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怀仁市大地学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在草稿纸、试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3.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玉温润玲珑,以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于世。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玉的本质坚利、质朴、温润,尤其温润(阴柔)是其主要特质。因此,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一致的。玉器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将玉和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称“君子如玉”。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在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常见的玉有“德”之论及“首德次符”“君子必佩玉”等言论,以及大量现代考古发现成组佩玉的情况,均完美地表达和说明了这些学说观点。古人本来就看重佩饰的象征意义,而戴上玉组佩饰“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经常听到佩玉之声,则“非辟之心无之入也”,正显示出玉德的教化作用。古人这样做,一方面是制度与礼节的约束,也就是礼仪制度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内心的追求。
玉器是历史进程、社会生活、文化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品类,至今,中国人爱玉、崇玉、佩玉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十分突出,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究其原因,借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柔中带刚之感,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因此,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蔡玉琴《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材料二:
刘勰《文心雕龙》历来被评为“体大思精”。对其与传统文化之关系问题,研究者历来多有关注。但是,从玉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者却是寥寥。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据统计,《文心雕龙》中和“玉”有关的词语有六十几处,所占篇幅约有三十五篇之多,超过总篇数的三分之二。于此我们论其如何以美玉论文德,以见其批评特色。
其一,刘勰常以美玉、圭璋为喻说明作者的“文德”。他以为有“德”者必有如美玉之“文”。刘勰亦曾多次用“圭璋”来比喻具有高贵品德的文人。如《风骨》中“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圭璋乃骋”,是说“文章之情辞朗丽而气体雅健者,则如持有圭璋美玉具备高贵品德的君子,乃可驰誉文坛也”(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刘勰以“圭璋”来对创作主体进行审美评价,同时也体现出对创作主体的审美期待。
其二,刘勰曾多次以“符采相济”表达文质兼美的“文德”理想。“符采”即玉的纹彩,这是《文心雕龙》评论的关键词之一。前辈学者将“符采”解释为“文质相副”虽有道理,但是刘勰“符采”似更偏重于“文质彬彬”之义。“文质相副”和“文质彬彬”都包含了文质相合的审美期待和体验,但“文质相副”似只就作品而言,而“文质彬彬”则更能体现刘勰对创作主体及文学作品的“兼善并美”的期许。
其三,刘勰还常以玉美喻作品“文德”及其生成问题。《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本是侧重于君子人格修养的基本要求,但后世也有人将它阐释为孔子的文艺理论思想之一。刘勰即是较早将其上升至文学层面者。他认为“君子之文”需要“雕琢”,“雕琢”本是治玉之术语,在《文心雕龙》中多被用到。如《情采》篇讲文章写作时,云“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可见“文质彬彬”是刘勰“君子之文”(文德)的最高审美理想。
其四,刘勰还常用“雕玉”“雕削”来喻文德的修饰问题。《宗经》篇更是直言作文如雕玉,云“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此处引扬雄《法言》所说“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由此可见,承载“君子之德”的“君子之文”应该有必要雕琢,这样才能成为经典而流传千载。刘勰引扬雄之“雕玉作器”之语来说明五经之文采,正体现了“德才”兼备的圣贤情怀。刘勰认为好的文章就像精美的玉器,不但有质感而且还有美感。他认为,雕琢不是雕削。如《隐秀》云:“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这里的“雕削”有刻意修饰而使文章色彩过分绚丽的意思,而此点是不符合刘勰“秀”美的观念的,他反对“为文造情”“淫丽而烦滥”。
总之,刘勰以玉论文既是传统玉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体现出传统玉文化对文章审美理论的影响,也是魏晋时期“以玉论文”思想的艺术表达。玉因为其温润的触感、美丽的光泽以及坚硬的质地等,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对玉的崇拜文化经历了从神灵到人格的发展过程,至刘勰被进一步运用到文学审美理论中。
(摘编自袁晓聪《〈文心雕龙)的以玉论文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一致,是由于玉的本质坚利、质朴、温润,特别是其具有温润的特性。
B.孔子首倡的“君子如玉”的学说,在春秋战国的文献及现代大量考古发现实物中得到完美印证。
C.虽然研究者多会关注刘勰《文心雕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但很少有人从玉文化的角度来考量。
D.刘勰以美玉论“文德”,这包括作者与作品两个方面的内容,“文质彬彬”是其文德的最高审美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传统玉文化,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古人有佩玉的习俗,这是古代礼仪制度的需要,也是古人对美好品德追求的表现。
C.中国人普遍爱玉、崇玉、佩玉,所以玉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文心雕龙》以玉论文德是它的批评特色,体现了传统玉文化对文艺理论的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君子如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礼记·儒行》:“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B.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C.《诗经·卫风·淇奥》:“有匪(通“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D.《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4分)
5.研究玉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鱼
欧阳明
天一亮,戚老爹砍来两张芭蕉叶,切碎后,撒进鱼池,边撒边说,吃吧,多吃点儿,最后一顿了,别怪我狠心,确实没法了。
这话是说给池子里的鱼听的。戚家寨的人,历来相信鱼能听懂人话。
池子里只有一条鱼了。其他的,在红军与敌人战斗前,煮来吃了。老百姓不忍心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要不是张政委拦着,戚老爹当时也把这条鱼给煮了。张政委说,这鱼是山子的,留着吧!
戚家寨的先祖们最初生活在北方,后为躲避战乱,一路南逃,最后选定了大山深处这片无人之地。他们就地取材,砌石成屋,开荒种粮,无奈山地瘠薄,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好在有股山泉从寨子流过,家家户户便凿石为池,养些鱼,补贴生计。因为缺粮,只能喂鱼芭蕉叶,慢慢地,鱼竟养成了吃芭蕉叶的习惯。芭蕉叶没粮食有营养,加之泉水太凉,鱼长得很慢,一条鱼长到两三斤,需要七八年时间。 鱼,为大家换来了盐、煤油等生活必需品,还让族人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荒。戚老爹早年害了一场大病,全靠几条鱼熬汤,才撑了过来。
鱼,救了很多族人的命,寨子里因此衍生出一种习俗,当一个孩子出生时,大人就会往池子里放养一条鱼。鱼和孩子一起成长,即便鱼死了,也不能吃,得像人一样好好将它安葬。这种鱼,被叫作“生命鱼”。寨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条和自己同龄的鱼。
山子的鱼,十九岁了。如今,鱼还在,人却没了。山子是前年秋天牺牲的,被敌人的炮弹炸得面目全非。 张政委说,山子为穷人打天下,是英雄。他为山子骄傲。
山子是戚老爹的独子,戚老爹对他的牺牲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寨子里像山子那样牺牲的,有二十一人,都不到二十岁。他们,都是寨子的骄傲! 想山子的时候,戚老爹就坐在池子边,看鱼游来游去,和它说话。他觉得,鱼身上有山子的魂,鱼在,山子就在。
戚老爹决心杀这条鱼,是为了小七子。 小七子在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卧床不起。红军转移时,把他留给戚老爹照顾。 红军一走,敌人便把寨子洗劫一空。那条鱼,当时在池子的石缝里没出来,才幸免于难。 戚老爹曾向张政委保证过,一定会让小七子生龙活虎地回到部队。 在戚老爹的照料下,小七子已能挂着拐慢慢走动了,可是天天只吃野菜,伤口愈合得太慢。
“ 老爹啊,这鱼不能吃。”戚老爹正准备捞鱼时,住在地窖的小七子,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他身后。
“鱼,生来就是让人吃的。”
“这不是鱼,是山子哥。”
“我答应张政委的事,就得做到!”
“不吃鱼我也会好起来。”
“那都等到猴年马月了。”戚老爹说着就动手,小七子一把抓住了网兜。
“山子是不是英雄?”戚老爹问。
“是!”
“ 他的鱼也应该是英雄!”戚老爹一把抢过网兜,伸进水里。 鱼有六七斤重了,游动起来很有力气,现在却很老实,一点儿也不挣扎,戚老爹毫不费力就捞了上来。
很快,屋顶升起了雾一样的炊烟。不久,浓浓的香味儿便从屋里飘散出来。坐在池子边的小七子闻着香味儿,盯着平静的池面,眼泪像山泉水一样,不停地流。鱼终于炖好了,戚老爹盛了一大碗,接着把小七子扶进屋里。
“吃吧,孩子。” 小七子像块木头,一动不动。 “ 吃了才能早点儿回到部队,替父母报仇。” 小七子的父母,几年前被敌人杀害了。 七子一脸悲戚,还是不动。
“吃了鱼,养好伤,去为老百姓打天下!山子要是知道了,会高兴的。孩子,快吃吧,都要凉了。”
看着戚老爹期盼的眼神,小七子缓慢地端起碗,轻轻地喝了一口。接着他跪在地上,冲戚老爹大叫了一声:“爹——”
这一声爹,叫得戚老爹两眼发热,视线模糊,看小七子,仿佛成了山子。
伤好后,小七子回到部队,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安排他在城里工作,他却主动要求回戚家寨。他要给戚老爹当儿子,给戚老爹养老送终。 可小七子却没见到戚老爹。戚老爹在送走他后的第三天就被敌人杀害了。贪生怕死、好吃懒做的张二棍,为了一块大洋,举报戚老爹窝藏红军。敌人把戚老爹绑在祠堂的大树上,用鞭子抽,放狼狗咬,戚老爹至死都没有说出半句小七子的去向。
为迎接英雄归来,乡亲们煮了一条大鱼。小七子一看到鱼就想起了戚老爹,想起了山子,感觉喉咙里像卡了根刺,分外难受。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吃鱼。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戚家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美丽,成了远近闻名的风景区。汤鲜味美的冷水鱼,引来众多好吃嘴,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一直没变的,是戚家寨喂养生命鱼的习俗。每天,都有土生土长的导游,向游客们讲述着寨子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戚老爹喂鱼时说“最后一顿了,别怪我狠心,确实没法了”,此处设置悬念,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张政委说“山子为穷人打天下,是英雄”,所以面对独子的牺牲,深信张政委的戚老爹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
C.戚老爹不仅献出了自己独子及其生命鱼,而且“至死都没有说出半句小七子的去向”,他为“打天下”奉献了所有。
D.小七子在戚老爹的照料下伤愈,回到部队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要回戚家寨,给戚老爹当儿子,表现了他的感恩之心。
7.关于文中戚家寨先祖及其养鱼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介绍戚家寨的来历以及其先祖的逃难经历,突出了戚家寨人对和平的热爱。
B.戚家寨有山泉水流过,家家户户因地制宜养鱼,这表现了戚家寨人的勤劳和智慧。
C.戚家寨人只能喂鱼芭蕉叶,这不同寻常的做法与开头写戚老爹喂鱼芭蕉叶相呼应。
D.戚家寨人利用泉水养鱼补贴生计,为后文冷水鱼为村民带来丰厚收入做了铺垫。
8.小七子面对山子的生命鱼,其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题目为“生命鱼”,主要写戚家寨生命鱼的故事,结尾却写到戚家寨如今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修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①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②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10.材料二第一处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烛之武出说A秦穆公B立谈之间C存郑D于将亡E不惟退秦师F而又得秦G置戍而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
C.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
D.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所写的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材料二中“得秦置戍而去”指的是材料一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一事。
C.材料二中“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指的是材料一中烛之武关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的分析。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中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局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材料二为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8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4分)
14.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二从秦国与郑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沧江:在作者家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破题,写诗人孤身一人在旅馆居住,没有良伴,只能静静凝思黯然神伤,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B.诗歌颔联融情于景、触景生情,寒灯、孤雁勾起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引发诗人的愁绪,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难眠图。
C.诗歌颈联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流露出的梦短情长的幽怨。
D.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美景幽思委实凄绝,诗歌感情至深,含蓄蕴藉,真切动人。
16.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而从曾皙的一个动节细节“ ”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的态度是“ , ”,这里也侧面看出他的谦逊。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 ?”和“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大海上漂浮着宝石般的玫瑰花,天上卷曲的云朵也被映衬成一抹胭脂,海的尽头是在疯狂吞噬一切的风暴......这幅“画作”,是一位毫无绘画基础的网友用软件生成的。目前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Al绘画网站和工具,简单输入几个关键词,十几秒后,就能得到一幅AI绘画。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_①_,进步的速度着实让人惊诧,而且从实验成果来看,AI绘画的水平不算低,有些甚至比新人画手更优秀。这也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和担心,既然AI绘画速度快、成本低、画质精美,那么它是否会替代人类绘画 是否会造成艺术的消亡
其实放眼各行各业,科技进步改变行业发展走向的案例,已经_②_。就像当年火车替代马车、机器替换掉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技术带来的冲击,一定会影响到一些人的饭碗。
不过,要说AI人工智能正在干掉绘画师,“统治”绘画行业,那无疑为时尚早。到目前为止,AI主要是运用于一些工作相对简单且重复度高的领域。绘画行业凝结着画师的思想和情感,一幅大师级的作品,往往是经过长期思考、沉淀和打磨的结果。所以,AI可以进行绘画,但它现在还远远无法取代个人,进行一种关于绘画的艺术和思想表达。担心AI绘画造成艺术的消亡,其实是_③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水稻从何而来 如果你在野外遇到一丛长相酷似水稻的“瘦弱”植物,可千万不要小瞧它,它很可能是水稻的祖先——野生稻。
野生稻在我国分布广泛,普通野生稻的植株就如同一丛杂草,稻穗上的籽粒较小,稻芒较长。为了避免被小动物采食,_①_。这种落粒习性虽然保证了野生稻的繁衍,却限制了它走上人类的餐桌。但有一些野生稻出现了基因突变,最终被人类“驯化”成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
让成熟的果实“老老实实”留在枝头,是植物被“驯化”的重要一步。如何让野生稻的籽粒在成熟之后不会立即脱落呢 这与一个特殊的结构有关,_②_。我们常说“瓜熟蒂落”,而离层这层特殊的细胞就是掌管果实与植物体连接和分离的关键部位。
果实发育时,离层细胞与茎干的其他细胞并没有很大区别;_③_,离层细胞的细胞壁就开始降解,细胞变成游离状态,果实就断开与母体的连接,开始新的“征程”。发生基因突变的野生稻,不能形成离层结构,籽粒成熟后,需要很大的拉力才能将其与母体分离。
21.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处“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晚场电影八点才开呢。 B.现在呢,跟过去大不同了。
C.这件事谁不知道呢 D.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据媒体报道,如今一些年轻人偏爱寺庙游。数据显示,2023年2月以来,预订寺庙相关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
材料二
《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淮南子·缪称训》:“怨人不如自怨, 求诸人不如求诸已。”
材料三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以上材料对我们新时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以“求神·求人·求己”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
1. B 2. C 3. C
4.①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②玉有审美价值,造型优美,色彩瑰丽;③玉有象征意义,象征美好、高洁、坚贞的精神品质;④玉文化底蕴丰富,玉器具有广博、精深、含蓄的文化特征;⑤玉可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答出任意4点即可)
5.①以玉器为载体,引领国人爱玉、崇玉、佩玉,继承和发扬以“君子如玉”等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研究玉文化在文艺理论中的运用机制及其价值,扩大玉文化的应用范围,发掘玉文化的普适价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曲解文意。“孔子首倡的‘君子如玉’的学说”错误,原文只是说“中国古代将玉和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称‘君子如玉’。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以及大量现代考古发现成组佩玉的情况,均完美地表达和说明了这些学说观点”,这表明“君子如玉”并不是孔子首倡,且印证的是“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C.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可知,“玉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是“借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柔中带刚之感,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诗经》里这句话,意思是“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这正符合材料一中“君子如玉”的观点。
A.以“金玉”为衬托,突出人应以“忠信”为宝贵的品格。
B.说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强调贫贱、忧愁等逆境都是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志气的条件,要正视人生的种种磨难与挫折,把它看作成功的试金石、助燃剂。
D.以“玉不琢,不成器”类比,强调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治国理政,都要以学习为先。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题范围主要在材料一的第一、二、四自然段。答题关键在于审清题意,也就是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玉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现实价值。
结合“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可知,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结合“中华玉温润玲珑,以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于世”可知,玉有审美价值,造型优美,色彩瑰丽;
结合“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知,玉有象征意义,象征美好、高洁、坚贞的精神品质;
结合“玉器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可知, 玉文化底蕴丰富,玉器具有广博、精深、含蓄的文化特征;
结合“借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柔中带刚之感,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可知,玉可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谈玉文化的研究意义:
一是如何传承,怎样传承的问题。玉文化自古以来都不是空洞的文化,而是以玉器为载体的,所以研究玉文化必然先宣传玉器的种类、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玉器、喜爱玉器,进而传承以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要像《文心雕龙》中渗透玉文化那样,研究玉文化在其他领域的借鉴和运用,使玉文化的价值更加丰富多彩。
6. B 7. A
8.①不愿吃鱼。“这不是鱼,是山子哥”,小七子不愿吃山子哥的生命鱼,“一把抓住了网兜”,阻止戚老爹捞鱼,态度鲜明。②无奈服从。在戚老爹的劝说和坚持下,小七子只能看着网兜“伸进水里”,鱼“一点儿也不挣扎”地被捞了上来。③无比感动。戚老爹炖鱼,小七子闻着厨房飘散出来的“浓浓的香味儿”,眼泪“不停地流”。④伤感悲戚。面对戚老爹炖好的鱼和耐心劝慰,小七子想起伤心往事,伤感又悲戚。⑤宽慰激动。戚老爹的一再劝说和期盼眼神,让小七子内心感到宽慰,缓慢端起碗,轻轻喝了一口;跪在地上,冲戚老爹大声叫“爹”,内心激动无比。(答出任意4点得满分)
9.①内容上,结尾写戚家寨如今的情况,既有不变的喂养生命鱼的习俗,又有可喜的变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②结构上,结尾写戚家寨的可喜变化,既与昔日戚家寨的贫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与前文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相照应,对比鲜明,结构严谨。③主题上,结尾写戚家寨仍然保留喂养生命鱼的习俗,既写出了今人对传统的坚守,也表现了今人对革命先烈的追思,升华了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强加因果。面对独子的牺牲,戚老爹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是因为“寨子里像山子那样牺牲的,有二十一人,都不到二十岁。他们,都是寨子的骄傲”,而不是因为深信张政委的话。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A.“突出了戚家寨人对和平的热爱”错误,写其先祖的逃难经历是为了突出戚家寨开创的艰难和戚家寨人在过去生活的不易,而不是“突出了戚家寨人对和平的热爱”。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分析人物心理,理清小说思路的能力。
小七子面对山子的生命鱼时心理发生的变化,可分为捞鱼、炖鱼、吃鱼三个环节。
在捞鱼环节,先阻止戚老爹捞鱼,“老爹啊,这鱼不能吃”“这不是鱼,是山子哥”“不吃鱼我也会好起来”,可见其不愿吃鱼态度鲜明。
后来戚老爹说“他的鱼也应该是英雄”,小七子无奈之下被迫让戚老爹捞起了鱼。
在炖鱼环节,“小七子闻着香味儿,盯着平静的池面,眼泪像山泉水一样,不停地流”,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小七子内心的感动。
在吃鱼环节,“小七子像块木头,一动不动”“小七子一脸悲戚,还是不动”,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
后来戚老爹说“吃了鱼,养好伤,去为老百姓打天下!山子要是知道了,会高兴的。孩子,快吃吧,都要凉了”,小七子“看着戚老爹期盼的眼神”才“缓慢地端起碗,轻轻地喝了一口”,这些表明其接受了戚老爹的劝说,内心感到稍许宽慰;小七子“跪在地上,冲戚老爹大叫了一声:爹——”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小七子的感激动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小说最后一段写到戚家寨如今的情况,分析其用意可从最后一段的内容入手,最后一段前半部分主要写戚家寨的巨变,后半部分写其仍保留喂养生命鱼的习俗,这就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再从结构的角度看,戚家寨变得美丽、富有,这既与前文说的“山地瘠薄,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形成对比,又照应了戚老爹劝慰小七子的话“吃了鱼,养好伤,去为老百姓打天下”,而如今戚家寨的新生活就是无数革命先烈拿鲜血换来的,对比鲜明,结构严谨。
最后从主题的角度看,一直没变的,是戚家寨喂养生命鱼的习俗。“每天,都有土生土长的导游,向游客们讲述着寨子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这就写出了传承和追思,升华了主题。
10.(3分)BEF(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
11.(3分)B(B项“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为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用法不同。)
12.(3分)D(材料二作者认为秦穆公退兵是基于对国家利益与危害的考量。)
13.(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东道主”、“行李”、“共”各1分,句意通顺1分。)(2)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
(“利害”、“讵”、“是”各1分,句意通顺1分。讵:怎么、难道。)
14.(3分)①烛之武游说侥幸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秦郑联盟暂时符合秦国的利益。②如果将来秦获得的利益大于烛之武所说的,秦郑联盟也会因利益瓦解。(每点1分,两点答全3分)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 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15.(3分)C【解析】“梦短情长的幽怨”错误,应该是因为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16.(6分)①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②远离家乡羁旅漂泊之苦。③对家乡美好风光的喜爱(与向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如“一人在外的孤独凄凉”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17.(1)其言不让 舍瑟而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8.①日新月异/突飞猛进②屡见不鲜层出不穷③杞人忧天
19.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速度快、成本低,画质精美的AI绘画是否会替代人类绘画、是否会造成艺术的消亡的讨论和担心。
20.①比喻,"宝石"比喻"玫瑰花",形象地写出了玫瑰花的晶莹剔透,用"胭脂”比喻”云朵”,生动地写出了云朵被玫瑰花映红后的美丽姿态,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扩大了想象空间;②拟人,"疯狂吞噬一切"赋予"风暴"以人的动作,展现了风暴席卷万物的压迫感,富有表现力。
21.D
22.①籽粒在成熟之后便会立即落下②那就是离层细胞③一旦果实成熟
四、写作(60分)
23.【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介绍了如今年轻人承受着学习、工作、生存的压力,他们想寻找一个释放压力、转移焦虑的渠道,寺庙游就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但如果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这样显然走偏了。材料二是两则古人的警世名言,突出“求诸人不如求诸己”的观点。材料三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强调年轻人要自立自强,不依靠他人。
综合分析三则材料,可以得出材料的主题,即“求人不如求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佛,那就是自己”。作为思辨类作文题,我们在写作中要先辨析“求神 求人 求己”这“三求”之间的关系,三者看似是并列关系,其实是取舍关系。因此,我们的写作立意,决不能为“求神”大唱赞歌,也不宜提倡一味“求人”,而要倡导自立自强的“求己”。因为唯有自己拼搏奋进才有出息。人生的路很长,要想抵达理想的彼岸,终究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过去。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求神、求人与求己之间的关系,求己的内涵,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如何才能自力更生、成就人生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自力更生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中国七十余载奋进过程中不求神、不求人,独立自主,自立生更的事例,论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做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走向强大。也可以引用“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的谚语,论证青年一代应自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奋斗成就精彩人生。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雨果“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托关系、走后门、啃老式“寄生虫”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
2.上香不如上进,求人不如求己。
3.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4.自力更生,展青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