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如何安排记叙的线索
单元导读
珍珠散落一地固然吸引眼球,但毕竟杂乱;若用彩线串起,定会璀璨夺目。若说丰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叙事的线索就是串联珍珠的彩线了。好的记叙文,常用一条主线贯穿全文。线索,可以有机地连缀内容,使内容多而不乱,前后浑然一体。同学们写记叙文,手里常有精彩动人的材料,但写出的文章却杂乱无章。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一条合理、清晰的线索贯穿全篇。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写作之前理出一条能贯穿文章的主线,打造一条线索。打造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能让文章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不容易偏题跑题。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线索可以是实体的物,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在文章写作前打造一条线索,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
技法导航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记叙文如何安排线索?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以空间转换为线索。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是作者结构全篇常用的方法。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别记述了他在百草园所收获的童年乐趣以及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乏味,地点的转换暗示着内容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再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方法二: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在交代事件时,为了强调情节的真实性,常常以“我”的口吻叙述,于是,“我”的见闻感受就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作者写断腿之前的孔乙己在酒店被酒客揭短奚落,孔乙己教小孩识字、分茴香豆给小孩吃,人们背地议论孔乙己及其断腿的原因,孔乙己断腿之后的最后一次喝酒,等等。这些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我”始终在咸亨酒店这个“舞台”上活动,是主人公的重要配角,无“我”难以成篇。
方法三:以事件为线索。
记叙文以叙事为主,因此以事件为线索是记叙文常用的线索安排方法。故事情节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果,事常有起因、经过、结果。所以,交代事件时,要依其过程清楚交代它的来龙去脉,以便给人完整的认识。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全文是紧紧围绕“爬悬崖”这一核心事件展开的,具体线索脉络为:“小伙伴提议爬悬崖——跟随伙伴爬悬崖——不幸被困于悬崖——父亲指导下悬崖——感悟爬悬崖”来构思全文,反映事件对“我”一生的重大意义。
再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一段儿时的美好生活。
这些作品构思别具匠心,富有艺术魅力,其中线索的安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四:以实物为线索。
即用一件物品去贯穿全文,这是初学者较易把握的线索安排模式。这类记叙文,全文紧扣某一实物,逐层深入表现主题。在以物为陪衬的文章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一物品往往起过渡或象征、昭示作用。在专门写物的记叙文中,物往往既是叙事的线索,又是全文记叙的重点,如《羚羊木雕》就是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情节,通过父母查问木雕——“我”赠送木雕——“我”向万芳要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质疑:要木雕还是要友情?文章的主旨通过羚羊木雕,得以充分体现。
以物为线安排事件内容,要注意一点,就是该物与人的情感应有密切关系,应能引起人强烈的情感体验,而非一般的物品。
【范例】 咀嚼生活的真味(片段)
一本厚厚的,有些破旧的笔记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她,总与它形影不离。上课时常带着它,吃饭时总会翻一下它,自习时会在上面增添许多内容,睡觉前一定会捧着它。
这本笔记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呢?好奇心催促我去了解。
我迈开大步,走上讲台,微眯起双眼,瞄着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
“××(我的名字),心思细腻,不够坚强,要注意不能过于责备她。”
“××,小聪明,却不踏实,要善意引导,不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不再往下翻,这是老师的日记本啊,我居然偷看了老师的“秘密”!我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
◆点评:这篇作文以“日记本”这一实物为线索,将完整曲折而又生动感人的情节串联了起来,文章写得鲜活、灵动,故能在同类作文中略胜一筹。
方法五:以一句话为线索。
这也是初学者较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即文中反复出现同一句话,由这句话引出要写的内容。例如:
【范例】在家里,我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中;在学校,我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是他们却不理解我,我有很多心里话要说。
我想对爸爸说句心里话,您工作很忙,经常早出晚归,以至于我经常看不见您,我们之间的沟通少了,您不像以前那样经常陪我练书法、一起谈心了,爸爸,抽些时间陪陪我好吗……
我想对好朋友小明说句心里话,周一我没有把数学作业借给你参考,是想多让你动动脑,你能理解我吗……
我想对老师说句心里话,我迟到是因为送一个迷路的孩子,您没有问原因就批评了我。老师,希望以后能和您多沟通,希望您能多理解学生……
我想对很多人说句心里话,渴望与更多的人沟通,和大家相互理解。
爸爸,抽些时间陪陪我好吗……
◆点评:以“说句心里话”为线索 小明,你能理解我吗……
老师,希望以后能和您多沟通……
方法六: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以作者的意念流动,情感转变作为全文线索,非常适合于抒情性强的文章: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先是看到“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感到由衷的喜悦,继而写由紫藤萝引起回忆,升起曾一度压抑在心上的焦虑、惆怅之情,末尾看到紫藤萝花开得这样盛、这样密,情绪又振奋、激昂起来。文章按照“喜悦——焦虑——惆怅——振奋——激昂”的感情变化结构成篇,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文章中心。
杨朔的《荔枝蜜》也是这样的文章。一开始,作者欲抑先扬,旗帜鲜明地表明“我”却“不大喜欢”蜜蜂,因为小时候“叫蜜蜂蛰了一下”。后来听说蜜蜂蛰人后自己也活不长时,又原谅了蜜蜂,但心里却“总不大舒服”。在广东吃
了香甜的鲜荔枝蜜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厂一次转折性变化,“不觉动了情”,想去看一看。看到酿蜜的情景后,心灵受到震动,感情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抒发了对蜜蜂的赞美,“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最后,思想感情又一次升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决心学习蜜蜂精神,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心愿。文章按照“不大喜欢——不大舒服——动了情——赞美——梦成蜜蜂”的感情变化结构成篇。
以情作为动力,推进情节的发展,可以真实地表露作者思想,使文章充满整体感。但为了能使作品脉络清晰,不生枝蔓,写时要注意合理把握情感,绝不能让感情肆意蔓延。
【范例】我们的心近了(片段)
小雨是我的一个同学,由于我们性格相似,所以不久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她是我们班的班长,平时管纪律是免不了要得罪人的,但我了解她,愿和她一起玩,一起学习。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发现,以前和我相处的同学渐渐远离我了,但我无所谓,因为我觉得有一个好朋友就够了。
她的另一个朋友,被我们呈直线上升的友情给惹火了,经她再三的挑拨,我们开始不说话,渐渐地形同陌路。我们最终还是散了。我也没有去怪任何人,可我却就此陷入了孤独之中,整天一个人独来独往,沉默寡言,孤独使我变得不再活泼,不再自信。
在考试前几个星期,我的桌上出现了一张字条,打开来看,再熟悉不过的笔迹,上面写着:认真复习功课,注意身体。加油!我的心一下子又感觉温暖了起来。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友情的可贵、孤独的可怕!我微笑着看着她,她也正看着我,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但心与心的交流让我们的心已经近了。
◆点评:感情变化的过程:我和小雨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因为同学的嫉妒、挑拨,我们形同陌路 考试前小雨温暖的鼓励让我们的心又近了。
方法七:以时间为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如《伟大的悲剧》是以时间为线索,继续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伟大的悲剧》的线索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 1月18日 2月17日夜里1点钟 3月2日 一天中午 3月21日 3月29日。
【范例】游戏(节选)
小时候,只要一有空,我们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玩游戏。儿时的游戏花样可多啦!踢毽子、丢沙包、老鹰捉小鸡、跳绳、捉迷藏都是我们常玩的。读书后,每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们一个个像离弦的剑似的飞向操场,跟自己的伙伴做那些爱玩的游戏,校园里总是欢笑声一片。那些游戏如春天的青菜般,一段时间过后便会“过时”,再过一时间又会玩出新花样,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到我们玩同一种游戏是很难的:每逢六一儿童节,更是玩得不亦乐乎,参与各种游戏,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去换取各种爱吃的糖,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地流逝,人也会长大。告别小学,告别六一,踏入初中,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少,不像小时候那么爱玩,即使有,也明白要有个“度”,不能那么疯。可是,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又把我带活了,她从不冷落我,陪我玩“真心话大冒险”。体育课上,我们会一起打羽毛球。放学后,有空的话会在人少的地方比赛骑车,看谁骑得快。有段时间,我们都嘴馋,想吃零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说:“我们玩个游戏吧,谁也不能乱花钱,谁花钱买零食了就罚抄课文。”我笑着答应了。每次想到这些,心里都会觉得乐滋滋的。
◆点评:时间线索使得文章结构十分清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到踏入初中,条理清晰地描述出了自己对待游戏的态度。
方法八:双线
如《春天的雨点》一文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达丽玛上课走神到专心听讲这一线索,另一条是乌汉娜老师发现她上课不专心的情况后,给她补课并护送回家这一条线索。这两条线索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有几条线索组成的文章,往往有一条是主线。如《春天的雨点》乌汉娜老师发现她上课不专心的情况后,给她补课并护送回家这一条线索是主线,另一条线索是为了衬托老师的精神的可贵。有的文章虽然也有两条线索,但一条线索是明的,另一条是暗的,如《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明线是在写闰土的特点,暗线写出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线索”安排的技巧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如下位置:
1.文章的标题。
2.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键处。
3.文中反复出现某词或某事物。
4.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5.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另外,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学习借鉴
我和母亲一起牵手
很小的时候,母亲便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了走路。从此,母亲便牵着我的手走过石桥,走过石径,走过岁月。
(总起,“‘我’和母亲牵手”走过岁月。)
转眼间,我七岁了。母亲又牵着我的手把我送进了学堂。依稀记得当时母亲的手好白皙,好柔软。牵着母亲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幸福的感觉彻底淹没了我。尽管我学会走路了,但我总找出各种理由牵母亲的手。直到那一次,我发誓再也不牵母亲的手了。
(情感突然急转直下,笔墨省,笔力健。)
那是一个怎样的秋日啊,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当母亲牵着我的手走过村头的小桥,我突发奇想,要母亲牵着我的手飞过去。在我陶醉在奔跑的狂喜中时,母亲突然大叫了一声,踉踉跄跄停了下来,脸上显得非常痛苦,好像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原来母亲的手被我在狂跑中拉脱臼了。望着医生给母亲治疗时母亲那痛苦的表情,年幼的我似乎感觉到无比的心疼,自此我便暗下决心:再也不让母亲牵我的手了。
时间的车轮在快速旋转,我慢慢地长大了,我也真的再也没有和母亲牵过手了。在异地求学的我,偶尔也会想起母亲,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但却很少想到过母亲牵我走过的那段日子。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女孩时,岁月的风铃摇醒了我沉睡的记忆,我的心不禁被震住了。久违的感动又被唤醒,我不禁热泪盈眶,在泪光盈盈中,我有种想回家和母亲牵手的冲动。
回到家中,我和母亲相互凝视了许久,母亲高兴地说我长大了,我发现母亲也明显苍老了,“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深纹岁月痕。”我放下行李,牵着母亲的手轻轻地说:“妈,我们出去走走吧!”母亲显得有些惊讶,然后很高兴地和我出去了。
又是村头的小桥,又是当年的母亲,母亲的手也一如当年一样温暖而有力,却不再白皙、柔软,她的皮肤黝黑而粗糙,有的地方还有一道道裂口,结满了厚厚的茧。牵着母亲的手,摸着她那嶙峋的瘦骨,我仿佛触摸到的不是她的手,而是她大半辈子的沧桑。
(物是手非,好在情依旧。好一处对比!)
就这样,母亲和我一起牵着手,度过了她近年来最愉快的一天。我想说:“妈妈,我要您每天都快乐,我要和您一起牵着手,走过四季,走过风雨!”
(开篇是“岁月”,结束在“四季”;开篇是“从此”此处是“一天”。)
◆点评:“‘我’和母亲牵手”是一条显于外的事件线索。串珠成链之后,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还有一条隐于内的情感线那就是母女之间的感情线索。我们很快就发现,这后者,不正是文章的中心:母女情深吗?可见,文章的中心,也许就是一条最主要的线索。
看这满纸的真情,我们确实无法否认这一点。当然,作者的线索设置和处理非常好。不单线索时时提及,小小的篇幅,却有“将母亲拉脱臼”“牵手学步”两处大波澜,还有母亲手部的岁月对比,并首尾呼应,最终完成一个“圆”,回到“牵手”的温情一幕。正如项链在美丽的颈项扣拢,抚平,于是对镜顾盼,熠熠生辉。好文章,正是如此!
技法训练
1.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风,无声,吹绿了大地;爱,无言,滋润了心田。曾经认为,父亲是个感情迟钝的人。
小时候放风筝,陪我的是我的母亲,捡风筝的是我的父亲。小时候闯了祸,打我的是我的父亲,给我上药的是我的母亲。上医院摘除坏死指甲时微微颤抖地攥着我且反复告诉我别害怕的,是母亲,被我紧紧攥着且一声不吭的,是我的父亲。……莫非是父亲不会表达感情,还是……
我开始用心去寻找答案。每次,我的自行车出了小毛病,第二天,它却被修好了,并且被擦得锃亮,事后,才知道是父亲做的。床头上那心爱的闹钟,是父亲修好的。小屋墙上的印记,是父亲抹没的。……猛地,我察觉到:不是父亲“迟钝”,而是我愚笨,是我没有体会到那沉默背后迸发出来的温暖啊!光无声,照亮了大地;爱无言,温暖心田。
父爱,无言。
问: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片断练习。
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写一段文字。(如:教科书、笔、树、花鸟鱼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无言的父爱或父亲对我无言的关怀。
2.参考范文:
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将近9点,屋外传来了清脆的车钤声——爸爸回来了。我不停地摸着手里那张缴费单,唉,家中欠了那么多的债,我怎么向爸爸开口呢?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毛巾和衣服拿给爸爸,他却放在一边,连忙从窗台上抓起一块抹布擦起他的车来。这辆车,带着爸爸“闯荡江湖”一年多了,风里来,雨里去,已经成了爸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磨磨蹭蹭地挨近爸爸,把学校发下的缴费单递给他。他把缴费单反复看了几遍,然后摸出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叹了一口气。屋里很静,爸爸的叹息声伴随着风雨声拖得很长。突然,烟头猛地一亮,爸爸倏地站了起来,走到车旁,用手拍了拍车座,轻轻地对我说了声:“睡吧!”
第二天课间,爸爸来了,掏出300元钱,让我交给老师。我疑惑了:“家里哪来的钱呢?”
晚上,我回到家中,发觉少了什么——“车”!爸爸的自行车呢?我一下子明白了:爸爸为了给我凑足学费,卖了他心爱的自行车。我鼻子一酸,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
简评:
这段文字以“爸爸的自行车”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借“自行车”写深沉无私的父爱。
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父亲如何喜爱他的自行车,为后文卖车做反衬蓄势,使父亲卖车显得不同凡响,从而更突出了父亲的爱。再如,写父亲反复看“缴费单”、“吸烟”,又为后文父亲卖车做铺垫,这就使故事发展得合情合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而人物形象也在事件中“立”了起来………
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用一条线索贯穿全文,线索可以是实物、情感变化……,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列出写作提纲。
【写作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17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珍珠散落一地固然吸引眼球,但毕竟杂乱;若用彩线串起,定会璀璨夺目。若说丰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叙事的线索就是串联珍珠的彩线了。
好的记叙文,常用一条主线贯穿全文。线索,可以有机地连缀内容,使内容多而不乱,前后浑然一体。同学们写记叙文,手里常有精彩动人的材料,但写出的文章却杂乱无章。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一条合理、清晰的线索贯穿全篇。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写作之前理出一条能贯穿文章的主线,打造一条线索。打造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能让文章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不容易偏题跑题。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线索可以是实体的物,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在文章写作前打造一条线索,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
单元导读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方法一:以空间转换为线索。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是作者结构全篇常用的方法。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别记述了他在百草园所收获的童年乐趣以及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乏味,地点的转换暗示着内容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再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方法二: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在交代事件时,为了强调情节的真实性,常常以“我”的口吻叙述,于是,“我”的见闻感受就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作者写断腿之前的孔乙己在酒店被酒客揭短奚落,孔乙己教小孩识字、分茴香豆给小孩吃,人们背地议论孔乙己及其断腿的原因,孔乙己断腿之后的最后一次喝酒,等等。这些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我”始终在咸亨酒店这个“舞台”上活动,是主人公的重要配角,无“我”难以成篇。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方法三:以事件为线索。
记叙文以叙事为主,因此以事件为线索是记叙文常用的线索安排方法。故事情节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果,事常有起因、经过、结果。所以,交代事件时,要依其过程清楚交代它的来龙去脉,以便给人完整的认识。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全文是紧紧围绕“爬悬崖”这一核心事件展开的,具体线索脉络为:“小伙伴提议爬悬崖——跟随伙伴爬悬崖——不幸被困于悬崖——父亲指导下悬崖——感悟爬悬崖”来构思全文,反映事件对“我”一生的重大意义。
再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一段儿时的美好生活。
这些作品构思别具匠心,富有艺术魅力,其中线索的安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方法四:以实物为线索。
即用一件物品去贯穿全文,这是初学者较易把握的线索安排模式。这类记叙文,全文紧扣某一实物,逐层深入表现主题。在以物为陪衬的文章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一物品往往起过渡或象征、昭示作用。在专门写物的记叙文中,物往往既是叙事的线索,又是全文记叙的重点。
如《羚羊木雕》就是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情节,通过父母查问木雕——“我”赠送木雕——“我”向万芳要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质疑:要木雕还是要友情?文章主旨通过羚羊木雕得以充分体现。
以物为线安排事件内容,要注意一点,就是该物与人的情感应有密切关系,应能引起人强烈的情感体验,而非一般的物品。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范例】 咀嚼生活的真味(片段)
一本厚厚的,有些破旧的笔记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她,总与它形影不离。上课时常带着它,吃饭时总会翻一下它,自习时会在上面增添许多内容,睡觉前一定会捧着它。
这本笔记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呢?好奇心催促我去了解。
我迈开大步,走上讲台,微眯起双眼,瞄着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
“××(我的名字),心思细腻,不够坚强,要注意不能过于责备她。”
“××,小聪明,却不踏实,要善意引导,不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不再往下翻,这是老师的日记本啊,我居然偷看了老师的“秘密”!我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
◆ 点评:这篇作文以“日记本”这一实物为线索,将完整曲折而又生动感人的情节串联了起来,文章写得鲜活、灵动,故能在同类作文中略胜一筹。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方法五:以一句话为线索。
这也是初学者较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即文中反复出现同一句话,由这句话引出要写的内容。例如:
【范例】在家里,我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中;在学校,我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是他们却不理解我,我有很多心里话要说。
我想对爸爸说句心里话,您工作很忙,经常早出晚归,以至于我经常看不见您,我们之间的沟通少了,您不像以前那样经常陪我练书法、一起谈心了,爸爸,抽些时间陪陪我好吗……
我想对好朋友小明说句心里话,周一我没有把数学作业借给你参考,是想多让你动动脑,你能理解我吗……
我想对老师说句心里话,我迟到是因为送一个迷路的孩子,您没有问原因就批评了我。老师,希望以后能和您多沟通,希望您能多理解学生……
我想对很多人说句心里话,渴望与更多的人沟通,和大家相互理解。
◆ 点评:以“说句心里话”为线索
爸爸,抽些时间陪陪我好吗……
小明,你能理解我吗……
老师,希望以后能和您多沟通……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方法六: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以作者的意念流动,情感转变作为全文线索,非常适合于抒情性强的文章: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先是看到“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感到由衷的喜悦,继而写由紫藤萝引起回忆,升起曾一度压抑在心上的焦虑、惆怅之情,末尾看到紫藤萝花开得这样盛、这样密,情绪又振奋、激昂起来。文章按照“喜悦—焦虑—惆怅—振奋—激昂”的感情变化结构成篇,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文章中心。
杨朔的《荔枝蜜》也是这样的文章。一开始,作者欲抑先扬,旗帜鲜明地表明“我”却“不大喜欢”蜜蜂,因为小时候“叫蜜蜂蛰了一下”。后来听说蜜蜂蛰人后自己也活不长时,又原谅了蜜蜂,但心里却“总不大舒服”。在广东吃了香甜的鲜荔枝蜜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厂一次转折性变化,“不觉动了情”,想去看一看。看到酿蜜的情景后,心灵受到震动,感情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抒发了对蜜蜂的赞美,“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最后,思想感情又一次升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决心学习蜜蜂精神,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心愿。文章按照“不大喜欢—不大舒服—动了情—赞美—梦成蜜蜂”的感情变化结构成篇。
以情作为动力,推进情节的发展,可以真实地表露作者思想,使文章充满整体感。但为了能使作品脉络清晰,不生枝蔓,写时要注意合理把握情感,绝不能让感情肆意蔓延。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范例】我们的心近了(片段)
小雨是我的一个同学,由于我们性格相似,所以不久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她是我们班的班长,平时管纪律是免不了要得罪人的,但我了解她,愿和她一起玩,一起学习。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发现,以前和我相处的同学渐渐远离我了,但我无所谓,因为我觉得有一个好朋友就够了。
她的另一个朋友,被我们呈直线上升的友情给惹火了,经她再三的挑拨,我们开始不说话,渐渐地形同陌路。我们最终还是散了。我也没有去怪任何人,可我却就此陷入了孤独之中,整天一个人独来独往,沉默寡言,孤独使我变得不再活泼,不再自信。
在考试前几个星期,我的桌上出现了一张字条,打开来看,再熟悉不过的笔迹,上面写着:认真复习功课,注意身体。加油!我的心一下子又感觉温暖了起来。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友情的可贵、孤独的可怕!我微笑着看着她,她也正看着我,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但心与心的交流让我们的心已经近了。
◆ 点评:感情变化的过程:我和小雨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因为同学的嫉妒、挑拨,我们形同陌路 考试前小雨温暖的鼓励让我们的心又近了。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方法七:以时间为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是以时间为线索,继续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伟大的悲剧》的线索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范例】 游戏(节选)
小时候,只要一有空,我们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玩游戏。儿时的游戏花样可多啦!踢毽子、丢沙包、老鹰捉小鸡、跳绳、捉迷藏都是我们常玩的。读书后,每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们一个个像离弦的剑似的飞向操场,跟自己的伙伴做那些爱玩的游戏,校园里总是欢笑声一片。那些游戏如春天的青菜般,一段时间过后便会“过时”,再过一时间又会玩出新花样,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到我们玩同一种游戏是很难的:每逢六一儿童节,更是玩得不亦乐乎,参与各种游戏,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去换取各种爱吃的糖,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地流逝,人也会长大。告别小学,告别六一,踏入初中,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少,不像小时候那么爱玩,即使有,也明白要有个“度”,不能那么疯。可是,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又把我带活了,她从不冷落我,陪我玩“真心话大冒险”。体育课上,我们会一起打羽毛球。放学后,有空的话会在人少的地方比赛骑车,看谁骑得快。有段时间,我们都嘴馋,想吃零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说:“我们玩个游戏吧,谁也不能乱花钱,谁花钱买零食了就罚抄课文。”我笑着答应了。每次想到这些,心里都会觉得乐滋滋的。
◆ 点评:时间线索使得文章结构十分清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到踏入初中,条理清晰地描述出了自己对待游戏的态度。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一、记叙文安排线索的方法
方法八:双线。
如《春天的雨点》一文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达丽玛上课走神到专心听讲这一线索,另一条是乌汉娜老师发现她上课不专心的情况后,给她补课并护送回家这一条线索。这两条线索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有几条线索组成的文章,往往有一条是主线。
如《春天的雨点》乌汉娜老师发现她上课不专心的情况后,给她补课并护送回家这一条线索是主线,另一条线索是为了衬托老师的精神的可贵。有的文章虽然也有两条线索,但一条线索是明的,另一条是暗的,如《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明线是在写闰土的特点,暗线写出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设置好线索,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主题熠熠生辉。这么多好处,让我们不能不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
技法导航
二、“线索”安排的技巧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如下位置:
1.文章的标题。
2.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键处。
3.文中反复出现某词或某事物。
4.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5.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另外,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技法训练
1.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风,无声,吹绿了大地;爱,无言,滋润了心田。曾经认为,父亲是个感情迟钝的人。
小时候放风筝,陪我的是我的母亲,捡风筝的是我的父亲。小时候闯了祸,打我的是我的父亲,给我上药的是我的母亲。上医院摘除坏死指甲时微微颤抖地攥着我且反复告诉我别害怕的,是母亲,被我紧紧攥着且一声不吭的,是我的父亲。……莫非是父亲不会表达感情,还是……
我开始用心去寻找答案。每次,我的自行车出了小毛病,第二天,它却被修好了,并且被擦得锃亮,事后,才知道是父亲做的。床头上那心爱的闹钟,是父亲修好的。小屋墙上的印记,是父亲抹没的。……猛地,我察觉到:不是父亲“迟钝”,而是我愚笨,是我没有体会到那沉默背后迸发出来的温暖啊!光无声,照亮了大地;爱无言,温暖心田。
父爱,无言。
问:本文的线索是 。
无言的父爱或父亲对我无言的关怀
技法训练
2.片断练习。
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写一段文字。(如:教科书、笔、树、花鸟鱼虫……)
参考范文:
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将近9点,屋外传来了清脆的车钤声——爸爸回来了。我不停地摸着手里那张缴费单,唉,家中欠了那么多的债,我怎么向爸爸开口呢?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毛巾和衣服拿给爸爸,他却放在一边,连忙从窗台上抓起一块抹布擦起他的车来。这辆车,带着爸爸“闯荡江湖”一年多了,风里来,雨里去,已经成了爸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磨磨蹭蹭地挨近爸爸,把学校发下的缴费单递给他。他把缴费单反复看了几遍,然后摸出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叹了一口气。屋里很静,爸爸的叹息声伴随着风雨声拖得很长。突然,烟头猛地一亮,爸爸倏地站了起来,走到车旁,用手拍了拍车座,轻轻地对我说了声:“睡吧!”
第二天课间,爸爸来了,掏出300元钱,让我交给老师。我疑惑了:“家里哪来的钱呢?”
晚上,我回到家中,发觉少了什么——“车”!爸爸的自行车呢?我一下子明白了:爸爸为了给我凑足学费,卖了他心爱的自行车。我鼻子一酸,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
简评:这段文字以“爸爸的自行车”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借“自行车”写深沉无私的父爱。 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父亲如何喜爱他的自行车,为后文卖车做反衬蓄势,使父亲卖车显得不同凡响,从而更突出了父亲的爱。再如,写父亲反复看“缴费单”、“吸烟”,又为后文父亲卖车做铺垫,这就使故事发展得合情合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而人物形象也在事件中“立”了起来………
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用一条线索贯穿全文,线索可以是实物、情感变化……,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列出写作提纲。
【写作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