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其单元人文主题为“思维的火花”,旨在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于盾
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此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教学重点】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进行语言训练,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能联系生活事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拓展思维,进行续写训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矛”与“盾”,揭示课题
1.出示“矛”与“盾”图片,认识“矛”与“盾”的古今字,加深记忆。
师:同学们,滕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我国古代两种常见的兵器,我们来看第一个(课件出示“矛”及文字),矛是象形字,经过演变与简化,现在的“矛”是这样的。
2.指导书写“矛”与“盾”。
师:“矛”在书写时应注意最后的一撇不能丢了,它是“矛”的红缨。
师:“盾”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第一笔的“撇”和第二笔的 “撇”是不一样的。师范写,生书空。
师:请同学们将“矛”“盾”这两个字在作业纸上描一遍,写一个。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简介《韩非子》
1.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说明抽象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
2.大家熟知的《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就出自《韩非子》。
3.今天我们要学的《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三、以读促悟,了解人物思维过程
1.一读,正字音
(1)出示要求,自由读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预设:“夫”,相机指导借助注释的阅读方法
(2)去注音读
现来,难度升级,去掉拼音,请还能读正确吗?
2.二读,读出节奏
(1)出示停顿符号,学生练读
师:古文虽然简短,但要读好却十分不易,请同学们根据停顿符号再读一读。
(2)指名读,相机指导
(3)齐读
3.三读,知文意
(1)忆学法。
师:阅读古文,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教师相机出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查工具书……)
(2)对照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师:请同学们按照以上学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指名交流,相机指导,不须逐字解释,加入自己的理解。
师根据学情,指名三至四名学生回答,可适当追问学生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4.四读,了解人物思维过程
(1)找出楚人口中描述盾与矛的句子。
(2)自行朗读,揣摩语气,相机解读“誉”,指导书写“誉”。
师:你知道“誉”是什么意思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师出示“誉”的古今字,边向学生说明:“誉”本义指用语言去赞美人或事物。我们今天的“誉”也保留着古代的一些影子,下面是个“言”字,上面是个“兴”字,意为让人高兴的语言,即是夸赞的意思,但在写法上却有变化,请大家看一下,“兴”的本字和“誉”上面的“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范写“誉”,生书空,再描一个,写一个。
(3)表演读,了解人物思维。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楚国人,你会到哪儿卖矛和盾?是怎么“誉”矛和盾的?(引导学生做出举的动作,大声“誉”。)
(4)探究:“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师:为什么那个楚人“弗能应”?楚人这样的状态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预设:张口结舌、哑口无言、面红耳赤等),那个楚国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师:不可同世而立是什么意思?
四、联系生活,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1)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请说一说什么地方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2)你还知道有哪些?
五、打开思维,续写故事
(1)续写故事
师:那个楚人回家去以后,左思右想,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第二天又到大街上卖“矛”和“盾”。他能把“矛”和“盾”卖出去吗?请发挥你的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小提示:请适当用上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描写方法)
(2)交流,点评。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无不陷之矛 不可陷之盾
不可同世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