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湖南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湖南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13: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淄博二模)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
A.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2.(2023湖南张家界月考)据史料记载,侵略军所到之处,各街巷大小铺户,货物抢劫一空。日本兵从户部抢走三百万两白银。钦天监的古铜仪器、天文台的天球被德、法两国瓜分。明代《永乐大典》被抢去三百零七册……此次浩劫使我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家奇珍,扫地遂尽”。材料中的“此次”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3.(2023湖南邵阳模拟)八国联军登陆前夕,东南各省督抚收到了朝廷密旨,密旨上说:“沿海沿江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必至国势日蹙,大局何堪设想。是在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这一密旨(  )
A.反映了清廷动员东南各省参战的决心
B.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东南互保”授权
C.说明清廷对当前局势有清醒认识
D.实质上号召东南清军与义和团联合作战
4.(202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下面是清代部分中外条约作准文本统计表,这侧面反映了(  )
时间 条约 作准文本
1689年 中国与俄国《尼布楚条约》 以满、俄等文种签订
1842年 中国与英国《南京条约》 在汉文本基础上谈判,汉、英文订约
1861年 中国与普鲁士《通商条约》 用中国文字并德意志字样合写
1895年 中国与日本《马关条约》 以汉、日、英文签订,以英文本为准
1901年 中国与11国《辛丑条约》 以法文本为准
A.西方列强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B.清政府逐渐接受西方外交体系
C.清政府逐步放弃传统华夷观念
D.近代中国主权和话语权的丧失
5.(2023湖南邵阳模拟)“这场战争”让中国人遭受到了近代以来最为强烈的情感刺激。深深刺痛了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陈旭麓认为,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促发了自然经济逐渐的瓦解
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开启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历程
D.导致了清末新政的推行
6.(2023山东德州期末)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始终不敢明确支援越南人民反抗法国的斗争,1883年初,才派没有番号的军队去援助黑旗军,正规军驻守镇南关外凉山一带,表示只求保境,不和法国决裂。材料描述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情景
B.中法战争爆发前的情景
C.中法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情景
D.八国联军侵华时的情景
7.(2023湖南衡阳模拟)有人认为,1840年的中英战争与其说是为了鸦片,不如说是为了通商;曼彻斯特比东印度公司更支持这场撬开中国市场的战争。虽然人们都承认这场战争是不正义的,但为了不让机器停转,就不能放弃这个诱人的市场。该言论揭示出(  )
A.鸦片战争具有反侵略的一面
B.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拓展
C.英国旨在打开中国市场
D.为殖民扩张辩护的立场
8.(2023广东六校联考)1844年2月,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抵达澳门后,公使顾盛提出北上赴京向中国皇帝面呈国书和订立和约的请求,并提出抄送《南京条约》等中文本以供美国使团参考。两广总督在回复顾盛时坚持美使团应该在粤候旨,而不宜赴京面圣,且认为中美两国无须缔结条约。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官员坚持闭关自守政策
B.美国追随英国在远东站稳脚跟
C.清政府的举措受限于传统思维
D.中美相互妥协实现利益最大化
9.(2023山东滨州期末)下图为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致英外交大臣的信函内容节选。这封信应写于(  )
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10.(202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4厘,以海关税、常关税、厘金和盐税作担保;同时,各国均同意清政府把现行平均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原本免税的商品开始征税。各国的这种主张 (  )
A.旨在促进晚清近代化进程
B.彻底剥夺清政府财税主权
C.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狂潮
D.维系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1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后,中英《天津条约》又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指出两国“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些规定(  )
A.使清政府舍弃闭关自守的政策
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初衷
C.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2.(2023广东潮州二模)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后来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  )
A.清朝国力的衰微
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
C.李鸿章专权恣肆
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
二、非选择题
13.(2023北京昌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竟,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而中国人遭遇到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七十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之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淄博二模)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
A.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解析“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即勒索巨额赔款,允许外商在华设厂制造,因此该“新约”为《马关条约》,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故选D项。
2.(2023湖南张家界月考)据史料记载,侵略军所到之处,各街巷大小铺户,货物抢劫一空。日本兵从户部抢走三百万两白银。钦天监的古铜仪器、天文台的天球被德、法两国瓜分。明代《永乐大典》被抢去三百零七册……此次浩劫使我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家奇珍,扫地遂尽”。材料中的“此次”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有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参与,并且侵略者占领北京,这次事件应当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答案为B项。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没有占领北京,排除C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北平(京)已不是首都,也不存在其他国家军队的占领,排除D项。
3.(2023湖南邵阳模拟)八国联军登陆前夕,东南各省督抚收到了朝廷密旨,密旨上说:“沿海沿江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必至国势日蹙,大局何堪设想。是在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这一密旨(  )
A.反映了清廷动员东南各省参战的决心
B.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东南互保”授权
C.说明清廷对当前局势有清醒认识
D.实质上号召东南清军与义和团联合作战
解析清廷希望东南几个省相互联络,给予了地方一定自主权,为后来“东南互保”的发生埋下伏笔,B项正确;清廷对八国联军和战不定,并无抵抗到底的决心,所以A项错误;清廷对八国联军侵华,企图瓜分中国的现实,以及中国必须变革以自强的形势并无清醒认识,C项错误;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很快改变方针,镇压义和团,且材料中也未提及义和团,D项错误。
4.(202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下面是清代部分中外条约作准文本统计表,这侧面反映了(  )
时间 条约 作准文本
1689年 中国与俄国《尼布楚条约》 以满、俄等文种签订
1842年 中国与英国《南京条约》 在汉文本基础上谈判,汉、英文订约
1861年 中国与普鲁士《通商条约》 用中国文字并德意志字样合写
1895年 中国与日本《马关条约》 以汉、日、英文签订,以英文本为准
1901年 中国与11国《辛丑条约》 以法文本为准
A.西方列强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B.清政府逐渐接受西方外交体系
C.清政府逐步放弃传统华夷观念
D.近代中国主权和话语权的丧失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签订的条约,汉文本从有一定的权威性到完全以外文文本为准,说明中国的国家主权和话语权在不断丧失,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列强之间实力的变化,而非列强内部实力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话语权的丧失,而非清政府逐渐接受西方外交体系,排除B项;C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5.(2023湖南邵阳模拟)“这场战争”让中国人遭受到了近代以来最为强烈的情感刺激。深深刺痛了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陈旭麓认为,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促发了自然经济逐渐的瓦解
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开启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历程
D.导致了清末新政的推行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日甲午战争给予中国以精神上的重击,因为日本曾是中华文化的追随者,所以败于日本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甲午中日战争后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始于鸦片战争,排除A项;开启中国近代改革历程的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导致清末新政推行的是统治危机的加深和革命形势的高涨,排除D项。
6.(2023山东德州期末)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始终不敢明确支援越南人民反抗法国的斗争,1883年初,才派没有番号的军队去援助黑旗军,正规军驻守镇南关外凉山一带,表示只求保境,不和法国决裂。材料描述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情景
B.中法战争爆发前的情景
C.中法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情景
D.八国联军侵华时的情景
解析从材料时间看,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1883年初,处于中法战争爆发前,B项正确。
7.(2023湖南衡阳模拟)有人认为,1840年的中英战争与其说是为了鸦片,不如说是为了通商;曼彻斯特比东印度公司更支持这场撬开中国市场的战争。虽然人们都承认这场战争是不正义的,但为了不让机器停转,就不能放弃这个诱人的市场。该言论揭示出(  )
A.鸦片战争具有反侵略的一面
B.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拓展
C.英国旨在打开中国市场
D.为殖民扩张辩护的立场
解析材料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通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战争,意在强调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战争目的,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具有侵略的性质,没有体现出中国人民的反抗,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业革命在亚洲拓展的情况,故排除B项;材料是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分析,并未对殖民扩张进行辩护,故排除D项。
8.(2023广东六校联考)1844年2月,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抵达澳门后,公使顾盛提出北上赴京向中国皇帝面呈国书和订立和约的请求,并提出抄送《南京条约》等中文本以供美国使团参考。两广总督在回复顾盛时坚持美使团应该在粤候旨,而不宜赴京面圣,且认为中美两国无须缔结条约。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官员坚持闭关自守政策
B.美国追随英国在远东站稳脚跟
C.清政府的举措受限于传统思维
D.中美相互妥协实现利益最大化
解析两广总督坚持美使团应该在粤候旨,而不宜赴京面圣,反映了其受到“天朝上国”传统思维的影响,故选C项。
9.(2023山东滨州期末)下图为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致英外交大臣的信函内容节选。这封信应写于(  )
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人在北京获取了更多的信任和权力,成为清政府的顾问,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为了获得列强的支持,给予英国人更多的权益,故19世纪60年代符合材料信息,故选B项;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还未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与英国政府是敌对关系,排除A项;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国家,如日美德等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排除C项;20世纪初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
10.(202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4厘,以海关税、常关税、厘金和盐税作担保;同时,各国均同意清政府把现行平均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原本免税的商品开始征税。各国的这种主张 (  )
A.旨在促进晚清近代化进程
B.彻底剥夺清政府财税主权
C.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狂潮
D.维系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一致确立中国现行平均关税,这是各国列强在已经获得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的表现,故选D项。
1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后,中英《天津条约》又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指出两国“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些规定(  )
A.使清政府舍弃闭关自守的政策
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初衷
C.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根据题干材料“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题干材料涉及的时间范围内,洋务运动还未开始,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
12.(2023广东潮州二模)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后来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  )
A.清朝国力的衰微
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
C.李鸿章专权恣肆
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
根据材料“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后来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可知李鸿章极力举荐淮系人员为统帅,拒绝任用湘系人员,但淮系叶志超又为前敌诸将所不服,这说明当时存在严重的派系之争,结合材料时间“1894年”,可知处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际,故这种派系之争会殃及国家安危,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内部的派系斗争,而非其国力状况,排除A项;根据材料“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可知李鸿章极力维护自身派系权力,但叶志超是朝廷任命,材料未体现其为李鸿章专断所下决定,故无法体现“专权”一词,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选帅过程呈现派系之争,而非将帅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北京昌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竟,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而中国人遭遇到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七十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之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
阐述:中国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地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所未有的变局。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影响。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经济传入中国,冲击了自然经济并使之开始解体,中国逐渐使用机器化大生产,开始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民众经历了数次思想启蒙,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观念渐入人心;这些可谓是中国旷古未有之变局。
总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