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学设计
课 题 原子的结构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动画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内容开始以微观世界为主,学生没有微观概念,学起来较吃力,所以主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人事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设计理念 建议从技术融合创新的思路上表达,描述整节课中期望利用何种技术,在教学教研、课堂应用、学生评价、有效反馈等哪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利用希沃平台观看动画视频,实验,以及作业通过竞赛形势练习。
学情分析 本学年我校初三共有四个班,配备了两名化学老师。初三(4)班基础相比较而言较好,并且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对化学有比较高的期待心理,同时计算能力,理解能力也有相应的发展,为初三化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基础薄弱的情况,因此要严抓管理,因材施教,让同学们各取所需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构建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4.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 ?
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
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
反应中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呢?当原子失去电子
后,就会带上电荷变成离子。离子有什么特点?离子间是如何构成物质的?
学生:认真听讲并思考。
探究新知
【讲解】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
才揭开了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讲解】
1.汤姆森的西瓜模型。
2.卢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实验。
1911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称之为 α 粒子的微粒(带两个单位正电
荷)轰击金箔时,发现绝大多数 α 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
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 α 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 α 粒
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提问】为什么绝大多数的 α 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
弹回来?
学生:对卢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实验进行思考和讨论。
【讲解】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
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
学生:认真听讲。
【提问】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里的技术应用的教研与技术融合的目的是否达到。如:“采用展示 石拱桥的图片导课”,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中观察几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引出问题核外电子绕核怎样运动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讲解】(可借助动画)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
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目等于
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提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学生:阅读教材 P53 最后一段并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过渡】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
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很大”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
子又是怎样排布在原子核外的呢?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过渡】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
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有多个电子的
原子,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认真听讲并思考。
【讲解】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常在
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经常出现的
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
六、七层,即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的。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距离:由近→远
能量高低:由低→高
【提问】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涵义?
【讲解】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硫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
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提问】观察课本 P54 图 3—12,你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
【总结】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 8 个电子(氦有 2 个),是一种相对稳
定结构,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少于 4 个电子,在化学反
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电子
数越少越易失,金属的化学性质越活泼;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多于 4 个电子,
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电子数越多越易得,
非金属的化学性质越活泼。
【归纳】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是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的技术应用是否合理。同样需要考虑到技术应用是否能满足教学、是否能创新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学生学情等一些列问题。 通过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微观模型。 帮助学生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找出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板书设计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分层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4.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反思 反思请多反思教学重难点用技术环境展示是否得到了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是否符合预期、学生互动是否满足效果、技术应用是否得到创新等问题。 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在课堂上通过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论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解决“原子构成”问题中,采用了设想、讨论交流、动画启示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