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1 12:24:07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代化叙事之外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现代化叙事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中国现代化
的历史成为显学。学术界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关联起来,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人的
现代化、制度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入手,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
邯郸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架。而乡村现代化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从
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是接受“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探寻中国“现代性”,以及讨论“新乡土中
高一语文 国”和“新乡土文学”的前提。
只有在乡土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学才会有新发现和新书写。
我们可以把因现代化冲击产生的乡土文学纳入现代化叙事中,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生
班级 姓名
变化的“新乡土文学”则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叙事。“新乡土文学”承接了现代乡土文学的传统,
注意事项: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乡土文学的基础上,以巨大的热情关注和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中的“新乡土中国”,由此改写了乡土文学的历史。在历史维度上,“新乡土文学”在反思之中重述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了乡土历史,建立起现实和历史的关联性;在现实维度上,“新乡土文学”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人与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土地的命运,进入新时代后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书写新的山乡巨变;在价值维度上,“新乡土文学”
试卷上无效。
试图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冲突中,展现文化层面的乡土中国;在审美维度上,“新乡土文学”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广泛吸收和融合其他创作方法,在人物塑造、叙事方法和文本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在这一持续的历史过程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艺、五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创作和八十年代以来的“新乡土文学”,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条重要脉
正是由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 络。不同阶段的乡土文学既有断裂也有联系,而非简单的新旧因素的更替。只有在长时段中考
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 察,才能在乡土文学的参照下命名“新乡土文学”。作为现代化叙事的一部分,和现代乡土文学相
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现代乡土文学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贯穿 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乡土文学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变化和累积,具备了成为“新乡土文学”的条
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 件,其间蕴含了文学对乡土的再认识和对“新乡土”的新发现和新书写。可以说,文学为乡土中国
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的现代化叙事打开了辽阔的空间。以往的研究对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讨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 论显然有待深化,从这一角度出发,或可对乡土文学作出新的阐释和解读。
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区分了“乡 (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
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我们讨论乡土文学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无论是从社会 A.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是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现代化影响着乡土
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费孝通形象地叙述了这种 和乡土文学,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予以回应。
关系:“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 B.有关乡土文学讨论的乡土,作者基本认同是费孝通所指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它在人与
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便是人与土地的命运。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 土地的关系中呈现,也是乡土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乡土中 C.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
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 改变,维持乡村秩序的“礼”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D.“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它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既继承了中国历史、
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 社会、文化独特的脉络和特色,也受世界现代化历程和经验的影响。
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学”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 A.知识者和写作者对乡土中国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
代化道路。一方面,它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 有关。
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化叙事是一种关 B.作者引用费孝通对“乡土性”的精辟论述,是为了说明乡土中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于社会进步的想象或幻想,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支配。作为一种解释性图式,西方现代化理论有 C.因历史背景、政治功能等不同,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支配的现代化叙事只适用于西方社会。
其特有的历史背景、政治功能、意识形态诉求和文化意义,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实践是被排斥在现 D.本文逻辑思路清晰,论据充分,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高一语文 第1页(共8页) 高一语文 第2页(共8页)
{#{QQABRYKAggAgAoBAAQgCEQXqCEIQkBGAASgGwEAMoAAAQRNABA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买,大筐的土豆和白菜,五十斤一袋的面粉,老汉一个人拿不动。胡永州突然决定由少平帮助老
A.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二者关系密切,既互相印证又相互促进。 汉出去采买东西。对于工匠们来说,这是个轻松活,人人巴不得去干。但胡永州念少平是一个县
B.学术界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这使得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成为 的老乡,把这好差事交给了他。
显学。 ②少平就像被“提拔”了一样高兴。他现在每天只在工地上干半天活,另外半天就和做饭的
C.如果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学有新发现和新书写,那么就说明乡土中国已发生根本性 老汉一块到街上去采买东西:一天下来,感觉当然比过去轻松多了。
变化。 活路稍微一轻松,他突然渴望能看点什么书———算一算,他又很长时间没见书的面了。正月
D.若能深入探讨乡土文学和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系,就可以对乡土文学作出新的阐释和 里返回黄原到现在,他也没有去找田晓霞借书,因为他一直装个文盲,借回来书也没办法看。再
解读。 说,他口袋里空空如也,想专心干活积攒一点钱,好给家里和县城的妹妹寄,根本没心思想其他
4.下列选项,不适合阐述材料关于“新乡土文学”特点的一项是(3分) 的事。
A.陈忠实的《白鹿原》,呈现了一个自然村落的历史变化和伦理格局的动态变迁,在时代的变 就是现在,他也不能暴露他的“文盲”身份。正因为他是个只会卖力气的“文盲”,包工头才信
迁中给乡土注入了更具复杂性的历史内容。 任他,让他去干采购工作。要是胡永州知道他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又在他这里清闲得看起了书,
B.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农村工业化发展前景和困境,叙述的是农民 说不定马上会把他打发走。他舍不得离开9这个工程啊! 一天赚两块半工钱不说,现在还不用
转业和出国的状态,关注人与土地的命运。 像其他工匠一天顶到头地出死力。
C.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城乡选择问题上触及的牺牲精神、人道情怀以及人物刻画上的手 但读书的愿望一下子变得如此强烈,使他简直无法克制。他思谋:能不能找个办法既能读书
法,都以其新颖的特色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 又不让人发现呢
D.沈从文的《边城》描写了湘西世界纯净的自然和特有的风土人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方水 只有一个途径较为可靠,那就是他晚上能单独睡在一个地方。
土纯粹而又明净的自然美、人性美、风俗美。 主意终于有了。他准备和胡永州说一说,让包工头同意自己住在刚盖起的那一层楼房里。
5.请结合材料,辨析“新乡土文学”与“新乡土中国”之间的关系。(6分) 虽然那楼房还正在施工,新起的一层既没安门窗,更不可能生火,但现在天气已经转暖,可以凑
合,就是冷一些也不要紧,只要一个人住着能看书就行了。
胡永州并不反对他挪地方住———只要你小子不怕冷,就是愿意住在野场地里和我胡永州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不相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孙少平搬到没门窗的楼房后,才想起这里晚上没灯。他就在外出采购东西的时候,捎带着给
平凡的世界(节选) 自己买了一些蜡烛。
路遥 条件一具备,他就打算到晓霞那里去借几本书回来。
清明之前,天气转暖,大地差不多完全解冻。黄原河岸边的柳枝,已经萌生起招惹人的绿意。 ③过罢清明节,少平在一个星期六的傍晚,破例拿出牙具和香皂,偷偷到小南河里洗刷了一
周围山野里向阳的坡坂上,青草的嫩芽顶破潮润的地皮,准备出头露面了。 番,又换上自己的那身“礼服”,就满有精神地去地委找田晓霞。
在工艺厂的工地上,干活的人已经穿不住棉衣,一上工便脱下撂在了一边。现在,宿舍楼起 ④在地委田福军的办公室和晓霞相会后,她又高兴又抱怨地问他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来
了第一层;楼板安好后,开始砌第二层的屋墙。少平的工作是把浇过水的湿砖用手一块块往二层 找她。
上扔———这需要多么大的臂力和耐力啊! 这无疑是小工行里最苦的活;可是他应该干这活,因为 少平吞吞吐吐解释了半天。
他拿的是这一行的“高工资”。 一段时间没见晓霞,少平吃惊地发现她的个码似乎蹿高了一大截———他一时粗心,没有留意
①这工地站场监工的是包工头胡永州的一个侄子,他年龄不大,倒跟他叔叔学得有模有样, 她换了一双高跟鞋。
嘴里叼根黑棒卷烟,四处转悠着,从早到晚不离工地,指手画脚,吆吆喝喝。胡永州本人一般每天 两个人像往常那样,一块吃了晓霞从大灶上买回来的饭菜,接着热烈地议论了许多话题。
只来转一转,就不见了踪影———他同时包好几个工程,要四下里跑着指挥。晚上他是回这里来住 临走时,晓霞给他找了一本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她告诉他,这是她很喜欢的一本书,是
的。胡永州和他侄子分别住在工地旁厂房腾出来的闲窑里。紧挨着的是灶房。做饭的除过那个 前几年内部发行的;父亲买回来后,她看完就偷偷地占为己有了。
雇来的小女孩,还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汉,也是胡永州的亲戚;这老汉和胡永州的侄子住在了一 回到“新居”后,少平迫不及待地想读它。他点亮蜡烛,就躺在墙角麦秸草上的那一堆破被褥
孔窑里;那个小女孩晚上就单独在灶房里睡觉。其他工匠在这里吃完晚饭,就回到坡下那个垃圾 里,马上开始读这本小说。周围一片寂静,人们都已经沉沉地入睡了。带着凉意的晚风从洞开的
堆旁的窑洞里去了。 窗户中吹进来,摇曳着豆粒般的烛光。
工程大忙以后,需要的人也多了。胡永州陆续从东关大桥头又招回一些工匠;同时也打发走 孙少平一开始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那个被父母抛弃的小男孩的忧伤的童年,那个善良而
了几个干活不行的人。 屡遭厄运的莫蒙爷爷,那个凶残丑恶而又冥顽不化的阿洛斯古尔,以及美丽的长鹿母和古老而富
人手一多,一老一小两个做饭的就应付不过来。他们光做饭还可以,但那个老汉还兼管采 有传奇色彩的吉尔吉斯人的生活……这一切都使少平的心剧烈地颤动着。当最后那孩子一颗晶
高一语文 第3页(共8页) 高一语文 第4页(共8页)
{#{QQABRYKAggAgAoBAAQgCEQXqCEIQkBGAASgGwEAMoAAAQRNABAA=}#}
莹的心被现实中的丑恶所摧毁,像鱼一样永远地消失在冰冷的河水中之后,泪水已经模糊了他的 进贤举过者有赏,不新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宫无腐蠹之藏,
眼睛;他用哽咽的音调喃喃地念完了作者在最后所说的那些沉痛而感人肺腑的话…… 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武王曰:“善哉!”
这时,天已经微微地亮出了白色。他吹灭蜡烛,出了这个没安门窗的房子。 (节选自《说苑·政理》)
他站在院子里一堆乱七八糟的建筑材料上,肿胀的眼睛张望着依然在熟睡中的城市。各种 材料二:
建筑物模糊的轮廓隐匿在一片广漠的寂寥之中。他突然感到了一片荒凉的孤独,他希望天能快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
些大亮,太阳快快从古塔山后面露出少女般的笑脸,大街上重新挤满了人……他很想立刻能找到 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

田晓霞,和她说些什么。总之,他澎湃的心潮一时难以平静下来…… 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
(有删改) 思此,不敢纵逸。”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
A.文章开头描写清明之前天气转暖的景象,与后文孙少平为了读书搬到新盖的楼房中的情节 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
相照应。 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B.孙少平自己“口袋里空空如也”,却还要给“家里和县城的妹妹”寄钱,足见少平是一个家庭责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任感强且重情重义的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C.在胡永州心里,只要孙少平不怕冷,就是住在野场地里也和自己毫不相干,可见其对老乡毫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无情义的冷漠人性。 若安A天下B必须先正C其身D未有E身正F而影曲G上治H而下乱者。
D.文章结尾写孙少平“很想立刻能找到田晓霞,和她说些什么”,可见田晓霞是孙少平亲近的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也是他精神上的知音。 A.夺,掠夺,与《齐桓晋文之事》“勿夺其时”中的“夺”意思不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遇,对待,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遇”意思相同。
A.句子①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黄原地区以胡永州及其侄子为代表的富有的包工头的形象。 C.既,已经,与《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中的“既”意思不同。
B.句子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孙少平对自己获得采购这种好差事的愉悦心情。 D.弊,衰败、破败,与《六国论》“弊在赂秦”中的“弊”意思不同。
C.句子③写孙少平借书前去小南河“洗刷”的情节充满仪式感,体现出他对晓霞及书籍的重视。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句子④中“晓霞又高兴又抱怨”,高兴的是少平来找她,抱怨的是少平很长时间没来找她了。 A.材料一中太公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不会让百姓失业,不会耽误农时,不会加重赋税和
8.结合文本,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孙少平阅读《白轮船》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徭役的征敛,不会侵扰百姓。
B.材料一中武王的问题虽然不同,但太公的答案却是相通的,两个答案的核心都指向了爱惜
百姓,都只是在教导武王如何对待百姓。
9.日常学习中,不少同学抱怨诸多因素影响自己的学习。对此,你作为班长,拟召开以“劝学”为 C.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君主不能损害百姓来奉养自己,不能声色犬马尽情享乐,不能说不合
主题的班会,请结合文本,写出你的发言提纲。(6分) 情理的话,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众叛亲离。
D.材料二中魏征认为守成比创业更难,是因为创业是推翻混乱黑暗的统治,更易得到百姓拥
戴;而守成多因君主骄奢淫逸而失去民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 ”(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 ”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 ”曰: (2)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不新宫室以费财。(4分)
“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

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
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 14.材料一中,太公提到的“贤君治国”的禁忌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思”有很多相似之处,请
其劳苦为之悲。” 简要概括。(3分)
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 ”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
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
高一语文 第5页(共8页) 高一语文 第6页(共8页)
{#{QQABRYKAggAgAoBAAQgCEQXqCEIQkBGAASgGwEAMoAAAQRNABAA=}#}
(二)课内文言文知识检测(本题共3小题,6分) 主要人物的命运。其中有这样两句曲词:“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这两句曲词中涉
根据下列要求,完成15~17题。 及小说中的人物有贾宝玉、 、 。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1)选文中横线处应该填写的人名是 、 。(2分)
A.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2)“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暗示了人物命运,请结合原著,对“金玉良姻”“木石前盟”
B.河海不择细流/则牛羊何择

进行阐释。(4分)
C.王者不却众庶/李牧连却之 金玉良姻:
D.疏士而不用/谏太宗十
思疏
下列
木石前盟:
16. 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
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2分)
①邹人与楚人战,
四、语言文字运用( 分)
则王以为孰胜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8
与非常也 ④故今具道
所 以,冀君实或见 恕 也 ⑤欲辟土地,朝秦楚 ⑥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2~24题。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 纳 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 ⑦ 邯郸是“中国成语之都”,据不完全统计,与其有关的成语多达1500多条,这是国内任何一个 ⑧
A.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⑧ C.③④⑦⑧ D.②③⑥⑧ 城市无法 ① 的。有一个与邯郸直接相关的成语———邯郸学步,它源自《庄子·秋水》:
17.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 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里有两
例句:大王来何操 个关键问题:一,寿陵的少年为何要到邯郸学“步” 二,他学的到底是什么“步”

A.异乎三子者之撰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胡服骑射”之后,不仅邯郸获得了安定的政治环境,还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促进了商业
C.振之以威怒 D.终必不蒙见察 活动的发展,推动了娱乐文化繁荣的脚步,邯郸俨然已成为一座闻名遐迩的歌舞娱乐之城,燕国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寿陵的那位少年应当是受到了城市的吸引才来到邯郸的。与此同时,大量“三胡”牧民移居邯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19题。 城内,他们喜欢“跕屣”,这是一种洒脱、豪放的舞蹈形式,那位寿陵少年来到邯郸学习的“步”,就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①
是这种时尚流行的舞步。本打算学成以后,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但由于“跕屣”舞步技巧性强、
王安石
伊吕②两衰翁, 难度很大,他下的功夫又不够,所以 。于是,他不仅没有掌握新的舞蹈技能,还把自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②
。 “ ” 。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③。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己原有的走法也忘了 这就是 邯郸学步 典故的来历
【注】①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②伊吕:指伊尹与吕尚。 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伊尹,因辅佐汤王灭夏而成为商朝开国功臣;吕尚,即姜子牙,晚年辅佐武王灭商,封侯于齐。③风
虎云龙:这里是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3.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一生中前后遭际的变化。 A.什么! 都九点了,咱们得马上动身了。
B.上片写出二人虽然原是“钓叟”“耕佣”,但最后都建功立业,没有“老了英雄”。 B.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C.“兴王”句表明二人能从容地完成“兴王”大事,举重若轻,写出二人本领超凡、功高盖世。 C.甭说什么客气话了,有事儿就说吧。
D.诗词最后,作者认为自己所推行的变法也是千载流传、无人可比的大业。 D.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19.人生际遇不同,抒发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所表达感情的不同。
( )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6分
不得改变原意
。(3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五、写作(60分)
(1)颜渊曾评价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的顾虑,引导弟子发言时说的“ , ”两句便体现 去前,山东淄博因烧烤“出圈”,主打“人间烟火气”;半年前,哈尔滨因文化和旅游“出圈”,
了这一点。 彰显了当地的真诚与热情;一段时间前,山东菏泽,郭有才凭借翻唱《诺言》“出圈”,在展露才
(2)得民心者得天下,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 , ” 华的同时也吸引了一批网络主播去蹭流量;还有很多人在依靠“卖丑”“卖惨”“卖怪”,力求“出
两句表明人民力量的强大,君主应当谨慎对待。 圈”……
(3)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承载着游子的孤独,寄托着朋友的不舍,如“
, 有些“出圈”让人拍手叫好,有些“出圈”却引起了诸多议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 ”。
、《 。三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6分) 一篇文章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子命仙女们为贾宝玉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了小说中 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 第7页(共8页) 高一语文 第8页(共8页)
{#{QQABRYKAggAgAoBAAQgCEQXqCEIQkBGAASgGwEAMoAAAQRNABAA=}#}邯郸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 解析: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是“乡土性”,“如何认识和叙述
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2.A 解析:选项B,作者引用费孝通对“乡土性”的精辟论述,是为了论述“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
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一观点。选项C,根据原文第三段“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化叙事是一
种关于社会进步的想象或幻想,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支配”“现代化叙事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术界
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关联起来”这些内容来看,现代化叙事虽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支配,但却是在世
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选项D,没有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3.C 解析:选项A,根据原文第三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二者并不是“既互相印
证又相互促进”。选项B,因果不当。选项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或可对乡土文学作出新的阐释和解读”,
犯了或然当作必然的错误。
4.D 解析:不具备“新乡土文学”的特点。选项A,是历史维度的特点。选项B,是现实维度的特点。选项
C,是价值维度和审美维度的特点。选项D,不符合“新乡土文学”创作界定的时间,也不具备“新乡土文
学”的特点。
5.答案:①“新乡土文学”根植于“新乡土中国”。②“新乡土中国”为“新乡土文学”提供了发现和书写空间。
③“新乡土文学”关注和书写的是“新乡土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的变化。(每点2分,若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6.C 解析:原文“胡永州念少平是一个县的老乡,把这好差事交给了他”,可见胡永州对老乡不是毫无情义。
7.B 解析:不是比喻手法,是类比。
8.答案:①阅读前的急切:回到“新居”后,少平迫不及待地想读书。②阅读中的震撼和感动:阅读过程中,书
里的内容“使少平的心剧烈地颤动着”“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他用哽咽的音调喃喃地念完了作者在最后
所说的那些沉痛而感人肺腑的话”。③阅读后的难以平静:阅读完后,少平走出屋子,站在院子里的建筑材
料上,感想很多,“他澎湃的心潮一时难以平静下来”……(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满分。其
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9.答案:①物质条件不应成为影响学习的因素。孙少平住宿条件比较差,生活艰苦,但他仍旧没有放弃读书。
②学习氛围不能作为刻苦学习的障碍。孙少平的生活周围没有人读书,更没有学习的氛围,但他并未受到
影响。③强烈的主观愿望应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孙少平一有时间就渴望读书。④不怕吃苦的精神应该是
学习的强大助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10.BDG 解析:本句意思为“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的现
象,也没有上边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情况”。“若……必须……”构成假设关系复句,且“天下”作
“安”的宾语,故B处需断开;“正”为使动用法,其宾语为“其身”,故D处需断开;“未有”的宾语为“身正而
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且“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句式相同,故G处需断开。
11.C 解析:C项中两个“既”都是“已经”的意思。A项“勿夺其时”中的“夺”意思是“耽误”。B项两个“遇”
都是“对待”的意思。D项“弊在赂秦”中的“弊”意思是“弊端、弊病”。
12.B 解析: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涉及的范围较广,有对政策、官吏的要求,君主本身的自律和领导臣民的具
体做法等。
13.答案:(1)武王向太公问道:“治国的道理是怎样的呢 ”(于太公:介词结构后置;道:道理;若何:怎样。三
个点各1分,句意1分。)
高一语文答案 第 1页(共3页)
{#{QQABRYKAggAgAoBAAQgCEQXqCEIQkBGAASgGwEAMoAAAQRNABAA=}#}
(2)伤害百姓的人有惩罚,推荐贤人、揭发过错的人有赏赐,不翻新宫殿来浪费钱财。(罪:惩罚;贤:形容词作
名词,贤人;新:翻新,新建。三个点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②不能大兴土木。③不能容纳奸邪小人。④不能赏罚不明。(每点1分,
答对其中三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向太公问道:“治国的道理是怎样的呢 ”太公回答:“治国的根本道理,只有爱民罢了!”又问:“应当
怎样爱民呢 ”太公说:“执政要利于人民而不要损害他们,成就他们而不要破坏他们,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而不
要杀害他们,要给予人民实惠而不要掠夺他们,要使人民安乐而不使他们痛苦,要使人民喜悦而不使他们愤
怒,这就是治理国家的道理。让百姓达到合宜的道德(水平),爱护他们就可以了。人民失去职业,就是损害
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破坏了他们的生产;加重对人民征收赋税,就是掠夺他们的财富;多征敛徭役
让人民感觉疲惫,就是让他们受苦;使人民劳苦并且不断侵扰,就会使人民愤怒。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
人民,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兄弟那样,听闻他们挨饿受冻,就感到哀怜,见到他们受苦就会(为他们)
感到伤心。”
武王问太公道:“贤明的君主怎样治理国家 ”太公回答:“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政治平和,官员执法不苛
刻,赋税和其他征收非常有节制,国君供养自己的东西少,不因为个人的喜好去妨碍国家法理,不会赏赐没有
功劳的人,也不会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不会因个人喜欢就赏赐,也不会因为自己生气就诛杀,伤害百姓的人有
惩罚,推荐贤人、揭发过错的人有赏赐,不翻新宫殿来浪费钱财,也不修建游玩的台池来让百姓疲惫,不过分
雕饰镂刻来满足耳目的欲望,朝廷中没有藏匿像蛀虫一样的奸邪,国内没有流亡饿死的百姓,这就是贤明的
君主治理的国家。”武王说:“说得好!”
材料二: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让百姓存活。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
身,那就如同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

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的现象,也没有上边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情况。如果一味贪恋吃喝,沉

溺于音乐女色,想要得到的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
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有)放纵取乐、贪图安逸(的
想法)。”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说:“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 ”魏征对答说:“帝
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归顺他,这正
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却没有
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
15.A 解析:A项中两个“中”都是符合的意思。B项中第一个“择”同“释”,舍弃;第二个“择”为“区别”之
意。C项中第一个“却”的意思是“拒绝”;第二个“却”为使动用法,使……退却。D项中第一个“疏”的意
思是“疏远”;第二个“疏”的意思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
16.D 解析:②夫人:古义为那人;今义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③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程度副
词,十分,极。④所以:古义为名词,原因;今义为连词,表因果关系。⑥钩心斗角:古义为宫室结构精巧工
致;今义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⑧故事:古义为旧事;今义为真实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17.B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C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被动句。
18.D 解析:词的最后是赞扬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不是自己要建立
丰功伟业。
19.答案:①本词表达了作者感谢君王的知遇之恩,政治上锐意改革大展宏图的豪迈情怀。“若使当时身不
遇”表达了作者对君主的感恩之情,“兴王只在笑谈中”表明了作者锐意改革的豪迈之情,“谁与争功”表现
高一语文答案 第 2页(共3页)
{#{QQABRYKAggAgAoBAAQgCEQXqCEIQkBGAASgGwEAMoAAAQRNABAA=}#}
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②《桂枝香·金陵怀古》则表达了作者对王朝更替的感叹和对朝政、国
事的担忧。“悲恨相续”表现了对王朝更替的遗恨感叹,“谩嗟荣辱”句提醒统治者吸取教训,“至今商女”
句借用典故表达了对朝政和国事的担忧。(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0.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示例一: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示例二: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示例三: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示例四: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每空1分。其他答案若符合语境,亦可得分)
21.答案:(1)薛宝钗 林黛玉(每空1分)
(2)金玉良姻:宝钗有个金锁,宝玉有块美玉,所以,世人都认为他们二人十分般配,故有金玉良姻的说法。
(2分,意思对即可)
木石前盟:“木”指林黛玉,“石”指贾宝玉,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对绛珠仙
草有灌溉之恩,转世时绛珠仙草想要用眼泪酬报神瑛侍者的恩情,两人前世有约,故有“木石前盟”的
说法。(2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①相提并论 ②功亏一篑(每空1分。若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酌情给分。)
23.D 解析:选项D和原文中的“什么”均表示疑问(询问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选项A表示惊
讶。选项B任指。选项C指示不肯定的事物或人。
24.答案:“胡服骑射”之后,邯郸不仅获得了安定的政治环境,还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这促进了商业活动
的发展,加快了娱乐文化繁荣的脚步。(每处1分)
解析:第一处语序不当,将“不仅”调至“邯郸”后;第二处成分残缺,在“促进”前加“这”;第三处动宾搭配不
当,将“推动”改成“加快”或者删去“的脚步”。
25.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集中了最近比较火的“出圈”现象,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文旅,再到菏泽南
站郭有才爆火,每一次“出圈”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或是主打人间烟火气,或是凭借真诚热情,或是依靠自
己的才华。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出圈”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思考“出圈”的规则、底线,“出圈”但不能
出格。本材料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时事,还要全面思考“出圈”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与
评价。
高一语文答案 第 3页(共3页)
{#{QQABRYKAggAgAoBAAQgCEQXqCEIQkBGAASgGwEAMoAAAQR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