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讲解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
注意
(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2)发声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却不一定发声。
实验探究
发声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
它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真空
不能传声。
气体、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
实验探究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声音具有能量。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正常情况下,固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液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比较 :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速大于声速。声音的传播中υ固>υ液>υ气,光的传播中υ固<υ液<υ气。
注意 :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以不同的速度独立向前传播。如:用铁锤敲击一次注水的长水管,在另一头应能听到分别由铁管、水、空气传来的三次声响。
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量出一段300m以上的距离,当你看到发令枪冒烟时,按下秒表;听到发令枪声时,按停秒表。
4.回声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例如要测定海底的深度,可以从船上发出特定的声音,并使用特定的仪器接收到回声信号,并记录下回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在查出声音传播速度υ的条件下,即可求出海底的深度。
易错点 海底的深度s=vt。正确的应是s=vt/2,因为从发出的声音,到遇到海底反射回来接收到回声信号的时间间隔t内,声音传播了两个海底深度的距离。
例题精析
考察声音产生和传播
例1、(07潍坊市)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分析:此题以实验的形式出现,考察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比较新颖。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答案:B
例2、(07广东省)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
答案:振动、大于、真空不能传声。
随堂练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
2.声音靠 传播,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相同/不同),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振动
介质
真空
不同
340
3.通常人们说话的声音是靠 来传播的,人耳贴在枕头上能清楚的听到枕边机械手表的“嘀嗒声”,表明 能够传声,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表明 能传声。
空气
固体
液体
4.若要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被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___________米远。
17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有振动的物体,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凡是人耳听到的声音,则其声源一定在振动
C.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振动的频率,与介质的性质无关
D.只要发声体发出的是可听声,人们就一定能听到
6、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鼓声立刻消失,这是因为( )
A.手使鼓面跟空气隔开了,挡住了声音的传播
B.鼓面的振动停止了
C.鼓的振动频率变小了,鼓的音调变低了
D.鼓的振动幅度变小了
B
B
7、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