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选择题
1.(2023山西运城模拟)至迟不晚于1519年,天花首先使西印度群岛的阿拉瓦克人大量地死去。后来,这种致命的疾病登上美洲大陆,在以后的三年里,天花传遍了墨西哥各地,致使约几百万墨西哥印第安人死亡。上述史实说明( )
A.文明的链接具有双重性
B.葡萄牙人对疾病传播负有责任
C.印第安人社会习俗落后
D.新航路拓展了人类生存范围
2.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据此可知( )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3.非洲西海岸有一些反映历史的名称,如加纳的黄金海岸,利比里亚的胡椒海岸,贝宁的奴隶海岸等。这些名称反映了( )
A.非洲物资极其丰富
B.早期殖民掠夺的残酷性
C.“三角贸易”所经路线
D.非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4.(2023湖南衡阳一模)在1565—1815年的250年间,西班牙大帆船不间断地航行于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船上的货物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与此同时,大量的白银通过大帆船运回中国。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中国经济依然领先世界
B.白银输入加速瓦解中国自然经济
C.海上丝绸之路长盛不衰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5.(2023湖南长沙检测)16世纪,西班牙人在美洲建立种植园,生产经济作物(比如蔗糖),因为这种产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人力,在美洲从事种植园经济的农场主可能会用下列哪种措施以提升生产力( )
A.使用机器代替人力进行生产
B.从奴隶贩子手中购买奴隶
C.强迫印第安人劳动
D.在欧洲大陆雇佣工人
6.(2023湖南长郡中学竞赛)中古时期晚期到18世纪之间,欧洲人均食品消费量是下降的。如果用谷物衡量德意志工人的工资购买力,那么它在1500到1650年间下降了大约50%,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受到“商业革命”的影响
C.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D.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
7.15世纪的欧洲,生产技术日益革新,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细致。在138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行业92种,到15世纪已经增加到了近200种,14世纪末的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引起了早期殖民战争
8.1493年,哥伦布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向我们最战无不胜的君王们承诺:如果我能得到他们一些小小的援助,我将把他们想要的任何数量的黄金,还有香料、棉花……以及尽可能多的沉香木和陛下们想要的尽可能多的异教徒奴隶都奉送给他们。”信中内容折射出,新航路的开辟( )
A.依赖于王室的大力支持 B.旨在扩大教会的影响
C.源于“寻金”的社会潮流 D.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9.哥伦布对中世纪流传的“海洋占地球表面1/7,陆地占6/7”深信不疑。据此,哥伦布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出发向西航行约4 500千米即可到达日本(实际的直线距离近2万千米),航行约6 300千米可到达中国。材料反映了( )
A.哥伦布的依据和总的计算是错误的
B.以当时的航海条件他是不敢冒险的
C.历史的偶然性促成了哥伦布的壮举
D.传播基督教成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10.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11.地理大发现之后,商业的发达已经使得买卖双方只要签订合同,或者集中在专门的交易所就可以进行贸易活动,不一定需要现货成交。16世纪,欧洲的商业投机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大超越了中世纪行会限制下的范围。这体现的是( )
A.价格革命 B.政治革命
C.工业革命 D.商业革命
12.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下表)。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中国澳门 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中国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中国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产品运到拉丁美洲,将拉丁美洲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他货品 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1)根据材料,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银之路”形成的原因。
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选择题
1.(2023山西运城模拟)至迟不晚于1519年,天花首先使西印度群岛的阿拉瓦克人大量地死去。后来,这种致命的疾病登上美洲大陆,在以后的三年里,天花传遍了墨西哥各地,致使约几百万墨西哥印第安人死亡。上述史实说明( )
A.文明的链接具有双重性
B.葡萄牙人对疾病传播负有责任
C.印第安人社会习俗落后
D.新航路拓展了人类生存范围
解析新航路开辟除了带来文明的交流,也带来了疾病等危害。因此,材料说明文明的链接具有双重性,故选A项;到达西印度群岛的是西班牙人,排除B项;天花肆虐与印第安人社会习俗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新航路拓展了人类生存范围,排除D项。
2.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据此可知( )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解析题干显示马铃薯对西班牙、中国、英格兰、法国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对上述几个国家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故选C项。
3.非洲西海岸有一些反映历史的名称,如加纳的黄金海岸,利比里亚的胡椒海岸,贝宁的奴隶海岸等。这些名称反映了( )
A.非洲物资极其丰富
B.早期殖民掠夺的残酷性
C.“三角贸易”所经路线
D.非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解析非洲西海岸的名称反映了早期殖民掠夺的主要货物、贵重金属和黑人奴隶等,是欧洲殖民者进行残酷掠夺的见证,B项正确。
4.(2023湖南衡阳一模)在1565—1815年的250年间,西班牙大帆船不间断地航行于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船上的货物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与此同时,大量的白银通过大帆船运回中国。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中国经济依然领先世界
B.白银输入加速瓦解中国自然经济
C.海上丝绸之路长盛不衰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中国的生丝和丝绸大量输出墨西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选D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开始落后于西欧,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项,排除。
5.(2023湖南长沙检测)16世纪,西班牙人在美洲建立种植园,生产经济作物(比如蔗糖),因为这种产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人力,在美洲从事种植园经济的农场主可能会用下列哪种措施以提升生产力( )
A.使用机器代替人力进行生产
B.从奴隶贩子手中购买奴隶
C.强迫印第安人劳动
D.在欧洲大陆雇佣工人
解析根据“如果用谷物衡量德意志工人的工资购买力,那么它在1500到1650年间下降了大约5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价格革命导致新兴工商业者势力上升,封建地主阶级地位下降,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难,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人们的购买力下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6.(2023湖南长郡中学竞赛)中古时期晚期到18世纪之间,欧洲人均食品消费量是下降的。如果用谷物衡量德意志工人的工资购买力,那么它在1500到1650年间下降了大约50%,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受到“商业革命”的影响
C.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D.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
解析16世纪正值“三角贸易”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在美洲从事种植园劳作的主要是从非洲贩卖而来的奴隶,故选B项。
7.15世纪的欧洲,生产技术日益革新,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细致。在138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行业92种,到15世纪已经增加到了近200种,14世纪末的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引起了早期殖民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时,欧洲生产技术日益革新,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细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B项。
8.1493年,哥伦布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向我们最战无不胜的君王们承诺:如果我能得到他们一些小小的援助,我将把他们想要的任何数量的黄金,还有香料、棉花……以及尽可能多的沉香木和陛下们想要的尽可能多的异教徒奴隶都奉送给他们。”信中内容折射出,新航路的开辟( )
A.依赖于王室的大力支持 B.旨在扩大教会的影响
C.源于“寻金”的社会潮流 D.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向君王许诺丰厚的回报,希望君王支持他的远航活动,由此可以折射出,新航路的开辟依赖于王室的大力支持,故选A项。
9.哥伦布对中世纪流传的“海洋占地球表面1/7,陆地占6/7”深信不疑。据此,哥伦布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出发向西航行约4 500千米即可到达日本(实际的直线距离近2万千米),航行约6 300千米可到达中国。材料反映了( )
A.哥伦布的依据和总的计算是错误的
B.以当时的航海条件他是不敢冒险的
C.历史的偶然性促成了哥伦布的壮举
D.传播基督教成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哥伦布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出发向西航行约4 500千米即可到达日本(实际的直线距离近2万千米),航行约6 300千米可到达中国”可知,正是由于哥伦布的计算错误,才使他发现了“新大陆”,故C项正确;A项是材料陈述的历史事实,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当时欧洲具备了远洋航行的能力,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哥伦布为传播基督教而进行航海,排除D项。
10.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解析】材料“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说明早期的殖民扩张有利于不同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故C项正确。
11.地理大发现之后,商业的发达已经使得买卖双方只要签订合同,或者集中在专门的交易所就可以进行贸易活动,不一定需要现货成交。16世纪,欧洲的商业投机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大超越了中世纪行会限制下的范围。这体现的是( )
A.价格革命 B.政治革命
C.工业革命 D.商业革命
【解析】材料“16世纪,欧洲的商业投机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大超越了中世纪行会限制下的范围”体现的是贸易范围扩大,这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选D项。
12.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说明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发展,故B项正确;A项是对于欧洲的影响,排除;C项是对于西班牙的影响,排除;根据材料可知,“丝银贸易”中中国居主导地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下表)。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中国澳门 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中国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中国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产品运到拉丁美洲,将拉丁美洲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他货品 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1)根据材料,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银之路”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流通商品以丝绸为主;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以中国澳门为中心;连接欧、亚、美三大洲;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
(2)原因: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繁荣,西欧对中国传统商品的需求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