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图2为埃及首都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馆藏的“图坦卡蒙金面具”,图3为收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阿伽门农黄金面具”。这可用于说明
A.古代区域文明间互动频繁 B.三星堆文明程度相对较高
C.古代文明发展存在相似性 D.古代欧亚非文明同出一源
2.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提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据此可知,孟子
A.推崇社会成员间的平等 B.主张个人自由选择职业
C.否认社会分工的差异性 D.认为等级制度有合理性
3.秦朝实行“自言”制度,百姓可以向官府表达正常诉求。“自言”没有性别上的限制,“自言”的对象一般为当地的县官或上级官吏,内容涉及贪腐监督与治理、徭役征发、垦田等事宜。据此可知,秦朝“自言”制度
A.瓦解了传统等级制度 B.利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C.使官僚政治趋于成熟 D.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自治
4.南朝中期,扬州地区实际人口数量为东汉中期的4倍以上,而编入官府户籍的还不到东汉中期的1/4,绝大多数人口成为私有的依附民或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当时
A.庄园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破产
C.政治局势的动荡 D.赋税制度的崩溃
5.隋朝时期,察举、荐举、萌官等制度与科举制并行不悖。在分科考试中,应举者必须由地方州县或朝廷高级官员荐举,获得举人资格后,才能参加由尚书省吏部统一组织的考试并根据成绩划分等级授予官职。据此可知,隋朝
A.人才选拔制度出现紊乱 B.选官制度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
C.选官标准依然看重家世 D.传统选官制度制约科举制发展
6.表1所示为唐朝开元年间东北少数民族部落向唐朝进献贡物的情况。这可用于印证唐朝开元年间
表1
部族名称 王朝纪年 海产贡物 史料记载 史料出处
大拂涅靺羯 开元七年 (719年) 鲸鲵鱼睛 八月,大拂涅靺鞨遣使献鲸鲵鱼睛、貂鼠白兔猫皮 《册府元龟》卷971
粟末靺鞨 开元十七年 (729年) 鲻鱼 二月,渤海靺鞨遣使献鲻鱼 《册府元龟》卷971
粟末靺鞨 开元十七年 (729年) 鲻鱼 三月,渤海靺羯遣使献鲻鱼 《册府元龟》卷975
粟末靺鞨 开元十八年 (730年) 海豹皮 五月,渤海靺鞨遣使乌那达初来朝献海豹皮五张 《册府元龟》卷975
粟末靺羯 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 昆布 十月,渤海靺羯遣使献貂鼠皮、昆布 《册府元龟》卷971
A.丝绸之路的发展 B.海产资源的匮乏
C.政治势力的拓展 D.朝贡贸易的繁荣
7.武则天称帝后,下令“正月亲祀明堂春,三月改唐太庙为享德庙。夏四月,令释(佛)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并规定“从现在起,佛教应高于儒道之上,级服处黄冠之前”。武则天的举措旨在
A.巩固专制统治 B.削弱儒家正统地位
C.推动佛教发展 D.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8.明代后期,景德镇制瓷业中的佣工可自由向老板辞工,去为支付更高工钱的新雇主工作。有的行业的佣工(如装坯工)既可向雇主辞工,也可将其工作岗位转让给其他佣工,雇主不得干涉,这就是行话所说的“窑户不可卖工人,工人可以卖窑户”。这些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自由雇佣劳动的普及 B.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
C.社会平等观念的盛行 D.新的经营方式的发展
9.1919年,中国知识界关于中西文化的争论焦点从先前的东西文化优劣与异同的比较转为东西文化能否调和的问题。在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1921年的论战中出现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实践方式也成为主要关注点。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时局变动推动思想解放运动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异变
C.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充满艰辛曲折 D.中西文化的冲突得到缓解
10.鉴于滇缅公路的运力有限和运输成本过高,国民政府决定修筑滇缅铁路。1938年,中、美、英三国会商,签订了一项由美国贷款7000万美元,中、英两国各自在中国(云南)、缅甸境内修筑滇缅铁路的协定。这一决定
A.改变了云南交通落后面貌 B.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C.顺应了民族战争发展需要 D.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1.公元前6世纪以后,两河流域的书写材料泥版逐渐被轻便且便于携带、保存的莎草纸和羊皮等材料替代,原来流行的楔形文字也逐步让位于阿拉马字母系统中的一种字母。引发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亚述帝国实行了专制统治 B.波斯人征服了西亚和北非地区
C.古巴比伦王国的残酷压迫 D.埃及建立地跨亚非两洲大帝国
12.日本“大化改新”废除了贵族对屯仓、田庄的拥有权,但仍然赐予大夫以上官职的人以食禄的封地,并根据官职大小各有差别。贵族们由此获得了位田、职田、功田、赐田以及食封禄等多种补偿。这表明大化改新
A.削弱了幕府统治地位 B.导致了贵族势力膨胀
C.完善了土地分配制度 D.注重保持改革稳定性
13.从公元3世纪起,阿克苏姆王国开始铸造金属货币,成为非洲第一个制作金属货币的国家。阿克苏姆王国的货币主要包括金币、银币和铜币三种,上面刻有国王的肖像、徽记和铭文(如图 4所示)。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A.君权至上观念浓厚
B.商品经济异常繁荣
C.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D.货币体系臻于完善
14.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基本上靠人力耕作,工具仅限于木、石、骨器及少量青铜器。这可用于说明,古代美洲
A.农业经济结构亟待调整 B.农业生产水平较为滞后
C.社会转型亟须农具革新 D.殖民扩张破坏农业发展
15.蔗糖原产于亚洲,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6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在殖民地建立蔗糖生产基地。其中,西班牙在加勒比地区建立了大量的蔗糖种植园,葡萄牙则在巴西进行了类似的种植,这也导致了非洲奴隶的大量贩卖。据此可知
A.蔗糖贸易是殖民扩张的产物 B.人口流动的影响具有多重性
C.蔗糖消费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D.当时蔗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16.“当欧洲国家政府正式宣战的时候,首都的人们在街头跳舞。当先遣队奔赴前线的时候,人们向士兵投以鲜花希望他们很快凯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收获的季节来到欧洲!……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兴高采烈 ”材料可用于说明
A.一战中的民族主义情绪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根源
C.欧洲民众对一战的反思 D.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北部湾地区设立了合浦、九真、交趾和日南等郡,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北部湾地区的合浦郡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而尽显繁华,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区域,在中国与东南亚等地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丝绸等物品的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是史书中有关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北部湾出发的最早记载。
——摘编自廖国一《从北部湾出发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述略》
材料二
北宋时期,政府派使节到海外国家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王安石变法之后,海外贸易地位进一步提升。元朝政府对海外贸易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尽管出于政治需要,元朝曾有4次“禁商泛海”,但元朝政府很快就恢复了海外贸易政策。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有两条,即泉州、广州口岸→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斯里兰卡→印度→波斯湾;扬州或宁波口岸→东部海岸→朝鲜和日本列岛。元朝首次开辟了从中国南海通往大西洋的航线,使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路线大为拓展,其范围超过了之前各个朝代。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于国方《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利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采纳大臣鄂尔泰“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的建议,决定在滇、黔、桂、川、湘、鄂等六省推行改土归流,其中涉及的民族有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白族、傣族等。在废除土司世袭制度的同时,对土司本人,清政府根据他们的态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配合者,加以赏赐,或予官职等;对于抗拒者,则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政府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废除原来的赋役制度,与中原地区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中原地区。此外,清政府还增设了军事机构。这些措施使得土司制度的影响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宋景田等《如何理解“改土归流”》
材料二
民国初年,云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先进分子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一些土司也受其影响,开始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他们也深感土司制度的腐朽落后,认为有改革的必要。当时云南的土司辖地除了与邻国存在着诸多边界争议之外,还面临着来自外国势力的侵略。法国修建的滇越铁路通车以后,法国大肆掠夺云南的矿产资源,英国也伺机多次侵略云南地区。云南军都督要员李根源认为云南“防务空虚,民智未开,土司童昏,夷民不附,大片沃土无人管理”,要保有这一领土,就必须“改土归流”“设官分域,开垦通商,更以军队镇之”,当时主政云南的蔡锷采纳了该建议,自此民国云南军都督府便拉开了民国云南“改土归流”的序幕。
——摘编自马亚辉《民国时期云南改土归流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云南“改土归流”的背景及其意义。(8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随着中古罗马天主教会与日耳曼民族统治阶级相结合,早期基督教会的教义已不能适应当时罗马天主教会的实际情况,其中私有财产权的问题格外突出。首先,就教会本身而言,进入中世纪以后不仅受到了新的统治阶级以及社会上层的青睐,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君主以及贵族馈赠。其次,公元10世纪商业的复兴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一元化的经济结构,随着商业贸易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私有财产。
——摘编自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
材料二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出了众多的现代民族国家,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诞生。西欧社会结构分化裂变与凤凰涅槃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而其自身结构的特点更是不容忽视的。西欧封建社会存在多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多重性特征,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正是这种多重性结构发展演变的客观要求。
——摘编自查振华等《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多重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嬗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孕育出民族国家的因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9年,全国5.4亿人口中约80%的人不识字,只有3000多万名小学在校生,100多万名中学在校生,10多万名大学在校生,大中小学在校生规模类似“倒图钉形”。在2018年近14亿人口中,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在校生,分别为10339万人、4653万人、3935万人、3833万人。 同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95%,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为100.9%、88.8%、48.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1.7%,这些指标已达同期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女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与人口自然比大体相当,特殊教育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也在多样化推进。
——摘编自张力《新中国70年教育事业的辉煌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教育”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承德市高中2023一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月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2.D3.B4.A5.B6.C7.A8.D9.A10.C11.B12.D13.C14.B
15.B16.A
17.(1)有利条件: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拓展;社会经济的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统治
者的支持。(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区域贸易格局的变化;民族政权并立,北方陆路交通受阻;政府的重视和推动:经济
重心的南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革新,如罗盘指南针的使用: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大
量需求。(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认识: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
等层面;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丰富了民众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外经济
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特点:措施全面;政策灵活;覆盖范围广;涉及民族多。(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背景:土司制度的日益腐朽;西方殖民势力对云南地区的不断渗透;民族危机和边疆危机
的加剧:中华民国建立,近代国家观念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4分,答出两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意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巩固了云南边防;推动了云南的近代化;有利
于云南地区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4分,答出
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原因:工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社会结构的变化:巩固天主教会
统治的需要。(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因素:西欧社会的转型;西欧各国经济发展;西欧各国王权得到强化;民族主义意识萌芽。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0.示例一
论题: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民性和公平性。(2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类学校,我
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针对当时我国教育严重落后的现实局面,1949年年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要求各类学校要向广大工
农群众开门。这对于实现我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广大提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具有深远的影
响。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经过几十年
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
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
备的人才。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下,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发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57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