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 [2023山东青岛高二期中]在谈到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时,有学者说:“按《秦律》中的规定,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无独有偶,汉代律令中也有‘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和山阳侯张当居为太长时因荐举子弟多不符实而受到免职的处罚的记载。”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
A. 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 推行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C. 国家注重所荐举官吏的质量 D. 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2. [2023江苏南京高三期中]唐代省试只有礼部侍郎一人负责知贡举,从命题、考校到决定名次,且往往连任数举。宋代将知贡举官称为“权(临时)知贡举”,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官若干,协助主持考试。此外还有编排试卷官、封弥官、点检试卷官等官员配备。这些举措( )
A. 重在打击贵族子弟的特权 B. 意在防范科举中的舞弊行为
C. 导致人浮于事、制度僵化 D. 有效抑制了武将势力的膨胀
3. [2023江苏扬州高二期中]明代张居正创立“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法是逐级考核,抚按以上述标准考核属吏,吏部以之考核抚按一级,朝廷以之考核吏部。据此可知,“考成法”( )
A. 有利于治理体系的优化 B. 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C. 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 凸显了监察制度的欠缺
4. [2023湖北十堰模拟]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
A. 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B. 是吏治澄清的表现
C. 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 体现了人治的色彩
5. [2023江苏南京高二检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定取舍。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
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 加强了君主和中央权力 D. 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6. [2023山东泰安高二期中]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由地方大族名士操纵,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据此可知,当时选官制度调整表明( )
A. 人才选拔更加开放 B. 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 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D. 社会局势决定选官制度
7. [2023江苏苏州高二期中]清朝都察院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对六部、各行省、京城、宗人府和内务府衙门等地官员进行监察。在地方监察中,各省总督、巡抚、按察使司、巡道共同负责地方监察工作。这反映出清朝( )
A. 监察制度运作的规范性 B. 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性
C. 监察主体呈现的多元性 D. 吏治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8.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下达各官。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地方,便于中央集权
9.“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贫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由此可见,清初“都察院”行使 ( )
A.行政权 B.监察权
C.司法权 D.举荐权
10.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符合社会伦常秩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
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D.顺应民族交融现象的出现
11.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 ( )
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
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
12.南朝梁武帝曾下诏“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并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一做法 ( )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南通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唐制,由吏部考功司主管官吏考课事宜。三品以上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各部门的主管长官根据国家规定的“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对所属的流内官进行年终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非懈。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唐朝考课,前期过严;“安史之乱”以后,则失之于过宽。
材料二 按宋制,于州上设“路”,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设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常平使,分别执掌军政、财政、司法等事,号为“监司”,互不统属,相互监督,各自对皇帝负责。监司负责考课州县,监司之间也实行互监法。宋朝从太祖时起,便优待职官,一入仕途,不问治绩劳逸,只要无大过错,照例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迁,“贤愚同等,清浊一致”。虽有考官之法,大都流于形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与监察: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
法律传统》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考课制的特点及变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考课与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 [2023山东青岛高二期中]在谈到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时,有学者说:“按《秦律》中的规定,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无独有偶,汉代律令中也有‘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和山阳侯张当居为太长时因荐举子弟多不符实而受到免职的处罚的记载。”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
A. 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 推行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C. 国家注重所荐举官吏的质量 D. 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解析]材料显示在秦汉时期实行的官员举荐规定中,举荐人和被举荐人存在连带责任关系,一旦被举荐人受到惩处,举荐人就会受到牵连,这是一种变相的监察,意在约束和督促举荐人举荐合格人选,体现了当时国家注重所荐举官吏的质量,故C项正确。
2. [2023江苏南京高三期中]唐代省试只有礼部侍郎一人负责知贡举,从命题、考校到决定名次,且往往连任数举。宋代将知贡举官称为“权(临时)知贡举”,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官若干,协助主持考试。此外还有编排试卷官、封弥官、点检试卷官等官员配备。这些举措( )
A. 重在打击贵族子弟的特权 B. 意在防范科举中的舞弊行为
C. 导致人浮于事、制度僵化 D. 有效抑制了武将势力的膨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省试只有礼部侍郎一人负责,且往往连任数举,科举职权长期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容易滋生腐败。宋代科举的主要负责官员时常更换,同时增设官员协助,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另外还在编排试卷、封弥、点检试卷等容易发生舞弊的环节设专门的监管官员,这些新举措意在防范科举中的舞弊行为,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宋代各项措施的打击对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肯定宋代科举制的完备,排除C项;科举制主要与文官选拔有关,防范科举舞弊对于抑制武将势力没有直接作用,排除D项。
3. [2023江苏扬州高二期中]明代张居正创立“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法是逐级考核,抚按以上述标准考核属吏,吏部以之考核抚按一级,朝廷以之考核吏部。据此可知,“考成法”( )
A. 有利于治理体系的优化 B. 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C. 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 凸显了监察制度的欠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考成法”的标准及其逐级考核的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有利于治理体系的优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该考核体系的落实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但材料无法反映当时监察制度的情况,排除D项。
4. [2023湖北十堰模拟]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
A. 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B. 是吏治澄清的表现
C. 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 体现了人治的色彩
[解析]根据材料“被引见给皇帝……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可知清代官员的考核最终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决策,会经常出现评价结果被改动的现象,体现了人治色彩,故D项正确。
5. [2023江苏南京高二检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定取舍。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
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 加强了君主和中央权力 D. 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且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的标准,这种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故A项正确。
6. [2023山东泰安高二期中]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由地方大族名士操纵,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据此可知,当时选官制度调整表明( )
A. 人才选拔更加开放 B. 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 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D. 社会局势决定选官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可知,在官员选拔方面,中央政府权力有所加强,即中央集权加强,故C项正确。
7. [2023江苏苏州高二期中]清朝都察院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对六部、各行省、京城、宗人府和内务府衙门等地官员进行监察。在地方监察中,各省总督、巡抚、按察使司、巡道共同负责地方监察工作。这反映出清朝( )
A. 监察制度运作的规范性 B. 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性
C. 监察主体呈现的多元性 D. 吏治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都察院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在地方监察中,各省总督、巡抚、按察使司、巡道共同负责地方监察工作,反映监察主体的多元化,故C项正确。
8.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下达各官。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地方,便于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御史大夫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丞相的职责,从而分散了丞相的权力,对丞相起到了牵制作用,加强了君权,故选A项。根据“皇帝不愿差使丞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知并未体现御史大夫辅佐丞相,故排除B项;掌控军权的是太尉,故排除C项;御史大夫的设立不属于加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排除D项。
9.“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贫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由此可见,清初“都察院”行使 ( )
A.行政权 B.监察权
C.司法权 D.举荐权
解析:“都察院直言无隐”说明都察院可以对贝勒、大臣等行使监察权,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符合社会伦常秩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
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D.顺应民族交融现象的出现
解析:出任吏部官职者必须精通谱学,有利于在选拔和任命官吏时根据世家大族的出身作出安排,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故答案为A项。当时政府没有加强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在选官制度中注重出身,结合所学可知应当是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
11.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 ( )
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
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
解析:从材料“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中可以看出,材料中这些措施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故A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B项错误;C项错在“有效杜绝”;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南朝梁武帝曾下诏“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并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一做法 ( )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梁武帝的做法是对九品中正制的调整,在九品中正制的前提下加强对人才的文化教育,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有九流常选,所以没有废除九品中正制,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对九品中正制下进入官场的子弟的文化教育的重视,并没有说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故排除C项;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故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南通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唐制,由吏部考功司主管官吏考课事宜。三品以上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各部门的主管长官根据国家规定的“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对所属的流内官进行年终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非懈。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唐朝考课,前期过严;“安史之乱”以后,则失之于过宽。
材料二 按宋制,于州上设“路”,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设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常平使,分别执掌军政、财政、司法等事,号为“监司”,互不统属,相互监督,各自对皇帝负责。监司负责考课州县,监司之间也实行互监法。宋朝从太祖时起,便优待职官,一入仕途,不问治绩劳逸,只要无大过错,照例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迁,“贤愚同等,清浊一致”。虽有考官之法,大都流于形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与监察: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
法律传统》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考课制的特点及变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考课与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1) 特点:制度化、法律化;重视对高级官员的考核;品德与才能(政绩)并重。
变化:从过严到过宽。
(2) 特征: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设置专门机构;互不统属,相互监督;优待职官;流于形式。
消极影响:加剧了冗官积弊(加重了民众负担,使国家财政恶化);助长了政治的保守(制约了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