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个大题,共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史诗剧实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近年来,话剧演出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这说明话剧艺术广受观众的欢迎,也反映话剧舞台上一些可喜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话剧作品赢得包括年轻观众在内的更广泛观众群体的认可。不少作品注重当代的民族化表达,以贴近生活的细腻视角,塑造更具个性、更加真实的话剧艺术形象。英模人物在话剧作品中展现出愈加鲜明的个人特质。话剧《桂梅老师》开篇即通过桂梅老师之口明确了“人”的主题,剧中所塑造的“时代楷模”张桂梅,性格坚毅,言行之间流露为孩子们深思熟虑的关爱。编剧王宝社谈到,创作要充分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因为要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就需要创造出有血有肉、更具有戏剧张力的角色。
引进国外经典话剧作品时,基于本土文化语境的转译是连接观众与作品的重要桥梁。具有汉语言文化色彩的表达,不仅让中国观众拥有亲切的观剧体验,也发挥了话剧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作用。
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借助世界经典作品进行本土化艺术创作,既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亦有助于艺术家从全球视野对自身进行更加深刻的认知。中央戏剧学院曾通过排演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对我国民族化演剧风格进行探索。其中的一版《麦克白》由5名演员完成,分别依托传统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5个行当来呈现。舞台美学侧重写意,旨在追求舞台空间兼容百态的可能。
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为话剧艺术创新带来契机。如今,科技越来越多地融入话剧艺术,成为其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之相融共生。
这种融合体现在诸多方面。当科学技术成为创作者表达人物内心的手段时,话剧舞台上的艺术形象释放出更加震撼、感人的能量。科学技术为话剧艺术提供了多彩的表现手段,更在不断发展中,催生更多新的演剧可能。它一方面体现在科技对作品传播与传承功能的开发,另一方面展现了科技与艺术创作结合的潜力。创作者对科技带来的丰富性与便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有机地对其进行运用,强调“精而巧”。
与科技相融的戏剧艺术开创出多样的创作方法与演出形态。当人们尝试运用屏端设备实现“虚拟在场”,具有实验性质的数字戏剧作品纷呈涌现。创作者开发了不同的演艺空间,通过各类先进的科技手段,营造沉浸式、互动式的观演新趣味。包含动态追踪、实时捕捉等功能的XR技术,让演员所处空间可以被实时渲染,即刻呈现相宜的舞台效果。
(摘编自陈刚《话剧艺术的创新力从何而来》)
材料三: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此次苏州昆剧院演出的曲目是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该版本根据现代审美观将五十五折的原本删减成八折,凸显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将传世经典以青春靓丽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柳梦梅与杜丽娘分别由国家一级演员、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俞玖林和青年演员刘煜饰演。华丽婉转的唱腔,顾盼生辉的眼神,即使不看舞台两侧的中英文双语字幕,现场观众也能深切感受到昆曲的细腻和雅致,被情真意切的演绎感染,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告诉人民网记者,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成为一部经典作品,曾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演出,所到之处均获得高度赞誉。这部唯美的剧作超越语言的隔阂,让东方典雅的戏曲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自2004年首演以来,已上演过350多场。
此次演出最精彩的部分是在下半场。为了让当地观众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剧情,理解经典唱词所表现的情景交融,苏州昆剧院与荷兰一个现代舞团首度合作,共同演绎《牡丹亭》经典片段《游园惊梦》。男女主人公轻歌曼舞,含蓄典雅,与此同时,一对男女舞蹈演员以极富张力的肢体语言表达爱情的缠绵悱恻,投影的运用使舞台上人物的刻画在视觉上变得更加细腻且更具冲击力,大提琴的加入则增加了旋律的维度,使配乐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演出结束时,全场起立,掌声不息。“以前也看过《游园惊梦》,但一直看不太懂,这次借助于两名舞蹈演员的同步‘解读’,我不仅对剧情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而且对中国文化高雅含蓄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海牙一位老人丽雅 罗斯曼在演出结束后对人民网记者说,现代舞与昆曲混搭,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有助于西方观众体悟昆曲的意境,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感受。
(摘编自人民网《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惊艳荷兰》)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的观念差异,中国戏曲的演员专业素养普遍高于西方戏剧演员。
B. 《奥赛罗》这部戏剧中非常注重演员有关“无中生有”的表演的真实性。
C. 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融入戏剧表演,成为戏剧表演中的主要部分。
D. 青春版《牡丹亭》的亮点在于下半场现代舞与昆曲混搭的部分。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人物在戏剧中有严肃、一定长度的行动,就可以称为悲剧,比如《哈姆莱特》中主角哈姆莱特想要行动,却又不知如何行动,就属于悲剧。
B. 《四川好人》这部戏剧在实践中吸收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经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了她想象的内容
C. 当下的年轻观众群体更加认可有个性、有戏剧张力的角色,他们更期待话剧作品能够以贴近生活的细腻视角,塑造话剧艺术形象。
D. 科学技术为话剧带来新生契机体现在科技与艺术创作结合后,戏曲表演上能够有更多表现手段、创作方法和演出形态。
3. 下列选项中最能证明材料一中传统中国戏曲理论侧重点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认为元曲之佳何处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B.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戏剧表演的意义就在潜台词上,创作时台词来自剧作家,而潜台词是来自演员的。
C. 曹禺认为写戏主要是写“人”。
D. 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 请简要论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近年来,中国戏剧推陈出新,海外传播影响力与日俱增,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以《牡丹亭》为例,谈谈中国戏剧转型成功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站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
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抢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
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
(选自都梁《亮剑》第三章,有删改)
文本二: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抢!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抢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为下文的战斗埋下伏笔。
B. “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
C. 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
D. 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战后人物的对话描写均富有生活气息。
7. 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B. 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
C. 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
D. 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8. “亮剑精神”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同样是写伏击战,文本一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文本二体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为无道A故B沛公得C至此D夫为天下E除残贼F宜G缟素H为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与《六国论》中“可谓智力孤危”中的“智力”一样,都是古今异义词。
B. 善,交好。与《六国论》中“义不赂秦”“义”字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动词。
C. 降轵道旁,在轵道旁投降。与《阿房宫赋》中“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结构相同。
D. 之,代词,他们。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一句中的“之”的词性和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项羽听到了曹无伤的告密之后,马上决定攻打刘邦,范增的话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B. 材料二中,刘邦没有听从诸将的建议,杀掉投降的秦王子婴,而是把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
C. 刘邦成功的过程中,谋士起了重要作用,如萧何入咸阳后的行为有助于刘邦全面了解关中情况。
D. 沛公刚入咸阳时,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没有禁受住诱惑,居留在了宫中。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14. 材料一中范增认为刘邦“志不在小”,材料二中刘邦的哪些行为印证了范增的判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①
宋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 ,杜若满芳洲。
【注】①乾道五年(1169 年)三月,张孝祥请祠侍亲获准,乘舟返乡,中途登楼远眺,写下此词。 ②沉累:指屈原。③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相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 宁远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开头“湖海”二句,一“倦”字使这首境界阔大、宏丽的词作中带上了沉郁的格调,和他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表达的情感如出一辙。
B. “徙倚栏干久”二句,从傍晚到月夜的时空转换,更深一层地刻画词人倚栏凝思的种种意绪,而含蓄的笔墨又为下片抒情蓄势。
C. 下片描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色。“吞”意在表现岳阳楼视野的开阔;“隘九州”,则点明岳阳楼险要;反问中不掩赞誉。
D. 尾句以景结情,作者回首叫虞舜,却只有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花开烂漫的美景更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
16. 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
(2)关于荆轲刺秦,历来颇多赞誉,当然也有非议,如苏洵在《六国论》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在《登岳阳楼》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不仅写出洞庭湖分割吴楚两地,还能够承载日月星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春花秋月,落叶归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之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却误触尘世之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种菊东篱,怡然自得。
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 ① ,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却 ② ,并没有做到。他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造反,结果无一生还,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毅然在乌江慷慨自刎。项羽不愧为盖世英雄,论力量对比,他比他的对手刘邦强得多,但在政治策略上棋输一着:他自恃无敌,所过大肆杀戮,乘胜火烧咸阳;而刘邦虽然酒色财货无所不好,入关以后,却和百姓约法三章, ③ ,终于天下归心,奠定了汉室江山,当了皇上。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加点的“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把火柴随手丢在亮闪闪的草地上,草地着起火来。
B. 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他就将一事无成
C. 醉了高歌一曲,狂时起舞一阵,困了睡他一觉
D. 今日之泪,将成他日之珍珠。
20. 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句式不一致。请以其中第一个句子为样例,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修改其他两个句子,使句子整饬、连贯通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事情,科学上叫作“思维”,思维有它的一般形式和规律。尽管我们从小就会想,会说,随时随地在运用着思维的某些形式和规律,然而那是不自觉的。要做到想事情想得严密,说话说得严密,必须 ① 这就要靠学习。
逻辑就是讲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学习逻辑,目的就在于学会确切地、有条理地、没有矛盾地思考问题,表达思想。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有条有理地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逻辑分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所讲的只是 ② 。要掌握思维的高级形式和规律,使我们思维的正确性达到高度的水平,那要靠学习辩证逻辑,单靠形式逻辑是不行的。不过形式逻辑,作为掌握思维的初级形式和规律的科学,还是很有用的,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辩证逻辑也大有帮助。
我们应当掌握这个有用的工具,学习逻辑这门科学,从而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以便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③ 。当然,要想轻而易举地学懂一门科学是不切实际的。像学习别的一切科学一样,学习逻辑也要下一番功夫。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要把“改”字贯穿始终,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能够当下改的,明确时限和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盯住不放,通过不断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明确阶段目标,持续整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5月31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级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个大题,共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史诗剧实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近年来,话剧演出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这说明话剧艺术广受观众的欢迎,也反映话剧舞台上一些可喜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话剧作品赢得包括年轻观众在内的更广泛观众群体的认可。不少作品注重当代的民族化表达,以贴近生活的细腻视角,塑造更具个性、更加真实的话剧艺术形象。英模人物在话剧作品中展现出愈加鲜明的个人特质。话剧《桂梅老师》开篇即通过桂梅老师之口明确了“人”的主题,剧中所塑造的“时代楷模”张桂梅,性格坚毅,言行之间流露为孩子们深思熟虑的关爱。编剧王宝社谈到,创作要充分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因为要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就需要创造出有血有肉、更具有戏剧张力的角色。
引进国外经典话剧作品时,基于本土文化语境的转译是连接观众与作品的重要桥梁。具有汉语言文化色彩的表达,不仅让中国观众拥有亲切的观剧体验,也发挥了话剧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作用。
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借助世界经典作品进行本土化艺术创作,既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亦有助于艺术家从全球视野对自身进行更加深刻的认知。中央戏剧学院曾通过排演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对我国民族化演剧风格进行探索。其中的一版《麦克白》由5名演员完成,分别依托传统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5个行当来呈现。舞台美学侧重写意,旨在追求舞台空间兼容百态的可能。
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为话剧艺术创新带来契机。如今,科技越来越多地融入话剧艺术,成为其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之相融共生。
这种融合体现在诸多方面。当科学技术成为创作者表达人物内心的手段时,话剧舞台上的艺术形象释放出更加震撼、感人的能量。科学技术为话剧艺术提供了多彩的表现手段,更在不断发展中,催生更多新的演剧可能。它一方面体现在科技对作品传播与传承功能的开发,另一方面展现了科技与艺术创作结合的潜力。创作者对科技带来的丰富性与便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有机地对其进行运用,强调“精而巧”。
与科技相融的戏剧艺术开创出多样的创作方法与演出形态。当人们尝试运用屏端设备实现“虚拟在场”,具有实验性质的数字戏剧作品纷呈涌现。创作者开发了不同的演艺空间,通过各类先进的科技手段,营造沉浸式、互动式的观演新趣味。包含动态追踪、实时捕捉等功能的XR技术,让演员所处空间可以被实时渲染,即刻呈现相宜的舞台效果。
(摘编自陈刚《话剧艺术的创新力从何而来》)
材料三: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此次苏州昆剧院演出的曲目是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该版本根据现代审美观将五十五折的原本删减成八折,凸显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将传世经典以青春靓丽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柳梦梅与杜丽娘分别由国家一级演员、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俞玖林和青年演员刘煜饰演。华丽婉转的唱腔,顾盼生辉的眼神,即使不看舞台两侧的中英文双语字幕,现场观众也能深切感受到昆曲的细腻和雅致,被情真意切的演绎感染,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告诉人民网记者,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成为一部经典作品,曾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演出,所到之处均获得高度赞誉。这部唯美的剧作超越语言的隔阂,让东方典雅的戏曲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自2004年首演以来,已上演过350多场。
此次演出最精彩的部分是在下半场。为了让当地观众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剧情,理解经典唱词所表现的情景交融,苏州昆剧院与荷兰一个现代舞团首度合作,共同演绎《牡丹亭》经典片段《游园惊梦》。男女主人公轻歌曼舞,含蓄典雅,与此同时,一对男女舞蹈演员以极富张力的肢体语言表达爱情的缠绵悱恻,投影的运用使舞台上人物的刻画在视觉上变得更加细腻且更具冲击力,大提琴的加入则增加了旋律的维度,使配乐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演出结束时,全场起立,掌声不息。“以前也看过《游园惊梦》,但一直看不太懂,这次借助于两名舞蹈演员的同步‘解读’,我不仅对剧情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而且对中国文化高雅含蓄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海牙一位老人丽雅 罗斯曼在演出结束后对人民网记者说,现代舞与昆曲混搭,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有助于西方观众体悟昆曲的意境,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感受。
(摘编自人民网《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惊艳荷兰》)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的观念差异,中国戏曲的演员专业素养普遍高于西方戏剧演员。
B. 《奥赛罗》这部戏剧中非常注重演员有关“无中生有”的表演的真实性。
C. 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融入戏剧表演,成为戏剧表演中的主要部分。
D. 青春版《牡丹亭》的亮点在于下半场现代舞与昆曲混搭的部分。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人物在戏剧中有严肃、一定长度的行动,就可以称为悲剧,比如《哈姆莱特》中主角哈姆莱特想要行动,却又不知如何行动,就属于悲剧。
B. 《四川好人》这部戏剧在实践中吸收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经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了她想象的内容
C. 当下的年轻观众群体更加认可有个性、有戏剧张力的角色,他们更期待话剧作品能够以贴近生活的细腻视角,塑造话剧艺术形象。
D. 科学技术为话剧带来新生契机体现在科技与艺术创作结合后,戏曲表演上能够有更多表现手段、创作方法和演出形态。
3. 下列选项中最能证明材料一中传统中国戏曲理论侧重点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认为元曲之佳何处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B.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戏剧表演的意义就在潜台词上,创作时台词来自剧作家,而潜台词是来自演员的。
C. 曹禺认为写戏主要是写“人”。
D. 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 请简要论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近年来,中国戏剧推陈出新,海外传播影响力与日俱增,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以《牡丹亭》为例,谈谈中国戏剧转型成功的原因。
【答案】1. D 2. A
3. B 4. ①首先,指出话剧艺术广受观众欢迎,话剧舞台上出现了可喜变化。②其次,分析话剧形象塑造符合审美需求。③接着,论证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话剧的本土化艺术创作。④最后,指出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为话剧艺术创新带来契机。
5. ①注重培养演员的专业技能,比如青春版《牡丹亭》中两位主演通过华丽婉转的唱腔,顾盼生辉的眼神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昆曲的细腻和雅。②注重当代的民族化表达,提高中国戏剧的辨识度。比如改编后的《牡丹亭》的延续了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或:《牡丹亭》的主题没有变动,延续了中国文化高雅含蓄的特点)③充分考虑当下观众(海外观众》的审美需求,让舞台表演更具有张力,比如新版《牡丹亭》中加入现代舞或大提琴。④与科学技术相融合,新版《牡丹亭》融入了一些科技元素,投影的使用使得舞台现场更具客观真实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中国戏曲的演员专业素养普遍高于西方戏剧演员”错,“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文中没有比较两个国家演员的专业素养。
B.“《奥赛罗》这部戏剧中非常注重演员有关‘无中生有’的表演的真实性”错,“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奥赛罗》这部戏剧属于西方戏剧,强调情节上的客观真实性,不追求“无中生有”的表演。
C.“科学技术融入戏剧表演,成为戏剧表演中的主要部分”错,“如今,科技越来越多地融入话剧艺术,成为其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之相融共生”强调的是科技与戏剧相辅相成,并未指出科技成为戏剧表演的主要部分。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哈姆莱特》中主角哈姆莱特想要行动,却又不知如何行动,就属于悲剧”表述不完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要求行动“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且《哈姆雷特》中主角哈姆雷特最后也付诸了行动,选项表述不完整。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传统中国戏曲理论阐述的重点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A.强调元曲的特色在于自然:作者创作作品的动机是自然的;作者“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因而文章中有“真挚之理”“秀杰之气”;元曲的文字(或语言)也很自然,元曲作者或用俗语,或用自然之声音,语言明白如画。
B.强调演员的表演能力。
C.强调剧本的重点在于刻画人物形象。
D.强调悲剧的意义。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首先,文章由话剧“一票难求”的盛况,指出“话剧艺术广受观众的欢迎,也反映话剧舞台上一些可喜的变化”。
②其次,分析“不少作品注重当代的民族化表达,以贴近生活的细腻视角,塑造更具个性、更加真实的话剧艺术形象”“创作要充分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因为要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就需要创造出有血有肉、更具有戏剧张力的角色”,也就是话剧形象的塑造符合审美需求。
③接着,论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借助世界经典作品进行本土化艺术创作,既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亦有助于艺术家从全球视野对自身进行更加深刻的认知”,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话剧的本土化艺术创作。
④最后,指出“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为话剧艺术创新带来契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因此要注重培养演员的专业技能,比如‘柳梦梅与杜丽娘’分别由国家一级演员、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俞玖林和青年演员刘煜饰演。华丽婉转的唱腔,顾盼生辉的眼神,即使不看舞台两侧的中英文双语字幕,现场观众也能深切感受到昆曲的细腻和雅致,被情真意切的演绎感染,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青春版《牡丹亭》中两位主演通过华丽婉转的唱腔,顾盼生辉的眼神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昆曲的细腻和雅。
②“不少作品注重当代的民族化表达,以贴近生活的细腻视角,塑造更具个性、更加真实的话剧艺术形象”,因此注重当代的民族化表达,提高中国戏剧的辨识度。比如“此次苏州昆剧院演出的曲目是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该版本根据现代审美观将五十五折的原本删减成八折,凸显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将传世经典以青春靓丽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改编后的《牡丹亭》的延续了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或:《牡丹亭》的主题没有变动,延续了中国文化高雅含蓄的特点)
③“创作要充分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因为要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就需要创造出有血有肉、更具有戏剧张力的角色”,因此要充分考虑当下观众(海外观众》的审美需求,让舞台表演更具有张力,比如“为了让当地观众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剧情,理解经典唱词所表现的情景交融,苏州昆剧院与荷兰一个现代舞团首度合作,共同演绎《牡丹亭》经典片段《游园惊梦》……大提琴的加入则增加了旋律的维度,使配乐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新版《牡丹亭》中加入现代舞或大提琴。
④“与科技相融的戏剧艺术开创出多样的创作方法与演出形态”,因此要与科学技术相融合,“投影的运用使舞台上人物的刻画在视觉上变得更加细腻且更具冲击力”,新版《牡丹亭》融入了一些科技元素,投影的使用使得舞台现场更具客观真实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站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
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抢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
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
(选自都梁《亮剑》第三章,有删改)
文本二: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抢!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抢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为下文的战斗埋下伏笔。
B. “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
C. 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
D. 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战后人物的对话描写均富有生活气息。
7. 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B. 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
C. 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
D. 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8. “亮剑精神”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同样是写伏击战,文本一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文本二体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亮出了军人之剑,维护了民族利益。
②作为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强敌,果断决定战斗,他身先士卒,抄刀斩杀日本军曹,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
9. ①战斗场景。文本一故事发生在寒意透骨的群山中,详写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文本二故事发生在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淡化战斗过程,充满诗情画意。
②人物形象。文本一注重动作、场面描写,突出人物勇敢坚毅的大无畏精神;文本二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相结合,突出人物保家卫国的情怀。
③语言风格。文本一语言通俗质朴,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文本二语言清新淡雅,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错误,文本一以全知视角展开故事叙述。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错误。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并没有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可知,日军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但是,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亮出了军人之剑,维护了民族利益。
结合“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可知,战斗一打响,李云龙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对手是个日本军曹,最后军曹的身子被李云龙打飞出了两米开外。作为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强敌,果断决定战斗,他身先士卒,抄刀斩杀日本军曹,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战斗场景。结合“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可知,文本一故事发生在寒意透骨的群山中,详写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结合“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可知,文本二故事发生在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淡化战斗过程,充满诗情画意。
人物形象。文本一中,李云龙与日本军曹的搏斗,张大彪和日军中尉的搏斗,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独立团的战士与日军士兵的搏斗,运用了场面描写,文本一注重动作、场面描写,突出人物勇敢坚毅的大无畏精神。文本二中,听到枪响声,战斗开始了,战士忙于歼敌,没看妻子一眼,妻子却各自寻找丈夫,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这个细节,使紧张的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文本二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相结合,突出人物保家卫国的情怀。
③语言风格。结合“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李云龙张嘴就骂,土匪式语言,可知文本一语言通俗质朴,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文本二对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化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文本二语言清新淡雅,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为无道A故B沛公得C至此D夫为天下E除残贼F宜G缟素H为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与《六国论》中“可谓智力孤危”中的“智力”一样,都是古今异义词。
B. 善,交好。与《六国论》中“义不赂秦”的“义”字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动词。
C. 降轵道旁,在轵道旁投降。与《阿房宫赋》中“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结构相同。
D. 之,代词,他们。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一句中的“之”的词性和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项羽听到了曹无伤的告密之后,马上决定攻打刘邦,范增的话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B. 材料二中,刘邦没有听从诸将的建议,杀掉投降的秦王子婴,而是把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
C. 刘邦成功的过程中,谋士起了重要作用,如萧何入咸阳后的行为有助于刘邦全面了解关中情况。
D. 沛公刚入咸阳时,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没有禁受住诱惑,居留在了宫中。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下矣。
(2)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14. 材料一中范增认为刘邦“志不在小”,材料二中刘邦的哪些行为印证了范增的判断?
【答案】10. ADF
11. B 12. D
13. (1)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 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2)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是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
14. ①没有诛杀子婴,博取宽容的好名声;②听从部下的建议,回军霸上,防止消磨意志;③与百姓约法三章,拒绝百姓犒劳,取得关中百姓支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
“沛公”作主语,“至”作谓语,“此”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单独成句,“故”表结果的连词,用于句首,所以AD处断句;
“残贼”作“除”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F处断句。
故选A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和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A.正确。山东: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义,山东省。/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句意: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可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
B.错误。用法不同。“善”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义”是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句意: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C.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轵道旁降”“于市人之言语多”。句意:伏在轵道亭旁向刘邦投降。/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D.正确。代词,他们。/动词,到。句意:向人们讲明道理。/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居留在了宫中”错误。由原文“沛公乃还军霸上”可知,在樊哙和张良的劝说下,刘邦率军返回霸上。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应为“大天下”;第二个“下”,自降身份;“故事”,前例。
(2)“所以”,……的原因;“为”,替;“侵暴”,欺凌。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可知,没有诛杀子婴,博取宽容的好名声;
②根据原文“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可知,听从部下的建议,回军霸上,防止消磨意志;
③根据原文“‘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可知,与百姓约法三章,拒绝百姓犒劳,取得关中百姓支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占有了。”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贪恋财物,喜欢美女。现在进了函谷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时机!”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材料二:
冬季,十月,沛公刘邦率军抵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颈上系着绳子以示自己该服罪自杀,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玺和符节,伏在轵道亭旁向刘邦投降。众将领中有人主张杀掉秦王。刘邦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前来,原本就是因为认定我能宽容人。何况人家已经降服了,还要杀人家,如此做是不吉利的。”于是便将秦王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
刘邦领兵向西进入咸阳,众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奔往秦朝贮藏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财宝。唯独萧何率先入宫取秦朝丞相府的地理图册、文书、户籍簿等档案收藏起来,刘邦借此全面了解了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及财力物力强弱的分布。刘邦看到秦王朝的宫室、帷帐、名种狗马、贵重宝器和宫女数以千计,便想留下来在皇宫中居住。樊哙劝谏说:“您是想拥有天下,还是只想作一个富翁啊?这些奢侈华丽之物,都是招致秦朝覆灭的东西,您要它们有什么用呀!望您尽快返回霸上,不要滞留在宫里!”刘邦不听。张良说:“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进入秦的都城,就要安享其乐,这即是人们所说的‘助桀为虐’了。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望您能听取樊哙的劝告!”刘邦于是率军返回霸上。十一月,刘邦将各县的父老和有声望的人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父老们遭受秦朝严刑苛法的苦累已经很久了!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的人为王。据此我就应该在关中称王了。如今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众官吏和百姓都照旧安定不动。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是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况且我所以领兵回驻霸上,不过是为了等各路诸侯到来后订立一个约束大家行为的规章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巡行各县、乡、城镇,向人们讲明道理。秦地的百姓都欢喜异常,争相拿着牛、羊、酒食来慰问款待刘邦的官兵。
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百姓们于是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①
宋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 ,杜若满芳洲。
【注】①乾道五年(1169 年)三月,张孝祥请祠侍亲获准,乘舟返乡,中途登楼远眺,写下此词。 ②沉累:指屈原。③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相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 宁远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开头“湖海”二句,一“倦”字使这首境界阔大、宏丽的词作中带上了沉郁的格调,和他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表达的情感如出一辙。
B. “徙倚栏干久”二句,从傍晚到月夜时空转换,更深一层地刻画词人倚栏凝思的种种意绪,而含蓄的笔墨又为下片抒情蓄势。
C. 下片描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色。“吞”意在表现岳阳楼视野的开阔;“隘九州”,则点明岳阳楼险要;反问中不掩赞誉。
D. 尾句以景结情,作者回首叫虞舜,却只有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花开烂漫的美景更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
16. 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漂泊不定之情。开头“湖海”二句抒发作者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一“倦”字抒发词人湖海飘泊的感慨。②怀才不遇之情。“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三句写词人对曾流放此地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凭吊,进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③求重用而不得的失落之情。“回首叫虞舜”,作者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但是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④再度登临岳阳楼的喜悦之情。“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一“送”字包含了作者登临的喜悦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情感如出一辙”错误,本词重在表达作者宦海沉浮、明主难寻、怀才不遇的悲凉,而《念奴娇·过洞庭》则表达作者虽经历宦海风波但是意志坚定、执着不悔的乐观豁达之情。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漂泊不定之情。疲倦于湖海飘泊生活,离开江陵乘舟沿江东归。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抒发词人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这种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贯穿全篇,使这首境界阔大、宏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
②怀才不遇之情。“欲吊”句写词人对曾流放此地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凭吊。词人欲要凭吊屈原,却“无所”可吊,词人不知道屈子沉水处,虽然心有遗憾、惭愧,但看到“渔儿樵子”不免庆幸,屈原死前与渔夫有过对话,便猜想他们可能懂得屈原离忧。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
③求重用而不得的失落之情。词人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其中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结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声,最后却以无声的景语默默作结,仿佛是给词人的凄凉回答。
④再度登临岳阳楼的喜悦之情。“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西风正盛,一日千里一般,今夜把我送到岳阳楼。“送”字包含了作者登临的喜悦之情。
整首词在满含豪气的描写中,夹杂栏杆拍遍却无人会得的心酸,复杂的情感使词情波澜起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
(2)关于荆轲刺秦,历来颇多赞誉,当然也有非议,如苏洵在《六国论》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在《登岳阳楼》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不仅写出洞庭湖分割吴楚两地,还能够承载日月星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多于机上之工女 ②. 多于市人之言语 ③.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④. 始速祸焉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卿、焉、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春花秋月,落叶归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之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却误触尘世之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种菊东篱,怡然自得。
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 ① ,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却 ② ,并没有做到。他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造反,结果无一生还,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毅然在乌江慷慨自刎。项羽不愧为盖世英雄,论力量对比,他比他的对手刘邦强得多,但在政治策略上棋输一着:他自恃无敌,所过大肆杀戮,乘胜火烧咸阳;而刘邦虽然酒色财货无所不好,入关以后,却和百姓约法三章, ③ ,终于天下归心,奠定了汉室江山,当了皇上。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加点的“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把火柴随手丢在亮闪闪的草地上,草地着起火来。
B. 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他就将一事无成
C. 醉了高歌一曲,狂时起舞一阵,困了睡他一觉
D. 今日之泪,将成他日之珍珠。
20. 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句式不一致。请以其中第一个句子为样例,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修改其他两个句子,使句子整饬、连贯通顺。
【答案】18. ①寄人篱下②功败垂成③秋毫无犯
19. D 20. 第二个句子可改为:有的倦于奔竞,远离是非,“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第三个句子可改为:有的素性恬淡,脱离尘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否则”的提示,后文要表达的是没有三间茅舍作退步,只能流浪他乡,终至终老他乡,推知可填“寄人篱下”。寄人篱下:原义是像麻雀一样,寄居在人家的篱笆底下生活。后人用“寄人篱下”比喻文章著述因袭他人,而不能自创一格;后多指寄居他人屋下生活;比喻依附他人,而不能自立。
②处,根据“并没有做到”的结果及后面的分析可知,虽为盖世英雄,项羽并没有将胜势巩固下去,在和刘邦的较量中终归失败,令人唏嘘。可推知横线处可填“功败垂成”。功败垂成: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却遇到了失败,多用于形容事业将要成功时失败,含有惋惜之意。
③处,“入关以后,却和百姓约法三章”是刘邦的做法,对照前文的刘邦“酒色财货无所不好”可推知此处严肃纪律,对老百姓什么也不取,成语可填“秋毫无犯”。秋毫无犯:本义是丝毫不加侵犯(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犯:侵犯)。常用来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他”的义项有:①第三人称代词,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其他人;②指另外的;③称别的事物;④与“你”配合使用,称任何人或许多人;⑤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虚指。例句中“他”,意思是另外的。
A.他,第三人称代词。泛指自己、对方以外之人。
B.他,称任何人或许多人。
C.他,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虚指。
D.他,指另外的。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第一个句子:有的春花秋月,落叶归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另外两个句子要和第一个句子句式一致,可用“有的+四字词语,四字词语,直接引用的诗句”这一形式。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修改句子,分析可知:
第二个句子,“有的倦于奔竞”和“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可以保留,将“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之地”转换成四字词语“远离是非”,表达选择结果,第二个句子可以表达为:有的倦于奔竞,远离是非,“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第三个句子“有的素性恬淡”可以保留,“却误触尘世之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是说对过去的反思,表明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权贵屈服,可用“脱离尘网”表达语意,“种菊东篱,怡然自得”联想对应引用的诗句,根据意象特点和语意可自然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故第三个句子可以表达为:有的素性恬淡,脱离尘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事情,科学上叫作“思维”,思维有它的一般形式和规律。尽管我们从小就会想,会说,随时随地在运用着思维的某些形式和规律,然而那是不自觉的。要做到想事情想得严密,说话说得严密,必须 ① 这就要靠学习。
逻辑就是讲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学习逻辑,目的就在于学会确切地、有条理地、没有矛盾地思考问题,表达思想。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有条有理地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逻辑分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所讲的只是 ② 。要掌握思维的高级形式和规律,使我们思维的正确性达到高度的水平,那要靠学习辩证逻辑,单靠形式逻辑是不行的。不过形式逻辑,作为掌握思维的初级形式和规律的科学,还是很有用的,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辩证逻辑也大有帮助。
我们应当掌握这个有用的工具,学习逻辑这门科学,从而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以便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③ 。当然,要想轻而易举地学懂一门科学是不切实际的。像学习别的一切科学一样,学习逻辑也要下一番功夫。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自觉地运用思维的形式和规律;
②思维的初级形式和规律;
③所以很有必要学懂这门科学。
22. 我们应当学习逻辑这门科学,掌握这个有用的工具,从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以便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或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做这类题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关键性词语,根据上下文的有效信息,填写内容,做到语句通顺,语意连贯。
第一空,前文提到尽管我们从小就会想,会说,随时随地在运用着思维的某些形式和规律,然而那是不自觉的,语境强调想事情想得严密,说话说得严密需要自觉运用规律,故填“自觉地运用思维的形式和规律”。
第二空,后文提到要掌握思维的高级形式和规律,使我们思维的正确性达到高度的水平,那要靠学习辩证逻辑,单靠形式逻辑是不行的,可知语境强调形式逻辑不是高级的形式和规律,故填“思维的初级形式和规律”。
第三空,前文提到我们应当学习逻辑这门科学,后文提到要想轻而易举地学懂一门科学是不切实际的,语境强调我们要掌握逻辑科学,故填“所以很有必要学懂这门科学”。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我们应当掌握这个有用的工具,学习逻辑这门科学”错误,逻辑上应该是先学习,再掌握,故改为“我们应当学习逻辑这门科学,掌握这个有用的工具”。
二是搭配不当,“从而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动宾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为“提高”。
三是句式杂糅,“为祖国……”和“为社会主义事业……”两套句子结构杂糅在了一起,可改为“以便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或“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要把“改”字贯穿始终,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能够当下改的,明确时限和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盯住不放,通过不断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明确阶段目标,持续整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5月31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知错就改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够严肃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对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说:“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却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们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们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说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何用处?”楚文王听后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不久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疆土。文王因改过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国的盛况,然而有着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却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知错就改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只意识到错误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正错误。这可能需要我们付出一些努力和时间,但是只有通过行动,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从错误中成长。
一次错误就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不断成熟起来。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忏悔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索福克勒斯也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而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一种锐意的智慧,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也能够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此,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培养起知错就改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迎接未来的机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引用王守仁的话,意思是即使是大贤也避免不了会有过失。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大贤,其原因是他有过即改。所以人并非是以无过为贵,而是以有过能改为贵。意在强调人都会有过错,而可贵的是能改正过错。
材料第二段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工作会议的讲话,其中“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提出要把“改”字贯穿始终,持续整改。由此看出,犯了错之后不仅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还要制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去改正。
综合看来,人人都会犯错,贵在知错就改。我们不仅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要对自己的错误有足够的认识,这需要具备谦逊的态度和足够的勇气,还需要我们制定目标和措施去付诸行动,努力改正错误。知错就改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态度,它鼓励人们在面对错误时保持坦诚和勇敢,从而不断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成长与进步。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然后展开论述,一是要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存在,二是愿意勇敢面对错误,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改正错误; 三是改错必须有实际行动,付出努力才会成功。最后重申论点,强调真诚认错并认真改错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迎接未来。
立意:
1.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2.知错就改是宝贵的品质。
3.改过贵在付诸行动。
4.既要知错,又要有勇气去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