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知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虽然充满兴趣,但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能力都非常薄弱。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和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并初步领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3重点难点
1、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探究。
4教学过程
4.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一些声音,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探究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下组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同学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2、问题:你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钢尺、橡皮筋、声带等是具体的事物, 我们可以用“物体”这个抽象的概念一并概括; 从“钢尺,橡皮筋、声带”发声,这些个别现象中概括出的共同特征是“振动”, 于是我们得出“物体”“振动”发声的一般认识。 这个过程就是归纳,这样的思维和分析方法就是归纳法。 3、问题:音叉、桌面、喇叭发声时能否明显看到它们的振动? 小组讨论,提出解决的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四: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为了加强物理知识与技术应用的联系,让学生自主阅读机械唱片的原理,并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记录声音的其它物体。 (二)声音的传播: 在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性活动二: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气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教师预备: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投影展示教材第28页的“真空铃实验”,并提醒学生们注意声音的变化。 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最后推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波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四)声速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摄氏度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介质种类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检测反馈 1、判断:物体在振动,一定能听到声音。 考查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2、打鼓时,想停止发声,只要用手按住鼓面,鼓声就很快消失了,为什么? 考查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3、下列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空气;B.水;C.地面;D 在月球上。 考查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4、在鱼缸旁边放鞭炮时,鱼缸里的金鱼就会乱跳,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解释:声音能在空气中和液体中传播。 5、声音在空气、钢管、大理石、水这四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 A、空气;B、钢管;C、大理石;D、水。 知识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6、.敲响一个音叉,则另一个音叉会弹起泡沫球,若把此装置在月球上进行,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_______像图示那样弹起(填“会”或“不会”) 知识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7、关于声音的传播,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C、声音传播中遇到墙壁的阻挡就停止传播; D、声音在气体中比在固体中传播的快。 说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四、回顾本节知识点。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顾、积极发言。 归纳本节内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V空气=340m/s)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