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表达自己的看法
文题及要求
写一篇文章,记叙一件在你身边发生的,令你受到深刻触动或引起你思考的事情,并写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航
记叙、描写、抒情是我们都了解的表达方式,有时还要一点恰当的议论。也就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里所说的议论不是指纯粹的议论性文章,而是指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性文字,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能起到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深化主题,使文章的感情升华,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写法点拨
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使文章的主题在记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有明确的目的。但在具体运用中,就要注意:
1.要着重对最典型的事例进行议论。
2.要着重在最动人之处进行议论。
3.要着重在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进行议论。
4.要着重在揭示全文的意义时进行议论。
5.要着重在对文章的结构起重要作用时进行议论。
我们在对作文进行构思时,就应该考虑到要不要穿插议论,就要考虑到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安排记叙中的议论。
怎样在记叙文写作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怎样在记叙中穿插我们对一件事情、一个人的评论呢?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泼墨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
2.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
3.呼应法。主要地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
4.穿插法。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叙议结合,引人人胜。第一部分,开头就引用闻一多自己的话作了概述,“做了再说”“做了不定说”。接着记叙闻一多作为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事略。夹叙夹议,叙为全文的“血肉”,记叙人物事件,使形象丰满感人;议为全文的“骨架”,将一个个鲜明的印象连缀为有机整体。全文脉络清晰,中心突出。再如冰心的《观舞记》在细腻传神地记叙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全过程后写道:“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塑、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粮食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这段穿插在文中的议论就显得有根有源,既赞美了印度悠久的历史,又告诉人们,欣赏舞蹈要结合文化背景,才能领悟深层的美。
综上所述,表达自己的看法首先要形成独立的思考,还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在细腻叙述和描写中加上精彩的议论,这样才能做到不就事论事,也不空谈漫议,恰当地表现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有所思考。
佳作示范
作文1
那段孤单的日子
孤单是一种感受,孤单是自然的规律,孤单是必有的生命滋味。
——题记
生日这天,独处在家中,没有同学们的欢歌笑语,也没有父母的生日祝福。这让我真正体验到了独处的滋味——孤单。自从进入初三,学习节奏极快,相互之间往来的频率大大降低。父母在外,而自己呆在家中,自然萌生出一种孤单。16岁的生日,只是孤单最明显的凝结,其实整个初中三年的留守,何成不是时时孤单着呢?
我要放纵一天,这段时间的紧张,让我神经紧绷,既然不能找朋友聊天、玩耍,我就上网查找孤单的概念、试图看看孤单的颜色、孤单的本来滋味。爱迪生,从小被老师说成智力发育不全,不愿意收为学生,母亲只好亲自教育,这位名人无疑是孤单的,却有一万多项发明创造。霍金,疾病缠身而无法自由行动,自然缺乏社交、集体娱乐,无疑也是孤单的,却发现了黑洞,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我心平衡了——古往今来,孤单的人不只我一个。人,因孤单而有所创造,是啊,没有孤单,哪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名句?没有孤单,哪来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美意境;没有孤单,哪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聆听自然的空灵、幽美?
原来孤单能净化烦躁的心灵。
到山上去走走也是一种释放孤单的方式吧。屋后的小山,不知名的野花肆意地开着、零散着,没有秩序没有规律,小小的,或紫或白或黄或红,都独自享受着春天的阳光,相互间似乎都是孤单,我突然想起一句诗来:“寒梅独自开”。周边杂样的野草,也是各自生长着,不知它们是否也有孤单的感觉。问问它们,却没有回答,在风中摇手点头而已,却并不明白其真意,看来,我也不是野草野花的知音。
我想,既然万物生长在这个世界,都有独自生存的能力,孤单,也许是大自然的生长规律。
晚上,灯下,孤单地面对一大摞资料和作业,面对孤独的电灯,突然想起爱迪生,想起他当时的孤单情形:苦心钻研、反复实践、心无旁骛,那情景也是孤单呢,如此想来,孤单有利于清除杂念、有利于思索问题、有利于沉心静气,那我何苦还去刻意回避孤单呢?
原来,孤单是一种冷静,是一种繁华之后的沉着,是生命固有的色彩和滋味。
回想起整个初中三年在孤单中度过的这段日子,还是蛮充实,因为孤单历练了幼稚的我,孤单,让我走向成熟。
◆点评:本文有以下可借鉴点:
1.内心独白,自然晓畅。作者依托自己在特殊时期下的心路历程为线索,充分表述了生命中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孤单感,以一种纯正的意识流手法呈现,流畅而不乏跳跃性,在家的孤单、上山游荡的孤单、灯下冥思的孤单,一切都那么自然那般真切,生动感人,让读者产生一种压抑、不吐不快的感受。
2.叙议结合,感受独特。作者以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交代事件、陈述观点、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各种独特的感受,在叙述之后,以凝练性的语言议论归结,从而自然表达自己的认知,传递出一个孤独学子特殊的孤单感爱,让人动容。
作文2
原来我没懂
我曾经一直认为好的旅途一定要有许多朋友陪伴,大家说说笑笑,乐在一种氛围;我还觉得每一次旅途必定要时刻端着一部相机,因为每一个风景都需要用相机来记录.这样也许可以永不忘怀。
去年去云南的那趟旅途,大概有一周的时间。而那一周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在景点里放下过相机。每到一个景点,粗粗一看,觉得美,就马上拿起相机,从各个角度拍下这些美景,几乎不假思索。到石林的那一个下午,导游每介绍一块有象征意义的石头,我都会把它拍下来。我不断地拍摄一块块巨石,还常常走到石头的前面,拍摄一张又一张的合影。在拍摄后的一点点空余时间,我都忙着与朋友谈天说地。我总觉得有说有笑的旅行就是最美好不过的了。
每次旅游之后,似乎收获了很多,因为我带回来了很多照片。可是,久而久之,这样的旅行又总让我觉得还少了点什么。后来,当我读到了龙应台《目送》里写的一段话后,彻底改变了当初的想法——“真正能读懂世界的,难道竟是那机器,不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我发现:虽然每次旅游我带回了很多照片,但是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仅仅只是为了照片而已。我的心中没有一点点特殊的记忆,如果不翻开相册,我甚至于忘记了自己曾来过此地。那些曾经留下自己机器的闪光的地
方像是转瞬即逝的时间,一去不回;走过,就忘了。
原来照相机实际上不能取代我们的眼与心,旅途中最美好的莫过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赏风景,用自己的心去领悟风景中的各种美。我曾经认为的旅行,只是照相机的旅行,而并不是我自己的旅行。更贴近风景的是照相机,却并不是我——一个旅游者。我也许不用总是照相,只需眼与心就能把这些景密切地与我贴在一起。在那时,这些景就会一直留在我心里,我将比那机器记录得更细微,更仔细,并深深留在自己的心里。那才更难以忘怀吧。
“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我曾经认为的旅行原来不是真正的旅行,朋友的陪伴并不是我与风景的单独私会,只有我真正地浸在了风景之中,才真正与风景进行了最亲密的交流。我也许真的不需要找许多朋友来陪伴我旅游,来充满我旅途中的无聊与寂寞。只需自我与风景,也许会变得更美好。
真正的旅行也许是一个人用心与眼去读懂风景。而对于这一点,我原来没懂。
◆点评:本文从常人的视角出发,写人的常情;向一个有思想者的心灵探求,写不同寻常的见解。这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写人之常情,如“我”游石林;写心灵感悟,由龙应台的话导出。前文叙得简洁有致,剪裁得当;后文议论通透鲜明,层层深入。全文既是写自己生活情感,更是写人生体悟,生活理趣。句式长短结合,变化灵活,用语朴实而显出论理的有力。(共6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文题及要求
写一篇文章,记叙一件在你身边发生的,令你受到深刻触动或引起你思考的事情,并写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航
记叙、描写、抒情是我们都了解的表达方式,有时还要一点恰当的议论。也就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里所说的议论不是指纯粹的议论性文章,而是指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性文字,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能起到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深化主题,使文章的感情升华,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写法点拨
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使文章的主题在记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有明确的目的。但在具体运用中,就要注意:
1.要着重对最典型的事例进行议论。
2.要着重在最动人之处进行议论。
3.要着重在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进行议论。
4.要着重在揭示全文的意义时进行议论。
5.要着重在对文章的结构起重要作用时进行议论。
我们在对作文进行构思时,就应该考虑到要不要穿插议论,就要考虑到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安排记叙中的议论。
写法点拨
怎样在记叙文写作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怎样在记叙中穿插我们对一件事情、一个人的评论呢?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泼墨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
2.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
3.呼应法。主要地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
写法点拨
4.穿插法。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叙议结合,引人人胜。第一部分,开头就引用闻一多自己的话作了概述,“做了再说”“做了不定说”。接着记叙闻一多作为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事略。夹叙夹议,叙为全文的“血肉”,记叙人物事件,使形象丰满感人;议为全文的“骨架”,将一个个鲜明的印象连缀为有机整体。全文脉络清晰,中心突出。再如冰心的《观舞记》在细腻传神地记叙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全过程后写道:“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塑、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粮食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这段穿插在文中的议论就显得有根有源,既赞美了印度悠久的历史,又告诉人们,欣赏舞蹈要结合文化背景,才能领悟深层的美。
综上所述,表达自己的看法首先要形成独立的思考,还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在细腻叙述和描写中加上精彩的议论,这样才能做到不就事论事,也不空谈漫议,恰当地表现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