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学科
课 题 《观察物体(一)》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毛绒玩具、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例1 展示了四名学生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玩偶的情境图,并在情境图下面给出了从这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从熊猫前面、后面看到的图形会有较大差别,学生很容易辨认;但从左、右两个侧面看到的图形却基本相同,只是脸、胳膊等的朝向不同,学生辨别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在一年级认识左、右时,只要求以“自我”的方向为参照点辨认左、右,对与自己方向相反的人或物为参照点辨认左、右不作要求)。因此,教材在熊猫的一只耳朵上戴上了一个蝴蝶结作为“标志性标志”,利用这一形象特征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区分左、右两个侧面的学生看到的形状。通过例1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进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设计理念 建议从技术融合创新的思路上表达,描述整节课中期望利用何种技术,在教学教研、课堂应用、学生评价、有效反馈等哪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也与新课标提出的“做中学”是一致的。学生要能正确判断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或几何体所看到的图形,则需要根据人物与观察对象间的相对位置进行空间想象、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活动。所以教学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可观察的素材(实物或几何体),在选择观察的物体时,一要选择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二要物体的大小适当;三是如果图形相同只是方向不同的两个面,要注意在这两个面上作出明显的记号(如熊猫头上的蝴蝶结)。 注重观察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直接观察经验和间接观察经验的关系,如,先对身边熟悉的物体、几何体直接观察,逐步过渡到不熟悉的物体进行观察,通过提取已有的经验,通过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作出判断。也要处理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借助语言、动作等方式,实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达到发展空间观念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方面内容: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一个简单物时看到的图形,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类似于三视图的位置) 观察一个简的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 “三视图”是观测者从三个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平面图形。将人的视线规定为平行投影线,然后正对着物体看过去,将所见物体的轮廓用正投影法绘制出来,该形称为视图。三视图就是主视图(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侧视图) 的总称。几何中“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以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或同一几何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锥体和球壳等立体图形,并能辨别这些物体的特征;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能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并能运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在头脑中建立平面和立体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想象,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特征;通过归纳、类比等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简单物体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各种不同物体,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并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物体的表象。教师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如果学生知道,请一名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地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 师: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各不相同。 师:是啊,角度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里的技术应用的教研与技术融合的目的是否达到。如:“采用展示 石拱桥的图片导课”,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中观察几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状态,初步感受新知识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 自主探究 师:(出示熊猫玩具)这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喜欢吗 师:现在老师把熊猫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站在熊猫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 学生举手到前面来,按位置站好。 师: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前面,有黑眼圈,黑鼻子,四肢也是黑的,肚子是白的。 生2: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后面,有黑尾巴,白色的背上有一圈黑色的毛。 生3: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 生4: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 师:他们说的你能听明白吗 老师想知道,这左边和右边有没有明显的区别呀 生: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熊猫的左面还是右面 生:我们可以把大熊猫的左耳上系一个蝴蝶结,这样在左面的同学就能看到蝴蝶结,而右面的同学是看不到蝴蝶结的。 师:说得真棒!拿出你准备的玩具在小组里观察,看看你们的观察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观察结果。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这幅图中的图片是谁看到的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做一做”图片) 学生观察后,交流明确:梳马尾的小女孩儿看到的是车头在右边的第三幅图; 齐发的小女孩儿看到的是车头在左边的第一幅图; 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看到的是车头正面的第四幅图; 穿黄衣服的小男孩儿看到的是车尾部的第二幅图。 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观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的技术应用是否合理。同样需要考虑到技术应用是否能满足教学、是否能创新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学生学情等一些列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自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三 、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四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四、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观察的好孩子。大家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 如上思考,建议要充分考虑到“恰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技术”的问题。 通过总结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并巩固提升。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欣赏生活中通过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观察的好孩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自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1) 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 前面 后面 左面 右
教学反思 反思请多反思教学重难点用技术环境展示是否得到了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是否符合预期、学生互动是否满足效果、技术应用是否得到创新等问题。 本节课采用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在头脑中建立表象等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从生活经验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