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1 21:4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在下表空白处填写最恰当的主题词,应是( )
1894~1912年 社会变革,走向共和
1921~1935年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1949~1956年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民族复兴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建国大业
C.国共合作,走向抗战 D.民族独立,制度革命
2.1949年10月至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还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的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农民种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此局面出现的法律依据最早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4.新中国初期(1949~1956年),百废待兴,国家贫困、技术落后,全国仅有两个化肥厂,几乎没有任何农业机械设备,缺乏驱动水泵的电力或小型发动机,这些现状意味着只有期望农业和农民来实现工业现代化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并没有提高农业生产力
B.“以钢为纲”不合时宜
C.农业支持工业有其必然性
D.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5.1954年,毛主席说:“我们这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中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最大成果是( )
A.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右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引起乙到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是( )
A.团结、进步、发展、提高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民主、科学、巩固、发展 D.开拓、进取、调整、提高
8. 20世纪60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作出的共同贡献是( )
A.实现了我国科技腾飞的梦想 B.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推动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发展 D.发扬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9. 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形式复杂。因此为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我国成功研制出( )
A.原子弹和导弹 B.核潜艇
C.人造地球卫星 D.“神舟”载人飞船
10.下列记录在人民日报上的重大事件,按照历史进程的排序是 (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11.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下对南方谈话的正确认识有(  )
①强调特区姓“社”不姓“资”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如图臂章指的是我国哪支部队(  )
A.中国海军部队 B.中国陆军部队
C.中国空军部队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13.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  )
①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
③是国际合作的结果
④表明我国自全创新能力的增强。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圆了一个又一个梦,我们能够梦想成真的原因是(  )
A.中国教育发展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科技进步 D.中国外交成果显著
1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废除科举制 ( )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粉碎“四人帮”
16.2015年荣获诺贝尔奖的我国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钱学森   D、邓稼先
17.2014年5月出版的《新中国外交简史》的第三章“新中国和平外交的大转折和新气象”包括“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与新中国的第三次建交高潮等内容。该书第三章记载的史实主要发生在20世纪(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18.“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构筑和促进了面向新世纪的大国关系,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外交在新世纪之初取得的重大成就。”这段材料论述的是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  )
A、主要内容   B、历史意义   C、召开背景   D、宗旨目的
19.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___的外交布局。横线处填写(  )
A、大众化   B、宽领域   C、全球化   D、军事化
20.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人取的成就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壮大了国防力量   B、增强了粮食产量
C.保障了生命健康   D、促进了科技发展
21.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我国到(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A.本世纪初 B.本世纪中叶 C.本世纪末 D.22世纪中叶
2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对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
C.中共十三大报告
D.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的讲话
23.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共行动指南(即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是在(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24.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25.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2年邓小平提出的构想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自治 C.平等互利 D.一国两制
二、非选择题
26.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材料二 1979年12月,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问:“阁下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邓小平立即回答,目标是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从现在的2 500亿美元增加到20世纪末的1万亿美元,人均产值达到1 000美元……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加速经济增长,需要吸收外国的资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巧。为此必须采取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政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
时间段 制订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保险法、新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监督法、反国家分裂法、物权法……
材料四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开放之初排在第十一位;2005年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位;2009年超过日本,居第二位。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贫困,由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年均增长7.1%。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超过美国、欧洲、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李志军《改革开放40年:辉煌是如何铸成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的讲话是针对哪一问题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此后,在思想方面,确立了哪一新的指导方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怎样的新道路?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是如何迈开第一步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政府着力进行法制建设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近四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哪些持续可行的经验做法。
27、大国外交之路
材料一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1901年《辛丑条约》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对比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特征。
(2)请以时间为线索,结合所学,将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序,将图片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3)从以上四幅图中任选一幅,说说其历史意义
材料三 新时代部分外交大事记
2015年 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前往南苏丹任务区执行任务。当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兵力涵盖步兵、工兵、警卫、运输、医疗和参谋军官等多种类型。
2017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重点讨论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经济治理、国家安全和发展、深化金砖合作、开展人文交流、推进机制建设等议题。
2019年 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今年世界环境日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题,敦促各国政府、产业、社区和个人共同探索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改善世界城市和地区的空气质量。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蒋介石集团在解放战争中失败,败退台湾,与大陆为敌;美国等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致使直到今天海峡两岸仍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后,海峡两岸之间的各项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两岸经济形成了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总结台湾问题的形成与港澳问题形成本质不同在于什么?
(2)根据材料二同答,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的方式有哪两种?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答案
1-5DCBCC 6-10DBDAA 11-15ADDBC 16-20BVBBD 2125BBDCD
26.(1)问题:对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大意义的评价;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新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一步:创办经济特区。
(3)成就:大规模立法,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原因:为改革开放提供法律保障。
(4)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验做法: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改革创新。
27、.(1)材料一 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前实行屈辱外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略
(3)图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代表团积极开展会外交往,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图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国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图4: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中国和印度发表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两国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印度和缅甸的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作用: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参与维和部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努力;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共同商讨世界经济等发展中的问题,推动世界稳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世界发展。(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给分)
28.(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2)和平解决,武力解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港澳成功回归提供了经验借鉴;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的心愿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