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提升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13:1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 [2023天津高二期末]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 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
2. [2023江苏镇江高二期初]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奴婢)、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按券以正之也”。据此可知( )
A. 商品买卖的契约形式已被使用 B. 契约形式成熟和标准化
C. 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D. 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
3. [2023江苏淮安高二期中]康熙年间的名士阮旻锡在《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垣墙、立界石,拨兵戍守;出界者死。”康熙的这一措施( )
A. 隔绝了中外交往 B. 为康乾盛世奠定基础
C. 限制了民间贸易 D. 根源于发达的商品经济
4. [2023山东烟台高二期末]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该体系( )
A. 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斗争 B.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 D. 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5. [2023江苏徐州期末]贝币在商周时代已被普遍使用。考古发现商代的贝币大多出土于都城安阳附近,而西周的贝币出土的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东、江西、甘肃、江苏等地。这说明( )
A. 王畿经济发达 B. 货币形态稳定 C. 贸易中心转移 D. 商业范围扩大
6. [2023湖南衡阳高二调研]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
A. 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 B. 说明政府取消了抑商政策
C. 源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 D. 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7. [2023江苏镇江高二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 )
A. 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 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C. 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 商业贸易逐步发展
8.契约是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重要凭证。关于契约制度的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B.公元前2600年两河流域的希腊人使用契约
C.两河流域的契约需要双方盖章或者证人签名
D.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契约
9.考古人员在汉代长安城西市遗址东北部发掘到21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在西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这说明汉代长安城 (  )
A.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
B.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
C.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D.西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
10.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11.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  )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
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
二、综合题
12.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 [2023天津高二期末]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 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
[解析]“食券”和“飞钱”可汇兑,但不具有纸币的交易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食券”和“飞钱”的出现是因为社会需要和经济的发展,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结果,故B项错误;“食券”和“飞钱”因势而生,不能反映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反映”类选择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食券”和“飞钱”的出现属于现象,本质上是新的金融业务的出现,故D项正确。
2. [2023江苏镇江高二期初]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奴婢)、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按券以正之也”。据此可知( )
A. 商品买卖的契约形式已被使用 B. 契约形式成熟和标准化
C. 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D. 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
[解析]材料体现出不同的商品用不同的券书,如果发生纠纷就用案券以证之,这说明当时已用契约形式进行商品买卖,故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商品买卖的契约形式已被使用,无法得出契约形式成熟和标准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已用契约形式进行商品买卖,没有体现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以契约形式进行商品买卖,没有体现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排除D项。
3. [2023江苏淮安高二期中]康熙年间的名士阮旻锡在《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垣墙、立界石,拨兵戍守;出界者死。”康熙的这一措施( )
A. 隔绝了中外交往 B. 为康乾盛世奠定基础
C. 限制了民间贸易 D. 根源于发达的商品经济
[解析]根据材料“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垣墙、立界石,拨兵戍守;出界者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年间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的海禁政策,这一措施限制了民间贸易,故C项正确;“隔绝了中外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海禁政策严禁民间贸易,当时官方贸易仍在进行,排除A项;海禁政策是统治危机的初显,并非为康乾盛世奠定基础,排除B项;海禁政策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D项。
4. [2023山东烟台高二期末]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该体系( )
A. 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斗争 B.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 D. 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解析]根据“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等信息可知,罗马民法体系维护了商品生产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了商品经济秩序,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法对经济关系的规范,且罗马的民法体系也不可能消除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排除A项;罗马的民法体系从性质上属于奴隶社会的法律,只能对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产生一些影响,不能确立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契约精神,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化解民族矛盾的问题,排除D项。
5. [2023江苏徐州期末]贝币在商周时代已被普遍使用。考古发现商代的贝币大多出土于都城安阳附近,而西周的贝币出土的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东、江西、甘肃、江苏等地。这说明( )
A. 王畿经济发达 B. 货币形态稳定 C. 贸易中心转移 D. 商业范围扩大
[解析]据材料“都城安阳附近”“遍及陕西……江苏等地”可知,贝币出土范围从都城附近到遍及广大地区,说明贝币使用范围扩大,反映了当时商业范围的扩大,故D项正确;都城附近出土贝币较多不能说明王畿地区经济发达,只能说明货币量大,且该说法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货币形态稳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信息强调贝币使用范围的扩大,排除B项;商周时期主要统治范围集中在中原地区,且根据材料无法确定西周的贸易中心,排除C项。
6. [2023湖南衡阳高二调研]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
A. 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 B. 说明政府取消了抑商政策
C. 源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 D. 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解析]题干反映出宋代对城市市场管理的放松,由直接监管变成“以税代管”的间接管理模式,这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D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宋代商业环境宽松,但政府并没有取消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宋代对市场管理模式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市坊间的矛盾,而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错误。
7. [2023江苏镇江高二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 )
A. 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 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C. 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 商业贸易逐步发展
[解析]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即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说明商业贸易得到发展,故D项正确。
8.契约是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重要凭证。关于契约制度的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B.公元前2600年两河流域的希腊人使用契约
C.两河流域的契约需要双方盖章或者证人签名
D.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契约
解析: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表述正确,故选A项;希腊不处于两河流域,故B项错误;两河流域的契约需要双方盖章及证人签名,故C项错误;中国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故D项错误。
9.考古人员在汉代长安城西市遗址东北部发掘到21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在西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这说明汉代长安城 (  )
A.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
B.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
C.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D.西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
解析:依据材料“21 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俑”来看,西市手工业比较发达,并且规模较大,故答案为C项。材料体现了西市手工业规模比较大,但未反映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A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的市属于政府划定的市场,而非民间集市,民间集市是草市,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政府对西市的严格管理,D项排除。
10.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形态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B项。
11.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  )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
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西周商业规范发展的情况,未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未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2.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 不同之处:(任意三个方面)
中国 西方
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侧重于社会伦理、道德义务 侧重于社会经济活动
以榜样、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约束为保障 以制度和法律为保障
(2) 背景: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西方,商品经济为主;罗马法的影响;契约精神影响广泛。
历史价值: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净化经济活动的运行环境;是东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