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10)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配套教学设计(11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1 13:34:5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思维领域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2学情分析
i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感 性认识,引入起来较容易,但学生才接触到物理,对物理的研究方法还不明白,老师还要一边做一边引导说明。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掌握一些学生物理的方法。
3重点难点
重 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 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总结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活动2【导入】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教师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活动3【活动】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总结: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活动4【活动】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活动5【导入】测量声速的方法
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 ,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活动6【练习】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h
活动7【活动】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活动8【练习】作业布置
练习1-9题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