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
1. “自从希腊人定居下来……他们就仰赖这些小块平原的出产物生存。其中三种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即谷物、葡萄酒和橄榄油,它们被统称为‘地中海三作物’。”上述材料表明( )
A. 古代希腊人的生存环境良好 B. 古代希腊地区的食物来源丰富
C. 古代希腊人的生活条件受限 D. 古代希腊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
2. [2023江苏宿迁期末]原始农业产生使人类由食物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下图所示农作物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3. [2023浙江台州高二期末]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在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 )
A.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 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 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D. 人类开始驯服猪、牛、羊等动物
4. [2023江苏高二开学]随着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这反映出( )
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 ②采集和渔猎促进社会分工 ③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④阶级和国家是历史的产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2023江苏高二开学]现代研究发现,大约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如在2万年之前的猛犸象骨堆遗迹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很多犬类啃咬的痕迹。考古学家据此推测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由此可知,早期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主要目的是( )
A. 改善环境 B. 获取食物 C. 祭祀神灵 D. 发展农业
6. [2023江苏镇江高二期末]“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约1万年前,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
A. 农业的出现 B. 小农经济的产生 C. 手工业的产生 D. 火的发现与使用
7. [2023江苏扬州高二期末]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 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 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 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 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8.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下列说法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关的是 ( )
A.推动了河姆渡地区农业的发展
B.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C.灌溉了农田,推动了秦国农业发展
D.有利于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9.《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 ( )
A.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
C.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
10.《全球通史》中认为“X”是人类作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使人类的眼界大为开阔。“X”应该是指 ( )
A.采集植物 B.烧烤食物
C.使用工具 D.原始农业
11.在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随葬品达58件之多,有的墓甚至还有一支象牙。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有了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12.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是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同属全球范围内的原生文明发祥地。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两地同属河流灌溉农业
B.两地主要种植马铃薯和大麦
C.两地土地都归贵族和公民占有
D.两地文明都产生了种姓制度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盐城高二期末]唐朝中后期和明朝中后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直到唐前期,粟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次是麦。……从唐中叶起,由于北人南迁……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等,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开始占了首位,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益州号称“州之瑰宝”,和扬州地区并称为“扬一益二”,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主要粮食生产的重大变化及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时代动因。
(3)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中后期和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不同影响。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
1. “自从希腊人定居下来……他们就仰赖这些小块平原的出产物生存。其中三种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即谷物、葡萄酒和橄榄油,它们被统称为‘地中海三作物’。”上述材料表明( )
A. 古代希腊人的生存环境良好 B. 古代希腊地区的食物来源丰富
C. 古代希腊人的生活条件受限 D. 古代希腊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
[解析]根据材料“三种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即谷物、葡萄酒和橄榄油,它们被统称为‘地中海三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这里多山少平原,食物来源匮乏,体现了古代希腊人的生活条件受限,故C项正确。
2. [2023江苏宿迁期末]原始农业产生使人类由食物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下图所示农作物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从世界范围来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玉米原产于美洲。②④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3. [2023浙江台州高二期末]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在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 )
A.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 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 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D. 人类开始驯服猪、牛、羊等动物
[解析]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使社会产生了不同的行业,从而使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商品交换,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是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排除A项;“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人类开始驯服猪、牛、羊等动物是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排除D项。
4. [2023江苏高二开学]随着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这反映出( )
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 ②采集和渔猎促进社会分工 ③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④阶级和国家是历史的产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导致私有制产生,反映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形成了国家,说明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阶级和国家是历史的产物,故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5. [2023江苏高二开学]现代研究发现,大约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如在2万年之前的猛犸象骨堆遗迹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很多犬类啃咬的痕迹。考古学家据此推测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由此可知,早期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主要目的是( )
A. 改善环境 B. 获取食物 C. 祭祀神灵 D. 发展农业
[解析]根据材料“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为了更好地捕猎,获得食物,驯化了野生动物,让其帮助自己更好地捕食,故B项正确。
6. [2023江苏镇江高二期末]“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约1万年前,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
A. 农业的出现 B. 小农经济的产生 C. 手工业的产生 D. 火的发现与使用
[解析]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反映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该转变可追溯至农业的出现,A项符合题意;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小农经济的产生,而非生产方式,排除B项;手工业是指人类使用简单工具,依靠手工劳动,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工业,材料与手工业生产无关,排除C项;使用火不能直接生产食物,刀耕火种中的使用火则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
7. [2023江苏扬州高二期末]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 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 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 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 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磨坊是印第安人磨面的地方,而这里也可以召开村民大会,从而使得磨坊又与“权力”联系起来,据此可知,印第安人的食物生产对其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美洲印第安人主要的种植作物,但是这一内容与题干内容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没有述及其运作方式,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排除D项。
8.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下列说法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关的是 ( )
A.推动了河姆渡地区农业的发展
B.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C.灌溉了农田,推动了秦国农业发展
D.有利于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都江堰的修建一方面减轻了岷江两岸的水患,另一方面也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答案为C项。
9.《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 ( )
A.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
C.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秦以牛田”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已使用牛耕,但无法体现出牛耕出现的时间,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和秦国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故B、D两项排除。
10.《全球通史》中认为“X”是人类作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使人类的眼界大为开阔。“X”应该是指 ( )
A.采集植物 B.烧烤食物
C.使用工具 D.原始农业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可知,“X”是指原始农业,人类依靠农业栽培植物养活自己,因此D项正确。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11.在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随葬品达58件之多,有的墓甚至还有一支象牙。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有了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不同的墓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充分证明当时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因此C项正确;A、B 两项都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排除。
12.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是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同属全球范围内的原生文明发祥地。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两地同属河流灌溉农业
B.两地主要种植马铃薯和大麦
C.两地土地都归贵族和公民占有
D.两地文明都产生了种姓制度
解析: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是灌溉农业区,河流灌溉影响了文明的兴衰,因此A项正确;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排除B项;两地土地基本都归王室、神庙占有,排除C项;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产生了种姓制度,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盐城高二期末]唐朝中后期和明朝中后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直到唐前期,粟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次是麦。……从唐中叶起,由于北人南迁……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等,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开始占了首位,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益州号称“州之瑰宝”,和扬州地区并称为“扬一益二”,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主要粮食生产的重大变化及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时代动因。
(3)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中后期和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不同影响。
(1) 变化: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曲辕犁的使用,耕作技术进步。
(2) 表现:高产作物引进,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时代动因:新航路开辟,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3) 不同影响:
唐朝:加速经济重心南移;扬州等南方城市兴起。明朝:催生了一批专业化市镇;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