争爆发后,奉命率部进援朝
鲜。平壤战役打响后,负责防
守城北玄武门一线,带病登城
指挥。当部将劝他摘下红缨帽,脱下黄马褂,以免引起敌人注意时,他却坚定地说:我之所以穿朝服,就是想让士卒们知道我还在,这样他们就会同敌人血战到底。
一、甲午中日战争
(3)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
①时间:
北洋舰队vs联合舰队
②作战双方:
北洋舰队奋勇杀敌,重创日舰,邓世昌等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③作战经过:
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日本趁机夺取制海权
④结果:
一、甲午中日战争
人物扫描
邓世昌(1849—1894),
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首
届毕业生,后调赴北洋舰队,
任致远舰管带。平时钻研海军
技术,严格训练。1894年,在
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一、甲午中日战争
(4)辽东战役:
1894年9月—11月
①时间:
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占领九连城、大连、旅顺
②作战情况:
徐邦道孤军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③暴行:
旅顺大屠杀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11月21日至25日,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仅为日军清理尸体的36人幸免。
旅顺屠城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一、甲午中日战争
(5)威海卫海战:
1895年初
①时间:
日军占领威海卫,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②作战情况:
影响:意味着清朝在这场中日战争中败局已定,也代表着一支中国近代海军的夭折,洋务运动也画上了句号(失败)。
中日正式宣战
1894年7月25日
1894年9月
1894年9月
1894年9—11月
1895年1月-2月
平壤陷落
丧失黄海制海权
旅顺大屠杀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左宝贵
丁汝昌
平壤战役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卫海战
一、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
徐邦道
一、甲午中日战争
4、失败原因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且在战争中,爱国官兵奋勇杀敌,各地人民也纷纷组织团练协助清军作战,“同申义愤,愿做前驱” “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
主观原因(内因) 客观原因(外因)
北洋
日本
① 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无能(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
③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④清军装备落后
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②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③装备先进
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
十多岁,他们是勤学上进的少年
二十多岁,他们是第一批留洋军事人才
三十多岁,他们成为中国第一批海军将士
四十多岁,他们全部魂归大海
被叫停的南京夏日祭和
玄奘寺供奉战犯灵牌事件
勿忘
国耻!
一、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之战使得清政府倾30年国家财力营建的北洋海军,一度号称“亚洲第一”,至此全军覆没,成为历史陈迹。邓世昌等人的殉国,不仅意味着一代海军英才的陨灭,同时也意味着一代人的海军梦就此破碎,甲午海战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也再没有经历过像样的海战。
思考:结合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的历史,说说加强海洋防卫的重要性。
一、甲午中日战争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列强都是从海上开始侵略中国的,中国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海洋防卫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有重要作用。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招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不得不亲自赴日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
时任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在执政期间发动了甲午战争,战后任日本政府和谈全权代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1、时间:
1895年春
2、地点:
日本马关
3、签约人:
李鸿章、
伊藤博文
工厂
割地
赔款
通商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进一步破坏了领土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重百姓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便利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使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马关条约》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内容: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破坏最大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割地
赔款
通商
其他
影响
香港岛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2100万银元
白银2亿两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增开天津为商埠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协定关税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割地增多
赔款增加
开口深入
设厂新增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导火索
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侵略中国东北
俄国的盟国
策划干涉
俄国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法国
德国
支持干涉
支持干涉
清政府


赎辽费
3000万两白银
日本
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
实质: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
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
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 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瓜分中国狂潮
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
(1)时间:
(2)国家:
(3)内容:
(4)实质:
美国照会英、德、俄、日、意、法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
均等贸易机会。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熊代表俄国
太阳代表日本
肠代表德国
犬代表英国
鹰代表美国
蛤蟆代表法国
暗指搜刮民财的清朝贪官
暗指不顾民族安危的清政府统治者和富人
暗指吸食鸦片的腐败官员
文状元和武状元皆陷入鸦片官员的罗网之中,譬喻清政府愚弄、奴化人民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时局图》揭露了帝国主义掀起对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反映了爱国者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战争酿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同时也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有什么不同?
清政府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是被迫的,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而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是主动的,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课后活动
知识拓展
台湾军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不甘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从1895年5月到10月台南陷落,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3个近代化师团和1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民军和留台清军除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义军将领吴汤兴、徐骧和清军将领杨载云等壮烈牺牲。这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极为壮烈,值得后人永远纪念。此后,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活动。
课堂小结
1. 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最可能引发谭嗣同发出这一感慨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牛刀小试
2. 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焦点,为“开拓万里波涛”,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突袭北洋舰队。随后双方在黄海海面上发生激战。此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邓世昌 B.李鸿章
C.林则徐 D.曾国藩
A
牛刀小试
3. “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成,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上述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D
牛刀小试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观察图一、图二中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逐渐深入内地
C.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D.晚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B
牛刀小试
5.梁启超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B
牛刀小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