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天一中学期末)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2.(2023·湖北武汉高二期末)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刑事、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制定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已具备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
B.科学立法的水平不断提高
C.已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D.法治建设回应了时代需求
3.(2023·湖北高二期末)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的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4.(2023·广东揭东二中期末)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藏“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
5.(2023·湖北十堰期末)如表所示为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几件大事。这些大事体现了( )
时间 事件
1982年 12月4日 经过为期4个月的全民大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2012年 12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要求
2014年11月 全国人大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
B.全国人大在宪法实施监督中的主体地位
C.宪法在现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D.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6.(2023·山东聊城一中期中)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绝不仅限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性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该学者旨在( )
A.强调培育人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B.说明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的加快
C.表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要求国家重视法制人才的培养
7.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
A.人民民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8.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一大批重要的法律法规纷纷出台,主要包括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在此前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这些立法 (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法律保障
D.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 )
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政权
B.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体系
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的理念
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的步伐
10.1954年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1982年宪法中不但得到了恢复,而且规定得更加切实和明确。这表明,1954年宪法
( )
A.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B.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
C.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D.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法治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 )
A.我国法治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法治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制的完善
12.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 )
A.立足历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C.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
二、综合题
13.(2023·江苏南通期末)民法典正式施行是中国人民民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
20世纪五 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文革”开始后,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完全中断。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
20世纪九 十年代 为适应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开始起草《合同法》,1998年开始起草《物权法》。
21世纪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
从表格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天一中学期末)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人民群众崇德向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人民群众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建设无关,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面对新冠疫情,人民同舟共济,与“艰苦奋斗”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共抗疫情,与“爱国主义教育”无关,排除D项。
2.(2023·湖北武汉高二期末)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刑事、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制定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已具备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
B.科学立法的水平不断提高
C.已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D.法治建设回应了时代需求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经济领域的法律“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健全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法律成为了时代的要求,而材料中我国经济方面的一系列法治建设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我国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科学立法水平的情况,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湖北高二期末)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的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的做法,从制定1954年宪法时开始出现,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其常态化,再到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反映了我国法律制定参与主体的广泛性,A项正确;人大制度的作用不是“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B项错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以广泛征求意见”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D项错误。故选A项。
4.(2023·广东揭东二中期末)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藏“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20年8月,国家表彰为抗疫斗争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等人,宣传了正能量,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奖励对国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不能丰富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排除A项;国家奖励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不是快速战胜所有重大疾病的重要条件,排除C项;国家奖励抗疫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与“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湖北十堰期末)如表所示为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几件大事。这些大事体现了( )
时间 事件
1982年 12月4日 经过为期4个月的全民大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2012年 12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要求
2014年11月 全国人大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
B.全国人大在宪法实施监督中的主体地位
C.宪法在现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D.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82年以来“现行宪法”从制定到实施,并且设立国家宪法日都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说明宪法在现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C项正确;九届全国人大提出在任期内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排除A项;表格中不仅体现了全国人大在宪法实施监督中的主体地位,还体现了全国人大和党在宪法制定、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排除B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全局出发,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山东聊城一中期中)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绝不仅限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性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该学者旨在( )
A.强调培育人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B.说明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的加快
C.表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要求国家重视法制人才的培养
解析: 依据材料“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可以看出,该学者主张重视和加强对人们的法治精神的培育,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的加快,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对人民法治精神的培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重视法制人才的培养,排除D项。故选A项。
7.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
A.人民民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解析: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强调应坚持加强法制建设,抛弃“人治”,体现的是依法治国原则,故选D项。
8.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一大批重要的法律法规纷纷出台,主要包括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在此前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这些立法 (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法律保障
D.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材料中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纷纷出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形成,故D项正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障,排除A、C两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排除B项。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 )
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政权
B.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体系
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的理念
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的步伐
解析:由题干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这一系列法律、法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工会组织等众多领域,由此可知,此时我国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体系,故B项正确。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是1949年到1952年的首要任务,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理念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法律、法规并未具体涉及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故排除D项。
10.1954年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1982年宪法中不但得到了恢复,而且规定得更加切实和明确。这表明,1954年宪法
( )
A.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B.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
C.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D.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关键信息在于“1954年”,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故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时期是1966年至1976年,故排除B项;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排除C项。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法治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 )
A.我国法治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法治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制的完善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任务是建政立制,巩固政权,所以当时的法治建设就是为上述任务服务;1952年底,我国政权建设和巩固任务基本完成,主要任务转为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法治建设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以适应上述需要,故B项正确。
12.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 )
A.立足历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C.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
解析:据材料信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可知立足历史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故A项正确;B项并非题干的意义,排除;C项“生活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中共十八大上,形成了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
13.(2023·江苏南通期末)民法典正式施行是中国人民民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
20世纪五 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文革”开始后,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完全中断。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
20世纪九 十年代 为适应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开始起草《合同法》,1998年开始起草《物权法》。
21世纪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
从表格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影响民法典建设。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1953—1956年,在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同时,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文革”前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民法典建设被迫中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生活越来越活跃,八十年代出台《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等多部民事单行法律,民事法律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保障公民民事权利、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法典的建设步伐加快。202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正式诞生。
结论:新中国民法典发展的历程,反映的正是现代中国法治建设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步完善的过程。
其他参考论题: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民法典建设。我国民法典建设呈现阶段性特征。现代中国民事法律建设日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