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与《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 ,一起全面展示了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中的很多经验教训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位置。(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2)从题型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3)从命题形式看,提供新材料、新情境。(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具体题目是(2013·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 http: / / www.21cnjy.com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二、学生分析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同时本课内容较为枯燥,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达到课标要求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创设历史情境,掌握基本知识,理清历史线索,探究解决问题思路”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问题“赫鲁晓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运用《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点突破本课核心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如何调整或触动斯大林经济体制的? 通过展示高考试题,让学生了解本课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与意图,熟知高考的考察内容和特点,从而对学生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 通过补充适当的史料,提供学生一个多样性,开放式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探究分析问题,更加明确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能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改革,理解历史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复习提问:如何认识斯大林经济体制? 展示史料: 材料:苏联从1926年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比例失调的“恶果” 材料: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计划经济的“怪现象 学生依据史料与所学,总结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成就与弊端。 从而意识到改 革 势 在 必 行! PPT媒体播放
讲授 引入高考试题,把握高考试题的高考规律。、(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22) (2014·福建文综) 提出核心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如何调整或触动斯大林经济体制的? 运用“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破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学生运用表格自主学习与掌握,发挥主体地位。 教师引导分析材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运用比较方法,让学生理解三夫改革。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能力,自主学习为主
探究 思考: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思考:“苏联解体源自戈尔巴乔夫的背叛与变节。”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互动评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概括
小结 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知识点,完成知识体系。 学生再次把前面所学进行回忆,与本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板书、多媒体。
检测 老师精选难度适宜试题 学生当堂完成检测。
反思 注重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运用各种方式手段突破重难点。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 技术是辅助,不能代替学习。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依据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老师运用多样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在教材内容上,对知识进行了调整与取舍,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重难点的突破上,实现有效教学。针对教材表述比较理性,补充一些史实材料,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对重难点的处理展示文字史实史料; 用表格分析法将难点知识系统化;用问题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利用图示法对难点进行辨别分析,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最后用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改革,理解历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