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13:1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皇帝学习儒家经典的课程)”;并相信“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这些主张( )
A.摒弃了传统儒学思想 B.有助于国家治理机制的优化
C.严重挑战了君主权威 D.推动理学成为官方指导思想
2.如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反映了北宋( )
A.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B.分割宰相的权力
C.收夺地方军政大权 D.提升军机处职能
3.宋代引入大量文人参与国家军事管理,军队内升迁“必出人主亲擢”,宋孝宗甚至对于“三衙”以下诸军统制官的选拔都“锱铢必较”。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B.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C.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政治改革失败后,他们的济世热情逐渐消减,情怀归于平静含蓄,同时坚持人的行为处世应符合当时政治伦理秩序。正如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他把对“平淡”诗歌境界的追求阐述得十分清楚。据此可知,宋代艺术创作( )
A. 注重理性原则和教化功能 B. 彰显文人大夫的价值取向
C. 蕴含世俗文化的创作风格 D. 凸显理学的主流意识形态
5.下图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北宋( )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汉平原
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
6.宋代,官员多数官与职分离,官员的本来职务,由另外被“差遣”的官员担任。同时,大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宋统治者这样做的初衷是( )
A.分散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地方政府职能
7.唐朝人认为导致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是:“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镝,以弱天下豪杰……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边境地区)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针对上述问题,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实行的政策是( )
A.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推行保甲法,战时将保丁编入军队
C.采用重文轻武政策,贬低武官地位 D.实施将兵法,加强军队的管理训练
8.《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止,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下列人物不能在这本史书中找到的是( )
A.隋文帝 B.唐玄宗 C.黄巢 D.岳飞
9.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地改变了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地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10.下面的示意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图中所标识的a、b、c应为( )
A.尚书省、参知政事、文教 B.台谏、参知政事、军政
C.南书房、门下侍郎、军政 D.台谏、门下侍郎、司法
二、论述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词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下表两宋时期部分诗词。
作者 诗句及出处
欧阳修(北宋)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边户》
薛田(北宋) 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 ——《成都书事百韵》
张耒(北宋) 歌吹酒家市,帆樯贾客津。 ——《发金陵(今南京)折柳亭二首》
刘克庄(南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戊辰即事》
虞俦(南宋) 夏税未毕秋税来,县家小缓州家逼。拆东补西恐不免,剜肉医疮宁有极。 ——《成均同舍饯别新安使君徐子宜太丞分韵》
毛珝(南宋) 去年一涝失冬收,逋债于今尚未酬。偶为灼龟逢吉兆,再供租约赁耕牛。 ——《吴门田家十咏》
——摘编自漆侠《关于南宋农事诗——读南宋六十家集兼论江湖派》
从上表任选两组或多组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根据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三、材料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行伍出身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毅然革除武将所凭恃的政治资本,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将国家治理方式由武转文,以至于“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旧臣,将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扩大,士大夫势力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与皇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官僚集团,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据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
材料二 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有贵族,皇室和后族基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就宋代整体而言,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是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效率并不很高”进行合理解释。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宋朝经筵逐步走向制度化。经筵制度的形成有利于督促皇帝对品德和功绩的重视,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这有助于国家治理机制的优化,B项正确;宋代士大夫并摒弃传统儒学思想,表述有误,排除A项;“严重挑战君主权威”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南宋时期,理学逐渐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北宋(中国)。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推行的二府三司制,用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事、财政权力,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尚书台信息,排除A项;收夺地方军政大权主要是通过设置转运使和抽调地方精锐充实禁军,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为了防止武将掌握过多的权力而威胁到中央政权的安全,宋朝政府就通过引入文人参与军事管理,并在军队内升迁时强调必须经过皇帝的亲自选拔和任命。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军队中有一定数量的文官监督,又能通过皇帝的直接控制来限制武将的权力,C项正确;宋孝宗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军队,不是针对政府,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宋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机构权力进一步集中,不是分散,排除B项;材料主旨“宋朝的重文轻武”,而“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表现出“平静含蓄”,以及“符合当时政治伦理秩序”并把“平淡”诗歌境界的追求阐述得十分清楚,说明宋代艺术创作注重理性原则和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人士大夫政治改革失败后,不是一般的文人大夫的价值趋向,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符合世俗文化的特点,排除C项;南宋时期,理学逐渐成为官方正统哲学。理学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粮食主要运往西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边防压力,向西北地区运送粮食有利于维持西北地区的边防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粮食主要运往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粮食运输的情况,不能整体反映国家赋税的情况,不能得知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汉平原,排除B项;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材料中的粮食运输主要是为了应对边防需要,而非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代,官员多数官与职分离”“大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通过官职分离和分割权力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分散地方权力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方式,A项并非目的,排除A项;分散权力的方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官职分离和分散地方权力并非为了完善地方职能,而是通过分散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唐朝人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因为中央军事力量薄弱而边镇军事力量过强,所以宋代吸取唐朝的教训,抽调地方精兵以充实中央禁军,削弱了地方实力,故选A;BCD都和充实中央军事实力,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不符,排除。故选:A。
8.答案:D
解析:岳飞是南宋的,不在《资治通鉴》里,故D错误,符合题意; 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9.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为宋代地方机构设置,结合所学“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长期存在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北宋如此设置,就是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而且实际效果显著,故选B项;A项中的“隋唐以来”,夸大了时序,应该为安史之乱后,排除A项;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有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作用,但地方机构设置,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力,排除C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是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设计和运营引发的,不只是地方机构的设置,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央权力“因事系权”,实行“二府三司制”,分掌行政、军政、财政权,另设台谏这一监察机构,B项正确。
11.答案:示例: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歌吹酒家市”体现了商业市场的发展,“转行交子颂轻便”体现了宋代纸币的使用,“帆樯贾客津”反映了金陵作为长江重要港口城市的兴盛景象。这体现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12.答案:(1)原因: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重文抑武政策的确立;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士大夫势力的崛起和文人官僚集团的形成。
(2)解释:中央和地方管理体系的分化事权造成管理机构的重叠臃肿;政府内部的党争不断和改革派与保守派的长期斗争;相对自由开放的政治和思想环境。所有这些,严重削弱了宋廷的政治凝聚力,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政策方针,导致宋代“效率并不很高”。
解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原因:根据材料一“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国)。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得出: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根据材料一“行伍出身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毅然革除武将所凭恃的政治资本,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得出:重文抑武政策的确立;根据材料一“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旧臣,将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扩大”得出: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根据材料一“士大夫势力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与皇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官僚集团,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得出:士大夫势力的崛起和文人官僚集团的形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解释:根据材料二“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央和地方管理体系的分化事权造成管僚机构的重看臃肿;根据材料二“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内部的党争不断和改革派与保守派的长期斗争;根据材料二“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得出:相对自由开放的政治和思想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所有这些,严重削弱了宋廷的政治凝聚力,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政策方针,导致宋代“效率并不很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