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1 14:39:23

文档简介

承德市高中2023一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月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最有可能实践统一这幅蓝图的,是所谓的“七雄”,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

齐、楚、魏、燕、韩、赵六国加一个函谷关以西的秦国。此时的秦早已摈弃殉人等旧俗,但要与东
边的强国抗衡,还需要更为积极的变革。秦孝公即位后,听取了魏国人商鞅的建议,在宫室盛大

的栎阳城掀起了东周五百年间最风云激荡的变法。这次变法的核心,是以重典维护国家安全,进
行战备积果,又以奖励军功提供上升途径,激活国力。公元前350年,秦人从标阳迁都咸阳,商鞅

在此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商鞅方升,是商轶为统一度量衡所监制的标准量器,容积为202.15毫
升,是当时的一升。这件体量不大的青铜器,却成为古中国经济秩序奠基之途上的“重器”。

商鞅两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严明法度,推行郡县制,编订户口,是
一场覆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全方位改革,广泛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推动秦国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力壮大、全面强盛。同时代的战国诸雄,虽时有一些改革作为,但远不及
秦深彻变法的决心和格局。在这风云激荡的时代里,崭新的秦国立于关中,眼望广表的万里河

山,即将开启结束乱世、天下一统的征程。公元前328年,秦取上郡,拓地至陕北;公元前316

年,秦灭巴蜀,囊括四川盆地;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攻克了黄土高原最大的戎狄势力。秦国

就这样,以关中盆地为营,分别向北、西、南三个方向扩展战略纵深,随后剑锋东指,匡合天下。
连年的征战中,秦朝君臣早已认识到,东周列国之间在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是攻扦不息
的根源之一。度量衡、车轨、钱币、法律和文字,因为涉及行政、手工业、商业和社会治理等重要
领域,被迅速选定成为秦朝建立后需要统一的关健内容。
曾经的六国故地和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都曾经发现大量镶嵌秦诏版的铜权和铁权。权是称
量重量的秤砣。权上的诏版写道,皇帝并天下后,百姓安定,令丞相隗状、王绾规范度量衡。凡不
一致者,皆需统一。这道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也被模印或铭刻在官定的度器和量器上,流布天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仲春之月开始了他的东巡。此后八年间,他一度封祥,五次东巡。
他登峰山,攀泰山,上琅琊,经之罘,过东观,临碣石,至会稽,巡行之处皆刊石勒铭。
这七处石刻,由于风雨剥蚀,人事相侵,仅有琅琊、泰山二石尚存残块,《峰山刻石》存于摹刻
本。刻石文辞以李斯新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守
康定,利泽长久。秦要统治的是文字语言存在极大差异的四海八方,秦朝的文字改革使得汉宇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4-577B·承德市高中2023一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A项,“都有实现各国一统的综合实力”错误,原文是“最有可能”,而不是都有“综合实力”。
B项,“秦始皇命令李斯用新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错误,原文是“刻石文辞以李斯新改定的
小篆向关东宣示”,并没说秦始皇命令李斯用新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C项,“这些留存的
秦代行宫遗址很可能就是秦朝时期的‘碣石宫’,它们也是秦朝的国门”错误,原文是“石碑地
建筑群可能就是秦汉时的‘碣石宫”;秦朝的国门也不是留存的秦代行宫遗址,而是碣石)
2.B(“是因为各国攻扦不息的根源在于各国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错误,原文是“东周列国之
间在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是攻扦不息的根源之一”)
3.A(“为我们展现了秦国统一六国前后的文化差异”错误,应该是“为我们展现了秦国统一六国
后的历史文化”)
4.C(“秦诏版的铜权是秦国重要的容器”错误,由原文“权是称量重量的秤砣”可知,秦诏版的铜
权不是容器,而是量器)
5.①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商鞅的两次变法使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
革,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变法符合当时的形势。②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
秦国统一了度量衡、车轨、钱币、法律和文字,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对于建立统一的
封建集权制国家有着重要意义。③长城的连接和直道的修筑给刚刚建立统一王朝的秦国带
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的损耗,不利于百姓休养生息,不是“趋时适治”之举,在一定程度上加
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6.C(“看到冬季枯水期时长江水浑浊而鄱阳湖水清澈”错误,原文是说“却颠覆了我之前关于长
江水浑浊、鄱阳湖水清澈的认知一此刻,江湖交汇,鄱阳湖水浑浊而长江水清澈”)
7.B(“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分析有误,此处没有运用象征手法,应是拟人:另外“赞美了人
与自然的和谐”拔高了句子内涵,此处旨在赞美大自然的神奇)
8.①“相距那么远”是因为石钟山在宋朝时就已因苏东坡而出名:在历史上位置重要,属于“江湖
锁钥”之地。②“离得这么近”是因为很多文人留下了诗文遗墨,供后人品鉴;山上的众多建筑
和山下江水的诗情画意,让文人笔下的石钟山如在目前。(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5分;意
思答对即可)》
9.侧重点:①第一次游览在简单写景之后侧重于写历史上和石钟山相关的人、事。②第二次游
览在写了“江湖两色”景象后,侧重于叙写石钟山相关水域中的生物保护现状。(侧重点每点
1分,意思答对即可)
作用:①这样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两次游览过程,符合人们的认知,便于和读者沟通交流;
②两次游览各有侧重,能够让读者全方位地感受石钟山水的过去和现在,表现主题。(每点2
分,意思答对即可)
10.AEG[(原文标点)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
为哉!门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577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