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1 12:19:51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答案 C C D A C CEG B B B
1. C 解析:C.由材料二可知,“类”的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也包括相似性的感知。
2. C 解析:C.“贵情思而轻事实”于文无据。
3. D 解析:D 项并非“比兴”。
4. 引用论证,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第一处,论证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与“比兴”关系密切;第二处,更
具体形象地支持自己的观点,情感借景物而客观化,情感包含理解与想象。(4分)
5. ①“比兴”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从
而使文学形象具有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审美效果)的诗歌创作
手法。(3 分)②“比兴”是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的一种审美思维方式。(3 分)
6. A 解析:A.由原文“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饿死的日
子就在眼前了”“孩子们相信自己的见识不及父母,饿死就在眼前是千真万确的了”等可知,没有读书的诗意氛围,
也没有让人在饥荒的日子里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7.C 解析:C.“与前文种种伏笔相照应”错,吴先生只被提醒,是因为学务委员想到更重要的事情,吴先生最
终被罚俸;提出补发薪水,与前文扣发三块钱薪水的情节呼应,前文有铺垫,并没有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8.①人物形象上,能突出吴先生的穷困卑微、软弱拘谨和学务委员的傲慢鄙夷、虚伪贪婪。②情节发展上,交待
了吴先生教职来之不易及薪资状况,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③叙述节奏上,在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之时,插入吴
先生求职的情节,使小说叙述节奏舒缓,行文摇曳多姿。(每点 2分,答出两点即可)
9. ①选择乡村教师、村中儿童等平凡小人物揭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小见大,委婉含蓄。②小说没
有设置激烈的情节冲突,叙述了学务委员与吴先生日常的对话,描写了吴先生的心理,其中蕴藏了矛盾冲突并揭示
了复杂的人性。③小说叙述语言客观、克制,语调冷静、平和,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但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吴先生
和学务委员的同情怜悯、批判讽刺等丰富情感,作者在讽刺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
度,从而使其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每点 2分)
10. CEG 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句意:若能向上看清
事物的本源,向下通晓事物的流变,至圣者懂得该学些什么,哪里还会有什么不吉祥的事情呢?
11. B 解析:B.“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中的“去”意思是“距离”。C.“故其称物芳”中的“称”
意思是“用……作比喻,用……称呼”。D.妻子,现代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中国
古时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多以“拙荆”“内人”来称呼,那时的“妻子”是“妻子儿女”的意思。
12. B 解析:B.“君王必须以地位卑下的百姓为根本,百姓是君王之所以存在、显贵的根本依据”错,颜斶主
要论述的是君与臣、王与士的关系,而非君与民。
13. (1)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译出大意 1 分,关键词“与”“慕势”“趋士”各 1 分)
(2)君子怎么能侮慢呢,我是自找不痛快呀!(译出大意 1 分,关键词“焉”“侮”“自取病”各 1 分)
14. “斶前”是齐宣王的直言下令,这种命令语气可见齐宣王的位尊使下的骄横。(2 分)颜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
针锋相对命令“王前”的话语,则令人震惊,可见颜斶的不慕权势、不阿谀奉承的气节。(3分)
【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
人君,颜斶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这样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
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生气地变了脸色说:“王尊贵,
{#{QQABLYAAggAAAIIAAAgCAQHYCkMQkBAACYgGxFAMsAAAwRNABAA=}#}
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说:“有这种说法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
齐国,下令说:‘有人敢在距离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
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竟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说:“大王拥有千乘国家的土地,天下的士人、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心为大王服务。现在士人中那些高
尚的人,也就被称作匹夫,只能徒步行走居住在乡间而已;那些更低下的,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
士人的卑贱呀,也真是够可以了。”颜斶回答说:“不对。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耻,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
学习为愧疚。因此能够成就他的道德并在后世传扬功名,尧、舜、禹、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若能向上看清事
物的本源,向下通晓事物的流变,至圣者懂得该学些什么,哪里还会有什么不吉祥的事情呢?老子说:‘即使贵,
也一定以贱为根本;即使高,也一定以低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不谷,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
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诸侯君王用这些称呼自称,难道不是谦居于别人之下,把士人看得很尊贵的做法吗?”宣王
说:“唉!君子怎么能侮慢呢,我是自找不痛快呀!到现在(我才)听到了君子的高论,才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
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收下我做学生。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吃饭将以上等食物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
您使用,妻子儿女都穿着华丽的服装。”颜斶辞谢要离开,说:“玉生在山中,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不是经过
雕琢就不宝贵了,而是那璞玉不再保持完整的原貌了。士人生在偏僻乡野,经过推举选拔就享有禄位了,不是享有
禄位就不尊贵显达了,而是他的身体和精神不再完整独立。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
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阐述主要
的意见已经很详尽了,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于是颜斶拜了两次辞谢离去。
15. B 解析:B.“大雪纷飞中诗人登上城楼远眺”错,“霁”指雨后或雪后天色放晴。
16. ①比喻:将积雪比作“玉”“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积雪的颜色和雪景的朦胧之美。②用典:“夏禹坛”“西
施浦”运用典故,既点明欣赏雪景的地点,又使诗歌含蓄典雅。③借景抒情:夏禹坛前仍堆着白玉一般的积雪,西
施浦好像仍飘着一层轻纱,既表达了诗人对江城雪景的赞赏,又表达了对古人的怀念之情及含蓄深沉的人生况味。
(每点 2 分,其中手法 1分,分析 1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2 分)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2 分)
(3)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2 分)
18. 第一处比喻:①构成:将“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比喻成“回音壁”。②表达效果:渲染了商家将价格与效果
挂钩的宣传行为,生动贴切。第二处比喻:①构成:将“焦虑与压力”比作“魔咒”。②表达效果:强调了焦虑与
压力之大,形象鲜明。(4 分)
19. A:轻描淡写 B:一掷千金(每空 1分,所填成语符合语境即可)
20. ②句修改为:精神气质与“价值观整形”其实更能给人的面貌带来由内而外、焕然一新的改变
⑤句修改为:从根源上解除外界焦虑与压力催生的“魔咒”(每点 2 分)
21. 甲:就能迅速收获美貌
乙:可能带来短时极佳的效果 (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2. 抓住“医美乱象”的症结,需要追责那些无良机构对容貌焦虑的过度渲染,还要追责他们在手术台上的违规操
作,更要注重时常促进大众斟酌反思社会对个体外形的评判标准。(4分)
23.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三元作文题,材料比较简单,重点就是理解“阅己”“越己”“悦己”这三个关键词的含
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阅己(是“越己”的前提)→即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悟透自己,明确自己的特点、长
处、人生定信和价值等。越己(是“悦己”的前提)→即不断地成长,重塑自我,精进自我,拓展人生的可能性,
最终超越自我。悦己→即欣赏自己,不为外物所累,而向内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不卑不亢,以从容乐观的心态看待
人生的得失。由此可知,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写作时可以从三者的关系出发强调“阅己”“越己”的重要性,
也可以三者都强调。参考立意:阅已才能越己,越己才能悦己;人生三重境界:阅己,越己,悦己。
{#{QQABLYAAggAAAIIAAAgCAQHYCkMQkBAACYgGxFAMsAAAwRNABAA=}#}绝密★启用前
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
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数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
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因为所谓“比兴”与如何表现情感才
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
中国文学(包括诗与散文)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
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
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诗品》
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
“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
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
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
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
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
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小雅·鹅鸣》之诗,全用
比体,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司空图
《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这
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
与客规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诗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从而成为百代不祧之祖。明代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