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1 19: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我爱这土地》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型: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艾青的背景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土地的深深热爱。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词汇的深刻含义。
3、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分析,感受诗人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以及人民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新课导入】
(一)新课导入
先引导学生回忆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盼望》,总结诗中描绘的少年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再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我爱这土地》,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解读诗歌做准备。
【写作背景】
(一)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作者介绍】
(一)作者介绍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层次结构】
(一)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部分: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中心思想】
(一)中心思想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热爱祖国,珍惜祖国的美好未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热爱之情。
【全文分析】
(一)全文分析
(一)整体感知
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点拨】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作者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眷恋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让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做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着沉重的省略号。省略号中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物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喊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象征着诗人的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鸟”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鸟生与死 眷念土地
我爱这土地 对祖国深沉的爱
我对土地 爱得深沉
【课后反思】
(一)课后反思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只有真正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理解诗人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的深情时,技巧才能内化成感人的艺术魅力。教学本课,我注重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为此我强化了课文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读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投入朗读;二是强化意象意境的指导,让学生抓住意象,体会意境,感知作品的诗情。而这,正是阅读诗歌必须掌握的技巧。学习本文,学生基本上能够把握住方法,领会了主旨,也为后面的快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