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圆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这是一节种子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设计理念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且圆形物体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对圆并不陌生。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从研究直线图形到研究曲线图形,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因为研究曲线图形的思想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是有变化和提升的。基于此,本节课以前置作业为依托,引导学生通过摸圆、找圆、画圆、识圆、用圆等实践探索,使学习深度发生,让学生真正掌握圆的特征。
学情分析 圆的认识是学生的低年级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预设: 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师: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列举生活实例。 (1)多媒体展示: 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2)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
设计意图 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一)利用素材,尝试画圆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教师:如果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你会怎样画? 预设: (1)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 (2)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 (3)用三角尺; (4)用圆规 …… 2.运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2)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 (3)交流画圆方法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4)总结画圆的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设计意图 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展示几份学生用圆规画的圆。 提问:为什么都用圆规画圆,圆的大小都不同呢?这跟谁有关呢? 预设: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 2.自学教材,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概念。 (1)教师:想了解更多圆各部分的名称吗?请你打开课本,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学生看书自学。) (2)请将圆各部分名称标在自己画的那个圆上,标注圆心(O)、直径(d)、半径(r)。 (3)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同学画的圆,带着“为什么圆的大小不同、同学说的半径又是什么”等疑问,学生很好奇地自学教材内容,并在图上标注名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及时巩固了知识。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3.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以及圆心的作用 (1)想画一个比刚才更小的圆,应该怎么办? 想画一个更大的圆又该怎么办呢? 画一个大小相同的圆呢? (2)小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半径决定。)那圆的位置呢?(由圆心决定。)
设计意图 明确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初步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三)探索半径、直径关系 1.探究特征。 (1)画一画: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 (2)剪一剪:将三个圆剪下来。 (3)折一折: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一折。(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 2.探索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画直径和半径: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发现: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2)量一量:选择刚才画过的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分别画出半径和直径,并分别测量它们的长度。(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设计意图 明确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初步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使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本节课基于三个前置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摸圆、画圆、识圆、折圆进行探究活动。课堂伊始,出示盲盒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摸圆这一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圆是一种曲线图形;课中通过前置作业一的画圆,使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画圆使学生意识到不能画任意大小的圆,体会用圆规画圆的科学性和必要性;通过前置作业二的交点与折痕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发现圆的新特征,掌握同圆或等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最后用圆解释生活中的车轮、井盖现象,通过有趣的视频提升学生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合作交流及操作实践,使孩子们在合作中掌握知识,在交流中发展自我,同时在合作中,能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史料的引入,从宏观的角度丰富学生的认知领域,彰显出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就成了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满足,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时,有些枯燥无味,单纯的通过文字阅读认识圆的各部分,没有真正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没有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应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课中探究交流圆的新特征时,应使学生的多种方法得以呈现,对于学生的不同生成,要多对比、多评价。 在圆的对称轴这块应深入落实,区分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直径是一条线段;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语言不够精炼,不够数学化。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知识比自主阅读更深刻,多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强研究,勇于实践。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