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沟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演练测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距今约6000年的安徽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该遗址发掘出土玉器、边角料和玉料等1100余件、石器500余件,玉石器技术有切割、打磨、镂雕、钻孔、抛光等,其中玉龙(见如图)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这些玉石器( )
A.代表了世界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B.反映出不同区域文明的密切交流
C.标志着国家初始形态的基本具备
D.为研究中华文明提供了实物例证
2.西汉前期,作为地方乡官里吏的乡三老,孝悌、里正和里父老等多“有修行,能帅众为善”,协同有秩、啬夫等乡官征收赋税徭役、教化民众。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樊重“赀至巨万,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阎推为三老”的现象。有学者推算,东汉乡官里吏一般由有资产十万钱以上富人担任。这一变化( )
A.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
B.体现出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
C.易导致基层与中央政权的离心
D.折射出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
3.《北堂书钞》记载:“司空裴秀,以旧天下大图,用缣(细绢)八十匹,省视既难,事又不审,乃裁减为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备载名山都邑,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也。”这说明( )
A.国家的统一推动了制图学发展
B.政治局势影响士人的天下观
C.制图技术发展服务于国家治理
D.书写载体进步推动文化创新
4.表1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表1
记载 材料出处
“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 (元)《农桑辑要》
“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 《农书》
“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天工开物》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农政全书》
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缫丝
C.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5.明清时期,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官僚的介入,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虽然增强了其约束力量,却是乡约走向异化的开始”。乡约走向“异化”主要是指( )
A.尊祖聚族意义的消失
B.民间自治精神的偏离
C.家国一体特征的削弱
D.基层教化功能的剥离
从1861年至1910年,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74亿海关两增长到3.78亿海关两,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却重60%下降到45%左右。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中国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
C.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所放缓
D.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
7.鸦片战争结束后,在清政府看来,“自古驭夷,不外恩威信三者”,条约只是用以杜绝洋人窥伺、防止别生枝节的特殊手段,“中国现在之所以驾驭该夷者,全凭和约各条向其裁制,各省必须一律坚守,方可示诚信而期折服”。这体现了清政府( )
A.认识到了军事技术的落后
B.承袭传统的华夷观念
C.以条约方式处理对外关系
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
8.中华民国初年,上海中华实业团的章程指出:“泰西各国,若英、美、法、德,与东海日本小邦,莫不轫强于实业振兴之继。”孙中山也曾说:“今之美国,吾人知其为世界最富强之国也.然其所以致富强者,实业发达也。”这说明实业救国( )
A.目的在于救亡图存
B.意在与西方列强争利
C.有助于开启近代化
D.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9.1932年5月,京剧名家周信芳组织移风社,在青岛和天津演出《卧薪尝胆》等剧。自1937年10月起,移风社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长达4年,上演最多的是《明末遗恨》和《徽钦二帝》。这些演出旨在( )
A.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大力普及京剧国粹艺术
C.激励民众投身民族革命
D.创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
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 给思想紊乱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 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2. 中古前期,封臣率骑士作战的时间一般以40天为限。按封建法,如果服役期满,封臣就可以率军撤离战场。如果战争没有结束,而封臣因已服役期满要撤离战场,就必然导致战争失败。于是在12、13世纪,西欧诸国先后改纳盾牌钱,即封臣不再带领骑士为国王作战,而是将作战费用折算为物款向国王缴纳。这一转变( )
A. 强化了国王的征税权
B. 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 加速骑士阶层衰落
D. 直接提高军事战斗力
13.联合国于2007年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10月2日定为“国际非暴力日”,此举可能是为了纪念( )
A.卡德纳斯
B.甘地
C.札格鲁尔
D.桑地诺
14.“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此规定出自( )
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联合国宪章》
D.《九国公约》
15.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赫鲁晓夫回忆的是20世纪60年代( )
A.古巴导弹危机
B.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C.不结盟运动对美苏的冲击
D.美苏协调“和平演变”战略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下列不属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的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
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人在被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派总督进行统治,出现了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生产工具与技术取得进步,北非、埃及、多瑙河地区和行省的谷物生产十分发达,成为帝国的粮仓。在法国南部与莱茵河畔,兴起了一些冶金、纺织、陶器与玻璃制作中心。一批城市兴起,其中罗马是最大的都市,拥有120万人口。帝国商业交往兴盛,以大城市为中心,以若干市镇为据点,借助便利的水陆交通,形成了一个联系密切的地中海区域商业交换网。罗马的商人常常到波罗的海沿岸与北欧、东欧,用精美的工艺品换取皮毛与木材及琥珀,在非洲内陆用铁器、纺织品、玻璃换取黄金、象牙与香料。在中亚、印度乃至中国,则主要通过丝绸之路用金银来购买中国的丝绸、印度的宝石与香料等。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关于罗马与中国的外交联系,现在已知的只有非常零星的信息:根据中国的史料记录,公元166年,安敦皇帝(马可·奥勒留)派代表团来到中国,而在公元266年,一位名叫秦论的罗马商人抵达了皇帝孙权在南京的朝廷。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罗马帝国和中国的汉朝,古代世界这两个最伟大的帝国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几乎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摘编自【英】西蒙·普莱斯等著《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交流的特点,并简要说明研究早期文明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奏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技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一国的地位和影响,而且,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革命还是解构和整合国际关系,推动世界格局变迁的基本力量。在以前的国际关系史上,国际关系的演变一般都是通过战争手段来实现,如维也纳体系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就分别是一战和二战促进的。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格局转变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从科技催化经济、再以经济和军事对社会支撑作用的位移,经政治的途径而和平完成的。
——摘编自蔡长华《论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上述材料蕴含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从中提取一个恰当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强大的政权力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控制体系。新中国初期的城市社会组织体系的重构应该说是成功的,是从当时实际出发的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一种较为成功的选择,它有效地实现了部分的全面整合,在较短时间内构建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在强大的基层组织体系的保障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一个个动乱分裂的城市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城市。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改革开放给城市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建议。1994年,中国的“民工大潮”汹涌澎湃,大批农民工加入到城市的建设中。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摘编自李军、狄江华《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探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A A B A D C D D B C B A A B A
二、非选择题
17.(1)原因:罗马疆域不断扩大,控制着欧亚非众多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帝国境内生产工具与技术的进步;商业和城市发展;水陆交通的便利;私法发达;商人活动范围广;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
(2)特点: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限,基本是相互隔绝的。问题:论从史出;不过分解读史料,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罗马人在被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派总督进行统治”“北非、埃及、多瑙河地区和行省的谷物生产十分发达”“在法国南部与莱茵河畔,兴起了一些冶金、纺织、陶器与玻璃制作中心。一批城市兴起”可知,罗马疆域不断扩大,控制着欧亚非众多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根据“生产工具与技术取得进步”可知,生产工具与技术的进步;根据“帝国商业交往兴盛,以大城市为中心,以若干市镇为据点,借助便利的水陆交通,形成了一个联系密切的地中海区域商业交换网”可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水陆交通的便利;根据“罗马的商人常常到波罗的海沿岸与北欧、东欧”“在非洲内陆”“在中亚、印度乃至中国,则主要通过丝绸之路用金银来购买中国的丝绸、印度的宝石与香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可知,罗马私法发达,商人活动范围广,丝绸之路的沟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公元166年,安敦皇帝(马可·奥勒留)派代表团来到中国”“罗马商人抵达了皇帝孙权在南京的朝廷”“古代世界这两个最伟大的帝国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几乎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可知,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十分有限,基本是相互隔绝的。综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可知,研究早期文明交流时应注意论从史出,不过分解读史料,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
18.(1)特点:建立统一的体系;逐渐制度化;通过法律进行规范;流程分工明确。(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建立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缴回文书由军机处负责管理;建立惩戒制度。(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出于信息控制和保密的要求;官僚体系、监察制度的发展;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至隋唐(中国)。
特点:据材料“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可知,建立统一的体系;据材料“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可知,逐渐制度化;据材料“《唐六典》中规定”可知,通过法律进行规范;据材料“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可知,流程分工明确。
【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可得出建立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据材料“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等信息可得出由缴回文书军机处负责管理;根据材料“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可得出建立惩戒制度。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实行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加强对官僚体系的控制,加强君主专制;据材料“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可知,出于信息控制和保密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的发展还可以从官僚体系、监察制度的发展;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大一统国家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
19.【答案】论题:科技革命推动国际格局的演变。
阐释: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显著发展,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促进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从而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的调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美国、德国迅速崛起;英国、法国逐渐落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西欧的复兴、日本的再次崛起,使得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压倒性的技术和经济优势。苏联经济濒临崩溃并最终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历史机遇。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除欧盟外,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国际关系发生巨大调整,国际格局经历了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两极格局再到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演变进程。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根据材料“科技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一国的地位和影响,而且,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革命还是解构和整合国际关系,推动世界格局变迁的基本力量”,可拟定论题:科技革命推动国际格局的演变。其次,根据材料“在以前的国际关系史上,国际关系的演变一般都是通过战争手段来实现,如维也纳体系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就分别是一战和二战促进的。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格局转变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从科技催化经济、再以经济和军事对社会支撑作用的位移,经政治的途径而和平完成的”和世界近现代相关史实,可从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美国、德国迅速崛起;英国、法国逐渐落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西欧的复兴、日本的再次崛起,使得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压倒性的技术和经济优势。苏联经济濒临崩溃并最终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历史机遇。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除欧盟外,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等等。最后,概括总结即可,如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国际关系发生巨大调整,国际格局经历了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两极格局再到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演变进程。
20.【答案】(1)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权的社会基础,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拥护;提高了群众的建设热情;为以后城市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2)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发展由东部向西部推进;全国总体稳定快速发展。
时代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1世纪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 它有效地实现了部分的全面整合,在较短时间内构建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在强大的基层组织体系的保障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一个个动乱分裂的城市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城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可从奠定社会基础、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加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护与认同、提高群众建设热情和为城市管理提供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具体来说,主要是奠定了新中国政权的社会基础,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拥护;提高了群众的建设热情;为以后城市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根据“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年5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可知,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较高;根据“ 2001 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可知城市发展由东部向西部推进;由材料内容可知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城市不断发展,说明全国总体稳定快速发展。时代背景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进行总结,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1世纪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