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后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后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13: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选择题
1.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果。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饲料分配自动化。这说明(  )
A.人工智能在农业机器中得到运用
B.农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
C.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D.在农业生产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力
2.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据此可知隋唐时期(  )
A.社会经济繁荣
B.储备体系多元
C.防灾能力强大
D.崇尚民本思想
3.199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对“人的安全”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界定,人的安全可以说是涵盖了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能够避免诸如来自饥饿、疾病、心理压抑等的长期性威胁;二是保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于突如其来的伤害性的灾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的安全”逐渐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据此分析,下列选项中说法合理的是(  )
A.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国家转移到人类自身
B.国际社会已将人的安全上升到首要位置
C.多极化趋势下国际政治研究议题发生根本性改变
D.新形势下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
4.下面材料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据此可知 (  )
第三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
(九)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
(十一)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
A.食品安全主要在包装时产生
B.为保证食品安全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C.食品经营者、销售者违法经营
D.中国政府采取立法的形式保证食品安全
5.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的字形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高”字的甲骨文结构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
A.从商朝开始人们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
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
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
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
6.《礼记·王制》云:“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朝的统治者(  )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7.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并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8.食品需要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导致食品需要与供给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因素是(  )
A.人口的激增  B.食品生产的现代化
C.生态环境的改善 D.耕地面积的增加
9.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农业得到巨大发展,其主要生产经营模式是(  )
A.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B.高科技运用于农业
C.大型农场、养殖场的建立  
D.优质高效化肥广泛使用
10.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有利于(  )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牛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量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巴氏消毒法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因为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的出现,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一种“完美食物”。
1906年,美国通过《联邦食品与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
——摘编自武锐、邸笑飞《被神化的牛奶》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唐朝法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朝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在食品安全领域,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摘编自董妍《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然而,美国政府却依然以“守夜人”自居,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这一时期,美国大部分州都已制定有关规制食品掺假的法律。但由于各州食品法皆从各自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且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而同期的大多数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
伴随铁路的延伸和统一大市场联系的日渐紧密,州际贸易日渐频繁,食品商业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严重威胁到许多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们纷纷要求国家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制定一部全国性的食品法。在美国社会的转型期间,洛厄尔的《论政府》、威尔逊的《国家论》等著作相继问世,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开始践行国家干预思想。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规制研究
——以1906年<联邦食品与药品法>的颁布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家层面食品立法呼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选择题
1.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果。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饲料分配自动化。这说明(  )
A.人工智能在农业机器中得到运用
B.农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
C.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D.在农业生产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力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中“完全”说法绝对,故排除。
2.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据此可知隋唐时期(  )
A.社会经济繁荣
B.储备体系多元
C.防灾能力强大
D.崇尚民本思想
解析题干材料“隋朝粮食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储备体系呈现多元化,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3.199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对“人的安全”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界定,人的安全可以说是涵盖了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能够避免诸如来自饥饿、疾病、心理压抑等的长期性威胁;二是保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于突如其来的伤害性的灾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的安全”逐渐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据此分析,下列选项中说法合理的是(  )
A.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国家转移到人类自身
B.国际社会已将人的安全上升到首要位置
C.多极化趋势下国际政治研究议题发生根本性改变
D.新形势下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
解析题干材料“能够避免诸如来自饥饿、疾病、心理压抑等的长期性威胁”“免于突如其来的伤害性的灾难”,表明新形势下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故选D项;从“人的安全”的定义,可知非传统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关注点发生转移,排除A项;“首要位置”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根本性改变”说法绝对,排除C项。
4.下面材料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据此可知 (  )
第三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
(九)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
(十一)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
A.食品安全主要在包装时产生
B.为保证食品安全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C.食品经营者、销售者违法经营
D.中国政府采取立法的形式保证食品安全
解析题干材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部分内容,反映了中国政府采取立法的形式保证食品安全,D项正确。
5.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的字形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高”字的甲骨文结构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
A.从商朝开始人们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
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
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
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挖有一口地窖”,可知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储存粮食,D项正确;从商朝开始人们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商朝属于奴隶社会,社会各阶层并非共享财产,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商朝“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C项错误。
6.《礼记·王制》云:“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朝的统治者(  )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朝的统治者主张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储备粮食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百姓生活勤俭节约和鼓励消费的问题,排除A、B两项;题干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项。
7.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并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试图改良米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与运销,这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故B项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全民族抗战无关,故排除C项;“保障了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说法错误,排除D项。
8.食品需要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导致食品需要与供给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因素是(  )
A.人口的激增  B.食品生产的现代化
C.生态环境的改善 D.耕地面积的增加
答案A
9.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农业得到巨大发展,其主要生产经营模式是(  )
A.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B.高科技运用于农业
C.大型农场、养殖场的建立  
D.优质高效化肥广泛使用
解析A、B、D三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不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型农场、养殖场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故C项正确。
10.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有利于(  )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解析题干材料未涉及农村的保障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可知这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反映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牛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量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巴氏消毒法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因为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的出现,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一种“完美食物”。
1906年,美国通过《联邦食品与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
——摘编自武锐、邸笑飞《被神化的牛奶》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参考答案(1)变化:从高风险食品、贫困的标志变成了“完美食物”。原因:牛奶自身的营养价值高;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战争的刺激;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的出现;政府的提倡与重视。
(2)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火车、汽车的出现,便利了牛奶的运输;冰箱的普及,便利了牛奶的保存;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改善人们生活的方面:增强了人们的体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唐朝法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朝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在食品安全领域,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摘编自董妍《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然而,美国政府却依然以“守夜人”自居,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这一时期,美国大部分州都已制定有关规制食品掺假的法律。但由于各州食品法皆从各自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且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而同期的大多数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
伴随铁路的延伸和统一大市场联系的日渐紧密,州际贸易日渐频繁,食品商业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严重威胁到许多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们纷纷要求国家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制定一部全国性的食品法。在美国社会的转型期间,洛厄尔的《论政府》、威尔逊的《国家论》等著作相继问世,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开始践行国家干预思想。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规制研究
——以1906年<联邦食品与药品法>的颁布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家层面食品立法呼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
参考答案(1)特征:体现了顺天应时、敬天法地的法制观念;在监管规范中体现了“礼”的思想;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且民间法起重要作用;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影响: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丰富和完善了古代法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历史背景:受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食品立法调节方面处于滞后状态;以州食品法为核心的法律规制存在巨大差异;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生产分工日益全国化;其他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的示范;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兴起。
(3)认识: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应强化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必须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