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1 22: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桂花雨》教案
目录
《桂花雨》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1
二、学情分析 2
三、教学方法 3
四、教学目标 3
五、教学重点 4
六、教学难点 4
七、教学准备 4
八、教学过程 4
(一)导入新课 4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5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7
(四)拓展延伸 11
(五)布置作业 12
九、教学反思 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述
《桂花雨》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同名散文。这篇课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全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通过描述桂花盛开的景象、摇桂花的乐趣以及桂花在生活中的用途,展现了桂花与作者情感世界的紧密联系。
(二)教材结构
《桂花雨》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课文开头直接点明桂花盛开的时节——中秋节前后,以及桂花迷人的香气。通过“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描述,生动展现了桂花香气的浓郁和无处不在。
主体部分:
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以及桂花盛开时给家庭带来的欢乐。
着重叙述了“摇桂花”这一有趣的活动,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再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摇桂花的乐趣和童年的快乐。
介绍了桂花的用途,如泡茶、做糕饼等,展现了桂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结尾部分:通过对比杭州的桂花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桂花的深厚感情。同时,以“摇花乐”和“桂花雨”为结尾,再次强调了桂花与作者童年快乐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材特点
情感真挚:全文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弥漫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的生活场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回忆的世界。
语言优美:课文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将桂花的形态、香气以及带给人们的感受描绘得栩栩如生。
结构清晰:全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贯穿始终。通过回忆、叙述和对比等手法,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桂花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育意义:课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桂花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感恩之心。
(四)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桂花的形象特点。同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分享与亲人、朋友之间的美好回忆。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课文的主题思想。
拓展阅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桂花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文化资料,如琦君的其他作品、描写桂花的诗词等。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桂花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在进行《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教学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基础。一般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由于年龄、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情感体验上可能存在差异。
(二)学习难点预测
情感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作者通过桂花雨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细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感悟。
文本解读:由于课文的语言较为优美,运用了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可能在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上存在一定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这些修辞手法。
背景知识:学生可能对桂花以及桂花糕等文化背景了解不足,这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
(三)学习兴趣与动机
学生对《桂花雨》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课文内容的吸引力、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个人兴趣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策略与习惯
学生在阅读《桂花雨》这篇课文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和习惯。一些学生可能喜欢独立思考,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内容;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喜欢与他人讨论,通过交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习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复习、独立思考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时可能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并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习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一)情境导入法:
通过展示桂花的图片或视频,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喜欢桂花吗?你们知道桂花雨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朗读感悟法: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浸”、“摇”等,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三)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中的某个问题或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例如,可以讨论“为什么作者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多媒体辅助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花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播放桂花飘落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桂花雨的美丽和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五、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花雨的美丽和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六、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并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七、教学准备
桂花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文录音或多媒体课件。
生字新词卡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你们能说出几种花的名字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种特别的花——桂花。你们见过桂花吗?知道它的样子和香气吗?”
2. 展示图片,直观感知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桂花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桂花的形态、颜色以及它所在的环境。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桂花是什么颜色的?它生长在哪里?你们能闻到它的香气吗?”
3. 聆听描述,感受魅力
教师简单描述桂花的特性:“桂花,通常在中秋时节盛开,它的花朵小而密集,一簇簇地挂在树枝上,像星星点点的金子。它的香气浓郁而持久,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每当我们走进桂花树旁,都会被它那独特的香气所吸引。”
4. 引出课题,揭示主题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桂花的,题目是《桂花雨》。你们猜一猜,为什么课文会叫这个名字呢?是不是因为桂花盛开时,花瓣会像雨滴一样落下来呢?”
教师板书课题:《桂花雨》,并引导学生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桂花雨》这一课。首先,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先标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认真阅读,不走过场。
2. 检查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生读错或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要及时纠正并解释其意思,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师可以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和记忆。
3. 朗读指导,纠正发音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发音和停顿。
对于朗读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出并示范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语气、语速和语调变化,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步骤一:自由讨论,分享初感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和印象。
学生可以简单描述课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场景或情感,不需要过于详细。
步骤二:指导概括,提炼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尝试用一两句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课文围绕什么主题展开?作者通过哪些事件或场景来表达这一主题?”
步骤三:全班交流,分享概括
请几位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概括,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步骤四:明确大意,总结提升
在学生充分讨论和分享的基础上,教师明确课文的大意:“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美好记忆,通过摇桂花这一行为体验到了无尽的乐趣,并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教师可以进一步强调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步骤五:情感引导,深入体验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记忆和与亲人共度的美好时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共鸣。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亲人或家乡相关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5. 梳理结构,明确层次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明确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层次。
可以让学生尝试给课文分段,并说明分段的依据和理由。例如:“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作者最喜欢桂花;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摇桂花;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作者对桂花和家乡的思念。”
6. 思考问题,引发探究
教师提出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例如:“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了对故乡怎样的情感?”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7. 情感铺垫,营造氛围
教师可以用轻柔的语调再次朗读课文的部分段落,营造出一种温馨、怀念的氛围。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为后续的情感体验做好准备。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1)导入
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桂花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引导学生简要回顾课文的大意。
(2)分段朗读与概括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一段,教师指导发音和语调。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出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桂花盛开的情景和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第二段(第3-6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停顿。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出本段主要描述了作者童年时摇桂花的乐趣和桂花雨的美景。
第三段(第7-8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三段,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出本段主要表达了作者离开家乡后对桂花和故乡的深深思念。
(3)深入理解与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这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桂花雨》这篇课文的?”
讨论每段在整篇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
(4)总结提升
总结分段朗读和概括的结果,强调每段在课文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理解《桂花雨》这篇课文是通过描述桂花、摇桂花和思念桂花这三个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并尝试用文字表达出来。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导入
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桂花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提问:“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桂花吗?”
(2) 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速、语调以及情感投入。
(3)思考并讨论
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答案,并总结归纳为“桂花不与繁花斗艳,香气迷人”。
提问:“你们能找出描写桂花香气的句子吗?”学生找出句子后,共同讨论这些句子如何表现出桂花香气的特点。
(4)赏析句子
重点赏析描写桂花香气的句子,如“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提问:“‘浸’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浸”字所表达的桂花香气浓郁、无处不在的特点。
提问:“你们还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香气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舒适。
类似地,对其他描写桂花香气的句子进行赏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练习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建议。
(6)总结提升
总结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强调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香气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桂花在作者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3.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第三至五自然段的学习。
提问:摇桂花在作者的记忆中是怎样的一个活动?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全班齐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摇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3)深入理解,分析文本
提问并讨论:摇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抱桂花树、摇桂花、用桂花泡茶、做糕饼等。)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作者摇桂花时情景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示例句子:“我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分析:这句话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和桂花的香气四溢。
C.小组讨论:如何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朗读指导,情感表达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语音、语调、停顿和重音,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尝试传达出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分组展示朗读,教师点评并给出改进建议。
(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提问:除了摇桂花,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桂花相关的活动或习俗?
分享与桂花相关的故事或经验,加深学生对桂花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4、学习第六至八自然段
(1)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第六至八自然段的学习。
提问:我们之前学习了摇桂花的快乐,那么桂花除了摇下来欣赏香气,还有什么用处呢?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全班齐读第六至八自然段,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母亲是如何用桂花做糕饼的?作者为什么对桂花糕情有独钟?
(3)深入理解,分析文本
提问并讨论:母亲是如何用桂花做糕饼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母亲将桂花收集起来,晒干后保存。
制作糕饼时,将桂花与面粉、糖等原料混合。
经过烘焙,制成香甜可口的桂花糕。
提问并讨论:作者为什么对桂花糕情有独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桂花糕香甜可口,是作者童年时美好的回忆。
桂花糕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当吃到桂花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做桂花糕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示例句子:“母亲每年都做糕饼,不是蒸年糕,就是做桂花卤和胭脂藕。我对于桂花卤的做法,到现在还没有十分明白,只知道桂花卤要和糙米粉一起做,吃了糕饼,齿颊留香,内心也觉得芬芳。”
分析:这句话通过描述母亲制作桂花糕的过程和作者对桂花糕味道的感受,体现了母亲的辛劳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小组讨论:如何体会母亲的辛劳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朗读指导,情感表达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语音、语调、停顿和重音,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尝试传达出作者对桂花糕的喜爱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分组展示朗读,教师点评并给出改进建议。
(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提问:你们有没有类似的食物,寄托着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分享给大家。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与情感的联系,加深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理解。
(四)拓展延伸
1、想象说话
(1)目标: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表达对桂花雨的独特感受。
(2)活动步骤:
情境设定:
教师首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桂花飘落的场景,将学生带入一个桂花纷飞的画面中。
接着,教师提问:“如果你也站在桂花树下,看到桂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你会怎么做?有什么感受?”
个人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想象自己身处桂花雨中的情景。
学生可以闭上眼睛,用几分钟的时间想象并感受桂花飘落的画面。
分享交流: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分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具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象,如“我仿佛闻到了桂花的香气,我伸出手去触摸那些飘落的桂花花瓣……”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补充或引导,使画面更加生动。
2、小组讨论
(1)目标:
拓展学生对桂花用途的了解。
增进学生对桂花文化的了解。
(2)活动步骤:
分组: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讨论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觉得桂花还有哪些用途?”
学生可以讨论桂花在食品、饮品、香料等方面的用途,也可以分享自己知道的桂花相关产品。
第二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与桂花有关的故事或诗词?”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知道的关于桂花的故事或诗词,也可以讨论这些故事或诗词背后的文化意义。
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教师可以巡视各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分享展示: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分享时,可以用PPT、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
教师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桂花在生活中的多样用途和桂花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与桂花相关的知识,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背诵课文自己喜欢的部分。
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学生需选择一种植物或动物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的过程和发现。
观察日记可以包括观察对象的描述、生长习性、行为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述自己的观察感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九、教学反思
在教授《桂花雨》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教学反思,以评估教学效果和寻找可能的改进点。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围绕《桂花雨》这篇课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花雨带来的美好与快乐,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时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于作者通过桂花雨寄托的故乡思念之情,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与我在教学中的引导不够到位有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不够充分,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学生的反馈与互动
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我也认真倾听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时存在困难,可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找到了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