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导体和绝缘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的第6课。在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的知识,并且能够组装和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的基础上,探究物体导电性能。聚焦环节是引导关注导线;探索部分是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研讨部分是分析电器元件各部分导电情况,普及安全用电事项。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如实描述自己的发现,愿意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态度。
设计理念 专注习惯——认识简单电路(改进成电路检测器)——用电路检测器(预测——交流——检测交流)——升级电路检测器(检测——交流)——拓展(安全用电)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形象和感性知识。运用微课视频、课堂游戏、思维导图等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组装电路,多数学生知道金属是可以导电的,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能说出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能说出人体是导体,容易导电。 2.科学思维: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3.探究实践: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能利用图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实验现象;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4.态度责任:能对身边物体能否导电产生探究兴趣;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细致严谨的探究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通过实验活动知道生活中有些材料是导体,有些材料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1.(实物出示电路检测器并板贴):这个装置(课件出示)请大家观察思考,这是什么? 2.请这位特别专注的同学试着点亮它。亮了,形成了一个简单电路。 3.老师这里有一枚硬币(板贴:硬币),再请1位特别专注的同学合作,用这两根导线的两端充分接触硬币的两边,把它接入这个简单电路,小灯泡还能亮吗? 4.记录“亮”(板贴:亮)。这是不是偶然亮的?请2个人互换试试。 5.还是亮的,再请1位特别专注的同学来试试。 6.3位同学3次把硬币接入简单电路,小灯泡都是“亮”,说明—硬币能够导电, 7.请把这块橡皮接入简单电路试试?记录“不亮”(板贴:不亮)!是不是简单电路的原因呢?先直接连接试试,亮的,再接入橡皮试试,严谨期间,要实验几次?请旁边2位同学再试试。 8.小灯泡“亮”说明硬币这个物体能导电(板书:导电),“不亮”说明橡皮这个物体不能导电(板书:不导电) 9.我们把“简单电路”升级改进成了“电路检测器”,(点击课件出示)可以研究更多“导体和绝缘体”(板贴:和)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引出物体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概念。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重点探究,物体导电性 师:1.出示实验材料,进行预测 (出示材料)预测物体的导电性:哪些物体是容易导电的? 要求:(1)想一想再预测; (2)小组长统计不同预测结果人数,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师:2.实验探究 (微课视频:电路检测器的操作步骤) (温馨提示: 1.检测头要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2.检测结束后要将两个检测接触端断开,减少耗电; 3.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师:3.汇报交流 (1)小组汇报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分别是哪些。 (2)通过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材料制成的物体能导电呢?哪些材料制成的物体不能导电呢? 科学上我们把像金属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而像塑料、橡胶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设计意图 预测环节中,用名人名言来给学生激励,从中渗透了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交流、探讨,培养他们愿意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的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既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又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喜欢上科学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三)拓展应用,安全用电 1.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师:这些常见的物品,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根据学生回答,进而引导学生猜测人是不是导体,并做实验验证。 2.制定安全用电守则 师:为保障我们的安全,你觉得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安全用电呢?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安全用电守则,让学生知道如何做到安全用电,学生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安全用电的意识,从而强化他们的行为。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1)谈收获。 (2)谈疑惑。
设计意图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学会探究。
板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导体 不容易导电---绝缘体
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电路及会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之后,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来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物体的导电性,指导学生建构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教学中,通过与安全教育相结合,用鼓励性的语言来给予学生激励,从中渗透了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交流、探讨,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的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既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又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喜欢上科学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回顾本课的教学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一、善于引导,发生思维的碰撞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体验的小活动,通过两次对比,学生会发现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整个过程精彩而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认知,能开启学生思维,诱发他们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对本节课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检测物体能否导电前,首先让学生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通过对某一物体导电性预测的分析,让学生知道预测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进行预测,做到有理有据。本课的重难点除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外,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也是本课的一大难点。在试教的过程中,学生检测时总会存在各种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于是,我将“科学规范的操作”进行了强化。通过播放微课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电路检测器的操作流程,并通过学生的上台演示强化操作的步骤,然后再通过提问“为什么要自测”复测,让学生明白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本课的科学态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究,实验操作必然少不了小组合作。四年级学生合作分工意识还不够强,对此,我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两名观察员。这样的分工还是不够的,在实验中,我还让他们互换角色,使每个学生都经历检测的过程,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实验热情,又可以实现小组的分工合作。在小组汇报检测结果时,各组对比其检测结果,从中发现有无不一致的地方。通过汇报、分析、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金属等物质容易导电,属于导体;而一些非金属物质属于绝缘体。而且有些物体是由导体和绝缘体共同组成的,由此,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细致严谨的探究习惯。 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加自然。 二、善于捕获,发掘有价值的内容 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准确的呢?”有一个学生说,“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做实验证明。”我立马追问:“你打算怎么做?”这名同学反应特别快,马上联系到上节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从这个实验迁移到今天所学的知识,但也许是因为紧张或没有把语言整理清楚以至于没有表达清楚。于是我让其他同学来答,而是把这个问题化为全班同学的问题,引起所有同学的思考,这样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动感,然后把问题又抛到这名女生的身上,使她感受到自身思维的价值。 在教学结束前我抛出了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吗?”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成为生活中的发现者、探究者。有同学说“人体为什么能导电?”“水为什么能导电?”来自同学的问题,同学是最感兴趣的,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同学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思维能力。 三、善于融合,进行“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 本单元围绕“电”讲了电路状态,物体能否导电等很多知识,其中有一个知识点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中的,那就是——用电安全。在本课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后,让学生在组内制定的《教室安全用电守则》,学生通过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制定安全用电守则,让学生自己明确如何做到安全用电,学生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安全用电的意识,从而强化他们的行为。因为时间有限,课上只能做简单的分享,但在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完善内容,在下节《安全用电》一课中进行一个“小小安全员”的评比,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用电安全不仅仅止于课堂,还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还让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制定《家庭安全用电守则》,将收获的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中,让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善于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在课堂上充分的利用了交互式课件来进行教学。在学生做游戏环节,利用希沃白板里的手机传屏功能,利用手机摄像,让全班学生可以看清学生做游戏的过程;在出示电路检测器的操作步骤时,利用微课视频来展现,既直观又高效;在请学生展示环节,我请一个学生上台来示范操作,,让大家聚精会神地关注他的演示。这些信息技术手段都是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课堂成了学生活跃思想、交流情感、展示自我的场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注重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性,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当然,对于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像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还有待加强,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还有待提升等,这也将是我今后在教育教学上努力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