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00)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0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1 13:23:4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感觉很难。针对这些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眼、口、耳、手,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目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的实验;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本班学生的朗朗读书声、物理老师优美的上课声以及清脆的下课铃声等。
演示实验:剪掉底部的大矿泉水瓶放在音箱上,瓶子里放几个乒乓球,然后播放音乐,可以观察到乒乓球随音乐翩翩起舞。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探究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在同学们的桌面上放有刻度尺、橡皮筋、白纸和矿泉水瓶这四样物体,同学们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吗?现在以私人为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使得物体发声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使得物体发声的方法更有创意,并且请同学们在活动中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何共同的特征,下面进行分组实验。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橡皮筋和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做实验
问题:
(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题:
(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探究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问题启发
(1)同学们刚刚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导到耳朵里的?
(2)老师现在说话声又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里的?
(3)液体和固体能否传声?
(4)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固体液体能传声?
2、探究实验
实验1: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放在水中,依然可以听到声音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在空气中和水中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得到答案:声音在水里和空气中都能传播。
实验2:用细线和一次性纸杯做成土电话
学生俩俩实验,互相通话。
教师指导六个学生把三对土电话做成网络,其中一个同学说,其他五个人都能通过土电话听到声音。
学生讨论得到答案:声音在细线中也能传播。
实验3:用细线和晾衣架做实验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敲衣架,一人用细线连着衣架放在耳朵上听声音。
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实验4:真空铃实验;
实验5:把正在发生的音乐播放器放在抽掉空气的拔罐器中。
分组讨论铃声和音乐声为什么越来越微弱,甚至听不到?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
得出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探究三、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烫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演示实验:乒乓球排成一排,将声源靠近第一个乒乓球,之后的乒乓球也随声音摆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得出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
探究四、声音传播有多快?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投影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共同归纳: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讲授】课堂小结
一、声音是由物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四、声速: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练习】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活动】教学反思
在整个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动手实验将这门课程学完,加上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视频给大家展示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激起大家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更带动了大家的热情和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做实验讨论时可以给大家放轻柔的音乐,带给大家轻松的氛围,并且让他们感受声音的产生于传播,以及声音的美妙,让大家更了解声音。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